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倉頡尋蹤

      2018-05-14 10:51張文彥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8期
      關(guān)鍵詞:倉頡漢字

      張文彥

      【摘要】目前,全國有據(jù)可查的倉頡廟(祠)、墓(陵)、造字臺及出生地等遺跡有40 余處,南樂倉頡陵是歷代帝王、官吏及士學學子朝拜的圣地。倉頡陵所在地現(xiàn)為5萬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本文通過對相關(guān)史料及倉頡陵古文化遺址的分析,初步推斷倉頡陵古文化遺址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應與傳說中倉頡所生活的時代有重合的部分。早期倉頡文化對南樂縣的影響是十分深刻和久遠的,從歷史時期到近現(xiàn)代,從文人雅士到民俗信仰,南樂體現(xiàn)出濃郁的倉頡文化特征,是探究倉頡文化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漢字;倉頡;倉頡陵古文化遺址;南樂倉頡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一、倉頡史跡略舉

      中華漢字源遠流長,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和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脊虐l(fā)現(xiàn)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fā)現(xiàn)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shù)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fā)現(xiàn)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良諸文化當中在陶器上發(fā)現(xiàn)有一定組合和多次重復出現(xiàn),代表一定意義上刻劃符號,有可能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

      倉頡造字的傳說史有記載?!盾髯印そ獗巍酚涊d:“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薄秴问洗呵铩酚涊d:“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墩f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在《淮南子》和《論衡》等書中亦有記載。倉頡“四目靈光,生而能書”,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造文字。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認為,文字的出現(xiàn)應與倉頡有關(guān)。

      倉頡造字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踐,那么,倉頡是在什么地方做成了這件影響人類歷史的大事呢?目前,全國有據(jù)可查的倉頡廟(祠)、墓(陵)、造字臺及出生地等遺跡有40余處,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有8處。始建于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陜西白水;始建于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于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洛寧 。

      我們以漢代始建的遺跡來看:

      (一)河南虞城縣倉頡墓

      倉頡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xiāng)堌堆坡村西北隅。黃帝史官、文字鼻祖?zhèn)}頡卒后即葬于此。至于倉頡墓始建于何時,已無從查考。每年春秋祭祀,歷代香火不斷,直至今日。

      據(jù)《虞城縣志》記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后廢??滴跛氖荒辏?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后廢??滴蹙拍辏?670年),虞城縣知縣程本節(jié)重修倉頡祠大殿3間。新中國成立后,倉頡墓被虞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二)河南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莊村的北側(cè)。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薄抖U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xiāng)”。關(guān)于利鄉(xiāng)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xiāng)也,或曰利鄉(xiāng)。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jù)之一,《水經(jīng)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guān)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

      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余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臺。舊時臺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于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

      (三)陜西白水倉頡墓與廟

      白水倉頡廟是國內(nèi)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xiāng),廟東一里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后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陽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墓位于倉頡廟內(nèi),墓園內(nèi)現(xiàn)存建筑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墻,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修建的,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lián)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lián)為“結(jié)繩新創(chuàng)鳥蟲書”,橫批為“通德”;西門上聯(lián)為“雨栗當年感天帝”,下聯(lián)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墓冢上邊大樹遮天,正南邊有一小型墓碑。

      (四)河南南樂倉頡陵與廟

      在冀魯豫交匯地帶,世代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南樂縣西北35華里處有一突兀高丘(圖1),這就是世代傳頌的文字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者倉頡的陵墓。這里安葬著華夏子孫崇敬的造字圣人,中華文祖?zhèn)}頡,是歷代帝王、官吏及士學學子朝拜的圣地。

      倉陵為一圓錐形土冢,高六丈,上圓下方。據(jù)清光緒《南樂縣志》記載:“陵基長三十六步,寬十六步,計小地二畝三分?!泵髀c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在倉頡陵前建有石坊、石獅、石翁仲等?,F(xiàn)在的倉頡陵為圓錐形,基座為方形,基意為“天圓地方”。高約5米,有青石圍砌。

