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
人類文明早期,沒有從事教育的專門場所和專職人員,教育在農耕、漁獵等社會實踐中實施。工業(yè)革命前,家庭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肩負主要教育責任,對孩子的教育和社會化是家庭附屬的基本功能。19世紀前后,工業(yè)革命時期,越來越多的父母參與到生產中去,西方國家建立了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教育制度與學校體系,學校成為孩子教育的主導機構。家校分離維持了相當長的時期。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掀起了教育機會平等為主要內容的平權運動,強調對處境不利的兒童和家庭的教育機會的關注。1966年美國的《科爾曼報告》和1967年英國的《普勞頓報告》提出,學校在學生學業(yè)方面并沒有多少實際用處,家庭及其同伴的影響才是決定孩子學業(yè)成就的關鍵因素,要求家庭與學校在孩子學業(yè)水平方面應該肩負同樣重要的角色。父母是潛在教育效益的主要來源,學校有義務鼓勵父母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來。
發(fā)達國家的家校合作經歷了萌芽期、發(fā)展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美、英、法、德、澳、日等發(fā)達國家出現過與家校合作相關的思想萌芽和個別教育法案,英國洛克和安德魯·貝爾、蘭開斯特牧師、法國盧梭、美國杰弗遜和富蘭克林、德國康德都曾提出合作教育思想。
1870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初等教育法》,家校合作思想出現了萌芽。1872年澳大利亞《教育法案》指出:“每所學校應設有家長和市民代表的建議委員會,且該委員會必須有終止教師錯誤指導的權力?!边@一法案體現了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的萌芽。
19世紀末至20世紀80年代是家校合作研究發(fā)展階段。從19世紀40年代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民間家校合作組織“女子公立學校聯(lián)合會”,到20世紀全美教師家長協(xié)會成立,發(fā)達國家出臺了數十部家校合作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文件。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發(fā)達國家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家校合作進入成熟階段。代表性的政策有1994年美國將家長參與學校法制化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和2000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美國還制定了“家校合作國家標準”。同期,英、德、韓亦有相關法案出臺。
綜觀歐美發(fā)達國家家校合作政策,主要包括家長教育權利、家長參與學校、家長培訓或教育、學校管理、教育改革、家校合作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我國家校合作政策經歷了萌芽期、停滯期和發(fā)展期三個階段。
清朝末期至1949年為萌芽期。從清末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到民國政府1945年《家庭教育試驗區(qū)設施辦法》,明確了家庭教育在近代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百廢待興,家校合作尚未作為主要議題引起全社會重視,家校合作整體停滯。《小學暫行規(guī)程》成為包含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的唯一政策。港澳臺地區(qū)開放較早,與國外交流頻繁。臺灣1950年發(fā)布《臺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各中小學全面設立學生家長會,并頒布《優(yōu)質家長會標準》。香港引進美國家校合作理論,80年代初開展教育評估,90年代發(fā)布文件,成立“學校家庭合作事宜委員會”。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為我國家校合作的發(fā)展期。許多政策包含了家校合作思想,主要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小學德育綱要》《中學德育大綱》《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各省市也紛紛成立各級組織,出臺家校合作文件,相關文件達到上百個。
國外家校合作理論有家校分離理論、家庭缺失論與教育機構歧視論、社會資本理論。影響較大的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首席科學家愛普斯坦的交疊影響域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家庭、學校、社區(qū)三方伙伴關系模式下,吸引、指導、激勵、激發(fā)學生自己取得成功。他總結了6種家校合作活動模式: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在家學習、決策、與社區(qū)協(xié)作。
該理論被世界多國引進,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我國有部分省份進行了引進和大面積實驗。
國外指導家庭教育的書籍更是層出不窮,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與天才》,該書被教育學界奉為家庭教育的“圣經”。雖然出版已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輕父母的教育子女的首選書籍。英國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明確提出對兒童進行身體、德行和智力訓練,并把身體訓練放在首位。美國“育兒之父”斯波克的《斯波克育兒經》,為0~18歲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全面、專業(yè)、細致的育兒技巧,強調父母應該將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貫穿在養(yǎng)育孩子的全過程中。
《童年的秘密》的作者蒙臺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世界上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chuàng)辦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美國海姆·G·吉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暢銷美國的教子經典,以31種語言翻譯到全世界,徹底改變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的巨著。
