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飛
美國心理學家貝弗利·波特說:“典型的職業(yè)心理枯竭就是你有工作能力,卻喪失了工作動力。”職業(yè)心理枯竭危害極大,如果不能妥善解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將就此終結。那么,該如何應對呢?
定個新目標。當把目光整天盯在晉職稱、評優(yōu)秀、當領導這些目標時,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因為一個學校每年的職稱晉級名額就那么幾個,評優(yōu)名額鳳毛麟角,領導的數量更是屈指可數。我們無法改變環(huán)境,不如改變自己。我在職業(yè)心理枯竭到來時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每周寫一篇教育隨筆。當我把心靜下來,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變成文字時,一種滿滿的成就感開始在心中激蕩。當進一步嘗試把這些文字投到教育期刊,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那種愉悅感就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如此,工作不就充滿了趣味嗎?所以,嘗試定個新目標吧,它會帶給你無窮的樂趣,讓你的工作不再乏味。
找個新思路。在不斷的教學輪回中,經常遇到似曾相識的問題和學生,如果用老辦法來處理,當然就容易厭倦。為什么不能用新的思路來解決舊問題呢?開班會時,我嘗試放棄原來的思路,改為讓學生組織,我退居幕后指導,結果效果很好;為了指導學生選課走班,我放棄沿用多年的課件,改請不同行業(yè)的學生家長現身說法,介紹所選專業(yè)和人生規(guī)劃的關系,更能引起大家共鳴;同樣一節(jié)課,我用一種教學模式已經上過多次,這一次嘗試用新的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用新思路來解決舊問題的時候,充斥我們生活的就是接踵而至的新鮮感,心理枯竭就會與我們漸行漸遠。
換個新活法。毋庸置疑,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工作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當工作一整天后,抽出一個小時去公園里走一走吧,聽聽鳥語,嗅嗅花香,壓力不知不覺就會獲得釋放;抽出時間去跑步吧,不需要多少裝備,也不需要多快的速度,只要咬牙堅持跑下來,工作中的垃圾情緒就會一掃而光;周末到了,忙里偷閑找點時間,陪孩子去大自然走一走,捕蝴蝶,捉魚蝦,大自然會讓我們滿血復活;假期來了,放下手頭的工作,叫上三五好友,組織一次家庭旅行,回歸工作時我們就會多一份充實,思路會更加開闊,處理事情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這樣的生活模式下,工作不再是我們想要逃避的東西,而成為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護舊情懷。偉大的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保持了一份對教育的情懷。對教育事業(yè)和對學生的熱愛,是教師事業(yè)的起點,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落腳點,所以我們需要用心維護它。我會保存好每屆學生送給我的信件、賀卡、小禮物等,在工作疲憊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心中立即充滿了力量。只要平時工作對學生用心了,多年后我們還會經常收到驚喜:一條圍巾、一條短信、一句問候、一盒點心……這些都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這些令人感動的瞬間是讓我們工作充滿激情的動力源。
職業(yè)心理枯竭是教師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常見現象,只要我們用“三新一舊”的辦法去破解,很快就會迎來事業(yè)的第二個春天。
(作者單位:山東省陽信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