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宇苗
【摘要】在當代的聲樂藝術領域之中,美聲、民族與通俗三種唱法是最為常見的聲樂表演方法。在世界聲樂藝術領域之中,這三種唱法也有著不俗的地位。本文將針對這三種演唱模式的表演風格與演唱技巧這兩個方面,探討三種聲樂表演方式的共性與其差異進行,并對其加以簡單敘述。
【關鍵詞】美聲;民族;通俗;同異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們生活水品的日益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zhì)需求,逐漸轉向精神層面的需求。在這些演唱方法之中,美聲、民俗與通俗這三種表達形式已然成為當前人們最為喜愛的聲樂藝術形式,這也推動了這三種演唱形式在聲樂藝術界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這三種聲樂藝術形式有著一些相似之處,也有著諸多的差異。本文將針對三者在表演風格與演唱技巧上的異同進行簡單介紹。
一、表演風格上的異同
(一)表演風格上的差異性
美聲、民族與通俗唱法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性。美聲唱法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情緒,因此演唱者需要充分的運用自身的演唱技巧。并且,在進行美聲表演時,演唱者最好不要有什么大幅度的動作,而情緒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與聲音之中。在表演時,演唱者應穿著端莊、高雅的服飾,而伴奏則經(jīng)常選用鋼琴或管弦樂隊,以襯托出莊重、嚴肅的氣氛。有的音樂會為了追求最為原始的聲音,并不會準備話筒這種擴音器材。而民族唱法主要表現(xiàn)的是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自身的特點,因此這種表演風格有著自然、樸實的特點,并且其表演時所穿戴的服裝配置多為本族特有的民族服裝。演唱者不僅要將歌曲完整、流利、富有感情地演唱出來,還會將本族的特色舞蹈融入于表演之中,這種較為活潑的表演方式,能夠給聽眾帶來親切感。伴奏所使用的樂器也是本民族的特色樂器居多。通俗唱法的表演風格主要是針對演唱者自身的喜好而存在的,這種演唱方法能夠使演唱者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特點,并完全的按照自身期望進行表演,因此這種表演模式并沒有一種規(guī)范的模板,這點在演唱時的舞蹈表演與服裝配飾中便可看出。在伴奏方面,通俗樂曲通常使用的是電聲樂隊,這種伴奏在加上舞臺燈光的變換,會給聽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提升觀眾的熱情度。
(二)表演風格上的共同點
雖然這三種演唱方法在表演風格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性,但也有著相似之處,如三種演唱方法的演出地點均為舞臺、廣場、演唱館等聲樂藝術實踐的地點,而演唱本身便具有著“表現(xiàn)”這一共同的特點,具體而言便是歌聲本身所具有的表現(xiàn)力。而且,不論哪一種表演形式,都是在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是精神世界、時代特征與生命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二、演唱技巧上的異同
(一)演唱技巧上的差異
這三種演唱方法不僅在表演的風格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在演唱的技巧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差距。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是混聲唱法,即真假聲音相結合唱法。這種方法需要演唱者有著有力、暢通、圓潤且豐滿的聲音,并著重的強調(diào)了整體的共鳴性,需要演唱者達到音質(zhì)、音量與音域的完美結合。而整身唱法則要求演唱者展現(xiàn)出一種恢宏、大氣與抒情并存的感覺,并著重強調(diào)了自然人聲的魅力,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演唱的人一般均有著很好的嗓音與天賦。民族唱法則是通過或清晰、或甜美、或高亢、或低沉的聲音,將本族的特色完全融入進其中。通俗唱法則多數(shù)采用各種唱腔進行演唱,其中包括真假聲、喊聲、美聲等。在語言、節(jié)奏與旋律上,則著重強調(diào)了感染力,而話筒與電音效果均是通俗唱法的特色之一。隨著近年來通俗唱法逐漸的融入了其他唱法的特點,使得其觀賞性大大增加,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演唱技巧上的共同性
雖然這三種唱法的演唱技巧大不相同,但也有著較多的共同點。在演唱技巧方面,這三種方法均采取了合理且科學的呼吸方式。在演唱時,也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共鳴發(fā)聲這一技巧,產(chǎn)生了程度不一的共鳴效果。最后,美聲與民族唱法培育人才的時間較為長久。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訓練便需要經(jīng)歷多年的時間,而想要得到觀眾的認可,還需要花費上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種長時間訓練出來的演唱者,均有著較長的藝術生命力,甚至能夠一直唱到70多歲,像帕瓦羅蒂、郭頌等老一輩聲樂藝術家均是如此。
三、總結
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唱法層出不窮,但美聲、民族與通俗這三種唱法依舊是當前聲樂藝術的主流所在。這三種唱法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但也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這三者互相借鑒學習,才能保證這三項主流唱法經(jīng)久不衰,記錄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特點,為人們的精神需求帶來極大的滿足。
參考文獻
[1]常曉虹.美聲對傳統(tǒng)民族聲樂的影響初探[J/OL].黃河之聲,2017(2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