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詠梅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啟蒙階段,是打好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需要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尊重小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生心理;行為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氛圍決定了教學效果,語文課堂活起來,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所說的“活”,意思是高效、踴躍。不能太過激烈吵鬧,也不能太過安靜“孤獨”,要把握好“活”的度。有些小學生活潑愛玩、愛說愛鬧、好奇心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而有些小學生則沉默寡言,仿佛自己是一個旁觀者,課堂與自己無關。這些現(xiàn)象制約著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一方面,活潑學生的注意力不在課堂上,他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教師需要不斷強調紀律來維持課堂秩序;另一方面,“孤獨”學生也不關注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他們沉默寡言,既不調皮搗蛋,也不舉手回答問題,老師關注不到他們,他們也感覺不到同學的需要,這種種現(xiàn)象使他們更沉默。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生怎能學好知識?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通過查閱文獻并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我總結如下幾點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的辦法。
一、“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師生共同制定課堂行為規(guī)范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課堂言語交往時間里,學生個體與全班學生交往所占比例為73.6%;在師生交往時間里,與學生小組交往的時間僅有0.2%;在學生課堂言語交往中,“回答”類交往占93.8%,“提問”類行為占1.7%,“異議”類行為占2.7%。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與全班同學交往和回答問題所占比例很大,如果沒有課堂行為規(guī)范約束,那么課堂紀律很難維持。學生與全班同學交往和回答問題主要是指學生朗讀課文、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等,有些學生就會趁此時私下隨意講話、與同學爭執(zhí)、嚷嚷起哄,玩文具或玩具、吃零食、私自離開或調換位置、打架,走神、思想開小差、四處張望、看課外書等情況更是經常出現(xiàn)。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清楚在課堂上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什么某些行為在課堂上是不允許出現(xiàn)的,學生與老師共同制定課堂行為規(guī)范,能讓學生對規(guī)范有更深的理解,同時學生也更有成就感,覺得自己能且有權利制定規(guī)范,很驕傲,這些規(guī)范禁止的錯誤習慣也就在無形之中得到了糾正。
二、“因材施教”——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小學生年齡尚小,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不可能40分鐘一直集中注意力,這就需要老師抓住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的情境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剛開始上課學生注意力較集中時,可以回顧上節(jié)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覺得枯燥沒意思有些小溜號時,可以以聲音或者動畫等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引出這節(jié)課的中心;遇到用語言敘述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時,教師可采用動畫片、小視頻或者講故事等形式,將與需要解釋的道理呈現(xiàn)出來……上課的地點也可以隨內容的不同而變化。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可以領學生在校內觀察春天,感受一下東風,觀察嫩嫩的小草是怎么“鉆”出來的,綠綠的小草是怎么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捉迷藏的,看看學校里的樹,找一找校園里的蜜蜂有沒有嗡嗡地鬧 著,有沒有大、小蝴蝶飛來飛去……
三、“人文關懷”——善于表達對學生的關心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不成熟,自制力比較弱,理解能力也不強,在集體中容易受到同伴言行的影響,不良習慣與思想很容易雷同。教師要與學生定期進行溝通,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教師的職責不只是教會學生知識這么簡單,還需要使學生健康成長,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心理。在課上,老師要站在學生角度進行教學,提問時,如果小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可以適當啟發(fā)引導,或者可以對學生說:“你是不是在想更好的答案呀?”用這樣的方式,避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在課下,教師要善于表達自己對學生的關心,用語言表達出對學生的愛,而不要一味地督促孩子聽話、學習、取得好成績。這種枯燥單一的愛,小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
四、“修身”——教師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
想要教好學生,教師自身素養(yǎng)必須先提高。像上課遲到、早退,隨意調課,在課堂上接電話、行為表現(xiàn)隨意,課前準備不充分,忽視學生的課堂問題等行為是一定不能出現(xiàn)的。一些學生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故意做出夸張動作或擾亂正常教學秩序,這種故意吸引老師注意力的行為,教師不能忽略,要引起重視,及時制止,對屢次提示仍不改正的,也不能放棄對其教育,要改變教育方式,找出問題的主要矛盾。教師的教學內容枯燥、無趣,滿堂灌的情況也會讓學生感到無聊。教師要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還要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博學有魅力的教師,是學生崇拜與學習的對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會使小學生愛上語文課,使課堂真正活起來。
五、結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這一要求,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小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出發(fā),仔細探究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心理需求,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及方法,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把課堂大舞臺還給學生,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張彩云,申繼亮.小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認識[J].教育科學研究,2007(4).
[2]尹遜霞.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觀察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宋麗娜.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J].赤子(上中旬),2017(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