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函 米晶
近年來,我園一直秉承“共情潤心,雙格發(fā)展”教育理念,從教師的真問題出發(fā),深入研究共情理念指導(dǎo)下的教育實踐工作。隨著對共情概念、共情策略理解的逐漸深入,我們也越來越深刻地感悟到:在工作、生活中,管理者要始終保持一顆敏感的心,覺察教師的心理需求,結(jié)合幼兒園現(xiàn)有資源,采取多種方式,給予教師及時地支持和關(guān)愛。用最初的心,陪伴教師走最遠的路。
“丁老師,我郁悶”
清晨7:20分,我走到了S老師所在的班級。她拉著我急切地說:“丁老師,我昨天帶孩子們玩兒沙盤的時候,用了共情策略,管住了自己的嘴,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得可高興了。可是我自己卻好像憋著一口氣,特別難受。為這個,我昨晚上都失眠了。”老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們一起翻看著孩子們昨天擺的沙盤照片,S老師給我講述了當(dāng)時的情景。
團體沙盤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當(dāng)看到3只兇猛的怪獸圍著公主時,我心里一驚,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公主害怕嗎?”我一直引導(dǎo)著幼兒體會公主的感受“公主害怕嗎”,可是孩子們的回答卻是“不知道”“我沒有想過她”。聽了孩子的話,我挺傷心的,為什么孩子們沒能站在公主角度去想一想公主會怎么樣?我該怎么幫助他們進一步深入感受到公主的不舒服呢?
S老師越說越激動,但此時已經(jīng)有小朋友和家長來園進班了,我們的談話只能暫時中斷。
下午幼兒離園后,我請S老師到一個安靜的屋子,又看了一遍昨天的沙盤照片。我問:“當(dāng)你看到公主在面對猛獸包圍的情形時,想到了什么?”
“我就覺得孩子們怎么那么不共情公主呢,可我又不知道需不需要引導(dǎo),怎么引導(dǎo)。我心里憋了一口氣,堵得慌。昨天晚上,我兒子寫完作業(yè)讓我看,我就和他說:‘媽媽好累,讓媽媽休息一會。我們家最近事也特別多,他爸爸剛做了手術(shù)……孩子剛上小學(xué)……還有,我們家新買的房子要裝修……”
“嗯,最近你真的太忙了,孩子、老公、房子都需要關(guān)照。如果是我也一定會壓力很大。你在共情策略應(yīng)用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所以才能夠最先提出實施過程中的困惑,這種研究態(tài)度和精神特別好。這個案例值得讓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討論,如果我們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嗎?”我問到。
她爽快地答應(yīng)了。
看得出來,這個事件給S老師帶來了不小的心理沖擊,甚至讓她身體出現(xiàn)了“悶”“失眠”等不適癥狀,這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么S老師覺得公主會害怕,孩子們卻沒有這種感覺?讓她徹夜未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隱約感覺到,這其中有個人情緒因素在產(chǎn)生影響。下班后的深度溝通也進一步驗證了我的猜測。
教師自我情緒的投射
表面上看,S老師只是在擔(dān)心沙盤游戲中公主的安危,并為孩子們沒有顧及公主的感受而耿耿于懷。但通過與她的溝通,我們可以看到S老師近期面臨較大的家庭壓力,來自家庭的緊張焦慮,或許還有家人忙碌中的忽視,都成為她情緒投射的源泉。
師生關(guān)系的再認識
S老師在實施共情策略的時候控制住了自己的語言,沒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干擾幼兒。說明S老師對共情理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她并沒有從心底里真正接納幼兒與自己想法的不同,潛意識里仍把自己的想法作為衡量幼兒想法對錯的標準??梢?,教師在將教育理念應(yīng)用于實踐時,仍有再提升的空間。
共情實施不當(dāng)
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羅杰斯認為共情是陪伴者能夠正確地了解對方的內(nèi)在世界,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對方,并且能察覺到對方豐富的個人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這個‘好像的特質(zhì)。S老師的表現(xiàn)告訴我,老師在共情時特別容易把自己的情感過多投射出去,從共情提倡的“我理解你,但我不是你”變成了“我理解你,我成了你”。
S老師在實施共情時出現(xiàn)偏差以及遇到的困惑,會不會也是大多數(shù)老師的問題呢?我訪談了幾位老師后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也存在同樣的困惑。看來,這個案例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果以此為主題開展教研活動,不同視角的分享不僅可以幫助S老師更好地認識自己,也可以讓其他教師進一步理解“共情”概念中 “我理解你,但我不是你”的含義,解決因自我情緒投射過多而影響共情策略使用的問題。于是,“公主害怕嗎”的教研活動正式生成了。
