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文
【摘要】我國積極倡導素質教育,將中學音樂教學納入了素質教育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我國目前的中學音樂教學主要傾向于學習嚴肅音樂,即高雅音樂,很少會涉及到通俗音樂。很多音樂大師和教育工作者認為通俗音樂對中學音樂教學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適時、適當?shù)匾龑W生學習通俗音樂,這樣有利于促進中學音樂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通俗音樂;中學音樂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通俗音樂就是那些符合現(xiàn)代人民群眾的心理特征,能夠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明白如話,易于流傳,形式多樣,比較簡單的音樂。
一、通俗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之間存在矛盾
中學的音樂教材不符合學生的需求。教材是教師教學生的教育工具之一,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中學的音樂教材向學生介紹的是古今中外經典的音樂作品,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音樂與戲曲、舞蹈、英雄人物、事件等這些內容。但是,這些音樂作品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中學音樂教材介紹古今中外經典的音樂作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但是學生對這些作品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作品的內容。再加上這個年齡的學生閱歷有限,無法體會到音樂作品的情感。二是教學方法單一,并遠離生活。在我國的音樂教學中一般以傳授音樂知識為主,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遠離社會音樂生活。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很少會運用到其他的教學方法。
二、通俗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融合后產生的積極影響
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不足之處,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通俗音樂確實存在一些糟粕,但為何它能夠在中學生中流行,甚至是流行于整個社會,為此,我們就應該看到通俗音樂正面、積極的一面。
(一)能夠滿足中學生的心理需求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新鮮事物懷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想通過庸俗音樂來了解外面的世界,去接觸一個從來沒有觸碰過的世界。通俗音樂具有明白如話、節(jié)奏感強、內容豐富等特點。有一些通俗音樂中表露出來的情感還能與中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另外,在繁重的學業(yè)負擔下,通俗音樂能夠幫助中學生緩解壓力和疲勞。
(二)能夠豐富中學生的生活
其實中學生對高雅音樂的理論知識了解得并不多,有時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能體會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而通俗音樂正好彌補了高雅音樂的這種缺陷。庸俗音樂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旋律清晰,篇幅短小。這些都更能提起中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實現(xiàn)通俗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融合的措施
(一)在中學音樂課堂適當引入通俗音樂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適當?shù)匾胪ㄋ滓魳?。學生通過學習和欣賞通俗音樂,去深入體會通俗音樂中包含的情感,對情感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同時,也能實現(xiàn)通俗音樂的教化功能和審美功能。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講授法為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利用實踐鍛煉法讓學生進行演唱,運用練習法讓學生進行歌詞改編譜曲等等。這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
(二)做好相應的篩選
通俗音樂中不僅有好的作品,同樣也有不好的作品,因此,教師要做好相應的篩選。那些粗俗不堪的、不健康的通俗音樂作品,要堅決抵制它們進入中學音樂課堂。因為那些粗俗不堪的、不健康的作品會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中學生的發(fā)展。像筷子兄弟的《父親》這樣的作品更能促進我們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讓中學生學會感恩。樸樹的《平凡之路》則讓中學生在傷感和迷茫時能尋找到未來的方向。
(三)教材式融入通俗音樂
中學音樂教材中的每一篇音樂都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中學到某些東西,達到教化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教材融入通俗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能夠熟悉了解各類音樂,具備辨別音樂種類的能力,并對音樂進行歸類和對比。例如關于愛情方面的音樂,教師要知道它是屬于高雅音樂還是通俗音樂,了解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另外找出另一首愛情音樂,可以是中國的,也可以是國外的。把這兩首音樂進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四、結語
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事物,我們要看到通俗音樂的正反兩面。教師要充分運用,在音樂課堂適當引入通俗音樂、做好相應的篩選以及教材式融入音樂等措施來實現(xiàn)通俗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陳中慧.如何完善通俗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樂,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