      陵西為倉頡廟,根據(jù)記載,南樂倉頡廟始建于東漢末年(公元154年),是目前所知建廟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倉頡廟。最初為倉頡祠,北魏時期被兵火焚毀,只剩下土筑的昌意城,所以《魏書·地形志》說:“昌樂(南樂古稱)縣有昌城?!钡搅颂拼鐣€(wěn)定富足,又大興土木重建倉頡廟,更名為“史皇圣廟”。近2000年來,南樂倉頡陵廟歷經(jīng)劫難,猶如浴火鳳凰,屢屢重生,所以,明天啟朝大學士魏廣微記載倉頡廟“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明成化年間重修倉頡廟時,發(fā)現(xiàn)有元代徵士張淳所立石碑,同時“于陵右得一古碑,有繪形,額曰‘上古遺像”,因風化嚴重,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修倉頡廟時新鐫刻一碑,立于廟內(nèi), 現(xiàn)石碑繪像仍存。

      清光緒十六年(1890)又對倉頡廟進行了大修。1966年7月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只?;?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毀壞殆盡。1994年至今,南樂縣委、縣政府又對倉頡陵及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使得倉頡陵廟再次煥發(fā)青春。南樂縣委、縣政府致力于保護利用文物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恢復倉頡廟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門、仰圣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以及陵門、藏甲樓等建筑。倉頡像高大偉岸,四目靈光,整個建筑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得當,受到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贊賞,成為冀魯豫交界處重要的旅游勝地。

      二、南樂倉頡陵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南樂倉頡陵所在地現(xiàn)為5萬余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為了進一步了解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1999年和2017年南樂縣文物管理所先后對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和全面勘探。

      1999年7月在遺址的中部布3米×7米探溝一個進行了發(fā)掘工作,發(fā)掘深度7.3米。根據(jù)發(fā)掘了解,地層的堆積情況為(圖2)。

      第一層為耕土層,厚0.3~0.4米,土質(zhì)堅硬,為膠泥土,有現(xiàn)代磚瓦塊及龍山文化陶片。

      第二層為黃色淤積層,厚度0.85~1.25米,土質(zhì)沙膠混雜,土色為黃褐色,不含任何包含物。

      第三層膠泥層,厚度0.98~1.02米,紅色淤積層,內(nèi)含大量的明清時期的磚瓦塊和瓷片等。

      第四層黃褐色淤積層,厚度0.40~1.04米,含沙量大,內(nèi)含大量的唐宋時期的磚瓦塊和瓷片等。

      第五層清灰土,厚0.50~1.72米,土質(zhì)較硬,內(nèi)含有黃色沙塊。主要包含物有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灰陶及石骨器等。主要器形有鬲、罐、盆、甕,石鏟、骨錐、骨飾等。

      第六層黑灰土,厚0.2~1.15米,土質(zhì)較松,內(nèi)含有大量灰燼、炭塊,夾砂褐陶、灰陶,泥質(zhì)灰陶。主要器形有鬲、罐、盆、器座、蚌刀、骨鏃、石斧等。

      第七層,灰褐土,厚0.15~1.10米,土質(zhì)堅硬緊密,膠性大,內(nèi)含有夾砂褐陶和泥質(zhì)灰褐陶。器形主要有鬲、盆、甕等。

      第八層,紅色燒土及黃土層,厚0~0.40米,土質(zhì)表層堅硬,經(jīng)火燒過,厚度0.03~0.05米,下為黃沙土、灰土塊、燒土快混合堆積,內(nèi)含有泥質(zhì)紅陶,器形為缽。

      通過對地層包含物(圖3-圖5)的分析,初步認定,第三層為明清時期堆積;第四層為唐宋時期堆積;第五層為商周時期堆積;第六、七層為龍山文化時期堆積;第八層為仰韶文化時期堆積。

      2017年3月—4月份,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鉆探技術(shù)人員對倉頡陵古文化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此次勘探以倉頡陵墓冢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呈“十”字形布孔,孔距2米。通過此次勘探可知,倉頡陵遺址文化堆積層呈“堌堆狀”。遺址中部上層為淤沙層及膠泥層,厚約1.40~2.30米;其下為深灰色文化層,厚3.00-3.50米。遺址邊緣地帶,上層淤沙層及膠泥層厚約5米,其下的文化層厚約2.50~3.00米。