大家了解了案例背景以后,我請大家觀看了案例圖片,并提問:“如果您是這里的公主,您害怕嗎?”現(xiàn)場有的老師說害怕,有的老師說不害怕。此時,S老師困惑地看了看我,沒有說話。
小組活動時間,老師們針對公主的感受及如何進一步共情支持幼兒展開了討論。不同小組的老師根據(jù)案例中幼兒的真實對話,分別從老虎、獅子、河馬、公主、小羊、螃蟹的角度討論了“猛獸圍觀”可能存在的不同發(fā)展方向。原來老虎、獅子、河馬也有可能是保護公主的;原來公主手里高舉的燈可以給予公主更多的魔力;原來猛獸并沒有攻擊公主的想法,只是黑夜里的光明將大家召集到了一起,然后大家就各自離開了;原來“吃瓜群眾”小羊、螃蟹圍觀時的話也可以給到公主共情和求助的力量……原來,事情可以有很多的可能,不同的人看到想到的情境不同,感受也會大不相同。討論進行到這里,我看到S老師的眼神里的困惑消失了,更多的時候,她靜靜地傾聽每個人的發(fā)言。
小組活動結(jié)束后,各組討論出了本組的共情指導(dǎo)策略。因為要用情景劇的形式把討論結(jié)果呈現(xiàn)出來,所以大家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扮演教師或幼兒。幾位老師馬上提議請S老師扮演引導(dǎo)教師,因為這樣最能夠客觀真實地復(fù)盤出案例。但是,S老師想了想,輕輕地說:“我想,我還沒有準備好。讓我扮演小朋友吧?!庇谑?,大家重新選出一位引導(dǎo)教師……
活動分享環(huán)節(jié),老師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S老師說:“今天的現(xiàn)場教研,我收獲挺多的。不僅更深入地理解了共情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公主的害怕,其實不是孩子的害怕,而是我自己的害怕。我在以后陪孩子們玩沙盤的時候,要更好地區(qū)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們的感受,努力做到‘我理解你,而我又不是你這種共情的狀態(tài)?!?/p>
促進教師成長,需關(guān)注教師心理需求
教研活動目標一般是指向教師專業(yè)成長及幼兒發(fā)展,而這兩點目標的實現(xiàn)給教師帶來的“自我獲得感”往往有所延遲。本次教研活動不僅指向教師長遠的專業(yè)成長,更要滿足教師當(dāng)下的心理需求。教師通過本次教研活動,首先提高了共情策略的運用能力,其次,能夠切實提高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教師獲得了內(nèi)在的心理滿足,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能量輸送到幼兒園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多元視角可以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認識
教研時,不同版本的公主故事引發(fā)了S老師的自我反思。她開始認識到“公主會害怕”其實更多與自己的內(nèi)在情緒相關(guān),這為教師正視、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奠定了基礎(chǔ)??梢?,不同視角的交流能夠幫助我們跳出自我,看見他人,重新認識自己。管理者可以給教師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支持她們在大膽表達、彼此傾聽中進行自我探究和自我成長。
共情的基礎(chǔ)是傾聽
“我理解你”首先需要“我聽見你”。共情中的傾聽?wèi)?yīng)該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進入他人的參照框架。S老師由于沒有放下自己的框架,將自我情緒投射了進去,影響了傾聽的質(zhì)量,也影響了對兒童意圖的覺察。后續(xù)我們應(yīng)將共情研究引向?qū)和膬A聽,在滿足教師心理需求的同時收獲更多的專業(yè)成長。
總體來說,談話活動及教研活動對S老師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意識到關(guān)注教師心理需求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教師的心理關(guān)愛工作,促進教師的自我改變、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成長。
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我們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及時關(guān)注到教師的心理需求。教師擁有穩(wěn)定、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工作熱情,以更飽滿的狀態(tài)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