潘寧
比較,意思是指對比不同事物的異同或高下。當兩個人站在一起、兩件物品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注意到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這種判斷兩種事物之間共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叫做比較。
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思考文章中的字詞句、段落、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中,我們會有很多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
同一篇課文的不同段落可以進行比較。例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中兩次描寫了天游峰的險峻,兩次描寫了掃路人的外貌。
開頭部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fēng)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p>
第七自然段:“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墒沁@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p>
細細讀一讀,這兩段話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呢?在對兩處描寫進行比較之后,我們可以有以下發(fā)現(xiàn):
兩段話都描寫了天游峰的險峻。
1.在課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話出現(xiàn)在課文開頭部分,而第二段話出現(xiàn)在課文中段第七自然段。
2.觀察的地點、心境不同:
第一段話寫的是游客初見天游峰、遠望天游峰的景象,對天游峰整體的形態(tài)進行描繪。第二段話寫的是作者親身體驗過登天游峰的艱難之后,聽聞掃路人每天清掃一遍天游峰,語氣竟又如此自在悠閑,深感驚訝。
因為觀察的地點、心境的不同,同樣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不同位置,用了不同語言進行描寫。這樣的比較和發(fā)現(xiàn)讓我們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了。
3.我、游人和掃路人的感受、表現(xiàn)不同:
我:“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p>
游人:“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p>
老人:“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在這些不同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細膩的文字刻畫功底,學(xué)習(xí)了遣詞造句的方法。
同時,細細揣摩,我們又可以發(fā)現(xiàn):我和游人的不同感受、表現(xiàn)都是為了襯托出天游峰的險峻,以及掃路人的樂觀豁達的。于是,在“不同”之中,我們又有了“相同”之處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層層思考是不是很有趣呢?在這樣的思考中,我們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我們再來讀讀下面這兩段文字,看看又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初識掃路人:“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原來老人是游覽區(qū)的掃路人,每天負責打掃登天游峰的石階?!?/p>
再識掃路人:“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p>
1.在課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寫,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二段外貌描寫,在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一個在文章開篇,一個在文章中段。
2.對老人的情感體驗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寫,作者初識老人,這一段文字是對一個陌生人的寫意式勾勒。“一位精瘦的老人”“一套褪色的衣服”“一雙棕色的運動鞋”“一把竹掃帚”,寥寥幾筆,一位普普通通的掃路人躍然紙上。
第二段外貌描寫,是在作者和老人攀談之后。如此險峻的天游峰,如此長的石階,老人每天掃一遍,居然毫無抱怨,還樂在其中,作者不禁對老人肅然起敬。于是,開始細細打量老人:“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弊髡咝闹谐錆M了敬意,于是,這一段肖像描寫也就細膩入微,刻畫出一張瘦削卻富有神采的面龐。
原來,不同的人物外貌描寫,包含著作者對人物不同的情感體驗。我們對老人的了解,也隨著作者的感受而層層深入。所以,這兩段人物的外貌描寫是萬萬不能顛倒位置的。
同學(xué)們,比較可以促進我們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像這樣同一篇文章中內(nèi)容相似的段落,我們拿出來比較比較、揣摩揣摩,就會有許多收獲。當然,不同的文章也可以比較著閱讀,下次再和大家接著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