      此次在倉頡陵遺址文化層內(nèi),由上而下依次勘探發(fā)現(xiàn)有明清時期、唐宋時期、商周時期、龍山時期、仰韶時期遺物。

      通過此次勘探可知,遺址范圍以倉頡陵墓為中心,東西225米,南北250米,總面積56250平方米。

      通過勘探,在遺址四周邊緣地帶發(fā)現(xiàn)有環(huán)壕存在。其中北側(cè)、東側(cè)、南側(cè)壕溝保存相對較好,西側(cè)壕溝破壞較為嚴重。壕溝南北長約162米,北側(cè)壕溝殘長約115米,南側(cè)壕溝殘長約145米。壕溝開口距地表7~9米,溝內(nèi)填土上層為灰褐色土,下層為淤積土。溝壁斜壁內(nèi)收。壕溝口寬15~30米,自深2.50-4.00米。壕溝被遺址下部的早期文化層疊壓。壕溝內(nèi)勘探出有仰韶、龍山時期的陶片及殘石器等遺物。依據(jù)上述層位及遺物情況判斷,此次倉頡陵遺址勘探所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壕時代較早(圖5)。

      遺址外圍為厚達十數(shù)米深的淤沙、膠泥及淤泥層。

      根據(jù)發(fā)掘和勘探可知,該遺址以龍山文化為主,在仰韶文化晚期已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并有大型防御工事環(huán)壕。

      三、南樂倉頡文化探析

      根據(jù)歷史傳說和古籍記載,倉頡生活在傳說中的五帝之黃帝、顓頊時代,相當于五千年左右,即考古學文化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而倉頡陵古文化遺址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亦為仰韶文化后期至龍山文化時期,其文化內(nèi)涵包括了傳說中倉頡所生活的時代。這一點是全國其他倉頡陵廟遺跡所在地所不具備的。

      相傳,上古時期的雷澤湖畔有一條河名為繁水,依河定居著一個部族,依靠種植和魚獵繁衍生息。部族首領(lǐng)為倉頡,二目重瞳,且睜目降世,眾皆稱奇事。

      繁水位于濮陽市南樂縣西北35華里的史官村(今稱吳村)北側(cè),為黃河的一條支流,黃河南遷以后成為季節(jié)河流。隋唐以后,繁水循著古河道流淌,河岸留下了許多與繁水相關(guān)的地名,如繁水縣、臨繁鄉(xiāng)、繁陽鎮(zhèn)等。古老的倉頡部族就世世生息在這塊豐腴的土地上。倉頡本人也“生于斯,葬于斯”。

      濮陽處在歷史上的黃河、濟水兩河流域的中下游,是黃帝部族的主要活動區(qū)域之一。黃帝戰(zhàn)蚩尤并斬殺蚩尤,臺前縣有蚩尤墓。黃帝封兒子昌意在今南樂西北,古稱昌帝城。南樂古稱昌樂,就是源于昌意封地在此。昌意是顓頊的父親,其封地就在倉頡部族生活的中心地帶。徐旭升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倉頡應當屬于顓頊高陽氏部落集團。顓頊帝主要活動區(qū)域也在黃河下游一帶,其都城在今濮陽縣東南20余華里的高城村附近,古稱帝丘,又是最早的濮陽所在地。近年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發(fā)現(xiàn)了面積近達1000萬平方米的古城。經(jīng)專家論證為最早濮陽城,也是衛(wèi)國的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時的都城所在地。①史書記載:“衛(wèi)都帝丘,乃顓頊之墟?!鼻以摮谴嬖谟胸S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內(nèi)涵。由此可推該城亦應有龍山時期的城址,就是說,這里就是顓頊的都城帝丘,顓頊去世后就埋在其疆內(nèi)。冀豫交界一帶盡在顓頊部族的統(tǒng)轄范圍之內(nèi),那么倉頡輔佐顓頊,可見倉頡部落屬于顓頊部族,也應在其統(tǒng)轄范圍內(nèi)。倉頡去世后葬在南樂也就順理成章了。

