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明
現(xiàn)象1:“老師,我不行!”
案例:教師在比賽前講解道:“同學們,我們進行50m跑比賽。請大家自愿組合,每6名學生為1組,每名學生站1條跑道?!蹦芰^強的學生踴躍搶占跑道,能力較差的學生則畏手畏腳,挪步閃躲。當教師指定其參與到某一組時,能力弱的學生通常會說:“老師,我不行!”
分析:由于生理、體質及運動能力的差異,學生的水平會有所不同。如,個別學生因身材肥胖、矮小或體弱等影響其運動能力的發(fā)揮,這部分學生對待比賽不自信,怕比賽失敗或落后被同學譏笑,擔心出丑,從而畏懼比賽。
策略:關注差異,激發(fā)拼搏意識,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師應在比賽前與學生們商議并制訂不同的達成標準,關注個體差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加其自信心,提高其拼搏意識。如,快速跑比賽,個體的先天素質和后天訓練等都是影響跑動速度的重要因素,可采用8s跑的形式:先用同一起點,教師統(tǒng)一發(fā)令,跑動8s后停止,停止點即為學生返程的起點。在第一次比賽中,學生間的差異已經可以從距離上產生感知。返程時起點的不同,會導致學生基本在同一時間撞線,這樣能力強的學生因起點的差異而充滿自信,能力差的學生也因同時到終點的喜悅而感受比賽的快樂。
現(xiàn)象2:“老師,我不想!”
案例:教師在比賽前講解道:“同學們,8名學生為1組,我們進行往返運球比賽?!苯處熤付ǚ纸M時,對于運動能力水平差的學生,組內成員會抱怨說:“老師,我們不想要他,可不可以換一個人?”而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則說:“老師,我不想到這個組?!被蛘摺袄蠋煟也幌雲⒓舆@個比賽?!?/p>
分析:這種比賽屬于團隊協(xié)作類比賽,個體的表現(xiàn)會成為團隊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在比賽過程中,為了追求更為優(yōu)異的成績,團隊成員會對能力較弱的個體產生排斥心理,容易將比賽的失利歸結于某個個體,從而導致其受到團隊的排斥,最終使其不愿、不想參與比賽。
策略:團隊合作,增強擔當意識。在設計比賽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關注個體差異,挖掘其參與比賽的潛能,提高其在團隊比賽中的地位,分擔比賽風險,從而激發(fā)其參與比賽的意識。如,籃球往返運球賽前,小組分工為:計時裁判、查分員、技術裁判、總記錄員等角色,教師充當發(fā)令員組織比賽。每組4名學生參與比賽,4名裁判員服務比賽。4組同時測試,按序輪換角色,保證測試比賽的參與率,比賽的過程并不是一味強調成績的高低,而是強調哪個小組能夠率先圓滿地完成測試任務。組織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記錄能力以及運球能力的綜合考察,會讓學生“以己之長,補彼之短”,用自己的專長,為本組的任務達成提供幫助,從而改善差異學生在團隊內的地位,激發(fā)其參與比賽的興趣。
現(xiàn)象3:“老師,我不敢!”
案例:教師在比賽前講解道:“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進行1場小組間的足球比賽,所有學生都要參與!”大部分學生興致盎然,踴躍參與,討論比賽防守、進攻策略等。個別女生膽怯不前,遠離場地,不愿參與比賽。
分析:由于足球比賽對抗性較強,個別學生在以往的足球比賽中因被沖撞或被球踢到面部而導致受傷,對比賽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參與到比賽中。
策略:創(chuàng)新規(guī)則和場地,創(chuàng)建安全比賽環(huán)境。在教學比賽中,教師可將游戲規(guī)則和場地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技能水平靈活設定,以達到學生積極參與的目的。如,筆者將足球場地設為20m×20m的小場地進行3對3比賽,以跨欄架充當足球門。規(guī)則要求防守隊員保持50cm(大約一步)的距離,減少身體接觸,傳球以地滾球為主,雙方無守門隊員,禁止開大腳,同時要求每名學生至少傳1次球才可射門。這樣的場地設置和規(guī)則制訂,為學生建立了安全心理線,消除了學生對足球比賽的恐懼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比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