蘇霍姆林斯基在《家長教育學》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結婚證前必須學習家長教育學,否則不發(fā)結婚證。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教育科學訓練的父母,正如一個沒有領到駕駛執(zhí)照的司機一樣,如果匆匆上路,必然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還有一些家庭教育個案,如一手打造出6個博士的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私家教育全記錄《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yǎng)大人物》。韓國陳惠慶的兒子18歲獲得博士學位、女兒十歲考入大學,她認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善于學習的媽媽,著有《開啟孩子天賦的媽媽學?!废盗袝?h3>我國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成果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教育,古有《顏氏家訓》,近有《曾國藩家書》。民國時期陳鶴琴所著《家庭教育》堪稱經典。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者開始注重家庭教育研究,北師大趙忠心教授率先出版了《家庭教育》,開啟當代家庭教育研究先河。
《發(fā)現母親》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教育著作之一,是王東華教授殫精竭慮歷煉十年而成的一部母親教育專著。王東華教授從母親的角度對人類社會的一些核心問題進行了嚴肅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關乎整個人類命運的重大命題。《發(fā)現母親》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啟蒙價值。繼理論探索之后,王東華教授又精選數十個極富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外家庭教育經典案例,仔細“復盤”并配以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yōu)秀家庭教育著作,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孫云曉的《父教力度決定孩子高度》認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當扮演領航燈塔的形象,而不是一言不發(fā)的缺席者。對于男人來說,做父親也應該是事業(yè)的一部分。父親會給孩子權威感、紀律感、約束感。沒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紀律教育和監(jiān)督的機會。
蔡笑晚的《我的事業(yè)是父親》以講故事的形式傳達生動教育方法,是一部寫給天下父母的勵志書,更是一部以“父親”的名義發(fā)出的棒喝。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關鴻羽在指導家庭養(yǎng)成教育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學習習慣難培養(yǎng)》《智能發(fā)展不均衡》《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學習興趣太枯燥》《學習方法太死板》六本專著針對孩子不同的問題,給出了針對性的實操性方案。
家庭教育研究擴展到家長教育研究、國際比較研究以及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等領域。如東北師大趙剛教授主編的《家長教育學》,蘇州大學馬忠虎的《家校合作》,華東師大黃河清教授編著的《家校合作導論》。東北師大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張國超教授2012年編著《現代家長教育學》、2014年編寫《家校合作教育學》、2016年編寫《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導》,并主編了“廣東省家校合作教育學叢書”十幾本。這些著作對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
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領導的團隊譯介編著了《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等六本著作。2011年開始,該學術團隊與江西省教育廳合作,規(guī)劃了江西省家校合作10年研究計劃“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跟蹤研究”。以愛普斯坦的理論為指導,根據“科研引領、行政推動、學校實踐”的行動路徑,搜集本土實證案例和數據,概括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家校合作理論和行動模式,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書中對學校如何行動做了指導,研制的各類家校合作調查表、評價表也都很有實用價值。
華東師大葉瀾先生主持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的學校、家庭、社區(qū)合作研究項目組,與全國多所基層學校合作,與大學、出版社建立研究共同體。李家成教授主編的《家校合作指導手冊》呈現了家校合作開展方向、路徑、方法、評估,為一線學校和教師提供直接的參照,其中的模型構建,創(chuàng)生著學校、家庭、社區(qū)合作的中國經驗。
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實驗”,在全國數千所實驗校開展家校合作實踐。新教育年會第十七屆南京會議上朱老師的報告《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對新教育家校合作作了理論梳理,并聯(lián)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新教育研究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由朱永新、孫云曉、劉秀英共同主編了《這樣愛你剛剛好》系列20本家教指導書。這是自孕期開始至大學階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向不同年齡孩子父母提供精準專業(yè)服務。40余位國內家庭教育專家集體研究討論,具備科學、完整的體系,代表了我國家庭教育的主流發(fā)展方向。
一線班主任關于家校方面的著作很少,僅舉幾例。許丹紅的《小學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之道》,王懷玉的《小學家校溝通的藝術》提供了小學班主任家校合作方案,中學班主任梅洪建的《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以自己所帶的兩個不同班級家校溝通的經歷提煉出家校溝通的“三經四緯”說。此外,廣東的劉習洪,山東的戴荔、張玉芝等在班級家校合作方面都進行了大量實踐。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