      據(jù)《萬姓統(tǒng)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jié)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薄睹饕唤y(tǒng)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jié)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歷史上許多名人雅士都到這里拜謁過倉頡并題詩聯(lián)等。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一代名相寇準在簽訂“澶淵之盟”,宋真宗回鑾后,北上拜謁倉頡,并題聯(lián)“盤古斯文地,開天圣人家”。元代張淳《題倉頡祠 》:“古松老野寺,落日啼鳥悲。鶩起癡僧夢,應多思哭時?!泵鞔鯁⒙敗对亗}頡二首》:“觀跡成文代結(jié)繩,皇風儒教浩然興。幾人從此休耕釣,吟對長安雪夜燈?!泵魑簭V修《登造書臺》:“古廟留遺跡,荒階雜綠茵,臺空惟鳥雀,不見造書人。”明李養(yǎng)正、李從心題聯(lián)“三教之祖,萬圣之宗。(照片)”等從另一側(cè)面反映南樂倉頡陵在歷代都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崇拜,同時也能證明在南樂一帶自古就是倉頡及部族活動的地方。

      在冀魯豫三省交界方圓200公里的范圍內(nèi),倉頡造字和倉王爺造福民間的傳說由來已久且廣為流傳。在冀魯豫交界地區(qū),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方圓百十里的百姓帶著祭品,不辭辛勞,到倉頡陵廟進行拜祭。其他地方倉頡廟的祭祀時間為每年的谷雨時節(jié),其主要內(nèi)容為紀念倉頡的造字功德;而南樂的祭祀在正月二十四日,傳為倉頡的生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南樂一帶有一年春秋祭倉頡的習慣,即正月祭生,十月祭忌日(民間傳說,倉頡生于正月二十四日,卒于十月初八,其夫人姓查)。1937年日本侵華,十月廟會停止,只留下正月廟會。正月廟會規(guī)模很大,民間自發(fā)組織,向倉頡爺許愿、還愿、求子、求財、求升學、求身體健康,等不勝枚舉,凡事都能向倉頡請示匯報,可見當?shù)氐陌傩招哪恐袀}頡已是無所不能的圣人了。

      在當?shù)赜胁簧訇P(guān)于“倉頡陵上草”的傳說故事和登上倉陵消災去病的說法。人們拜謁倉陵,在陵墓繞三圈,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健康。倉頡陵上的草,當?shù)厝朔Q為兒女草,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呼喚回家,保你稱心如意生下兒女。這本來是上古時期蓍草文化的孑遺,反映了倉頡部落繼承了伏羲文化,在濮陽一帶土生土長的史實,同時從這些美麗的傳說,也可以看到倉頡文化已深入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中可以窺見百姓對倉頡的虔誠之心,崇拜之情,幾千年來口口相傳,經(jīng)久不衰,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

      南樂吳村,史書記載原來叫史官村,因倉頡為黃帝史官而得名?,F(xiàn)名吳村,而全村沒一家姓吳,目前村中有史、查、劉三個大姓。傳說倉頡為黃帝史官,其后代以官為姓,而吳村的史姓稱自己就是倉頡的后代,尊倉頡為始祖。倉頡的妻子姓查,傳說在當?shù)睾軓V,所以吳村的查姓也以倉頡為先祖。這些從另一側(cè)面可以佐證在這里倉頡的后人仍在繁衍。

      四、結(jié)語

      濮陽位于黃河、濟水下游,自古就土地肥沃,物草豐美,河流縱橫,湖泊連綿,很適宜上古人們漁獵和農(nóng)業(yè)種植。在這里,地下分布著眾多的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厚,內(nèi)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這里的遠古先民,首先創(chuàng)造了包括文字在內(nèi)的許多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濮陽縣高城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8(3).

      猜你喜歡
      倉頡漢字
      談倉頡文化在洛南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
      結(jié)繩記事
      說倉頡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字圣倉頡“走進”維也納聯(lián)合國城
      “字”得其樂—體驗漢字之美
      延寿县| 宜阳县| 荥阳市| 云林县| 英山县| 北安市| 随州市| 呼图壁县| 丰宁| 万山特区| 漳平市| 沧州市| 安远县| 绵竹市| 太白县| 朝阳市| 连南| 广东省| 青岛市| 恭城| 海南省| 黔西县| 清流县| 肇东市| 平阴县| 太和县| 孟州市| 汉川市| 济源市| 胶州市| 江源县| 左云县| 同心县| 平原县| 托克托县| 莎车县| 电白县| 芜湖市| 平罗县| 章丘市|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