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益
自從退休以后,每天上午10點左右,我就手提一個布袋,悠閑地溜向小區(qū)后面的平羌路農(nóng)貿(mào)市場去買菜。
買菜很有一些學問,很有一些道道,這是我“久買成精”的一些感悟。
其一,得選擇賣者,最好不要買攤販的菜,因為他們打“陣地戰(zhàn)”“持久戰(zhàn)”,分文不讓,斤斤計較不說,且他們的菜不夠新鮮,往往日復一日地賣。要選擇菜農(nóng)的菜,他們的菜新鮮,自產(chǎn)自銷,沒經(jīng)過中間的環(huán)節(jié),比攤販便宜,也不太計較斤兩。
那么,怎樣識別菜販和菜農(nóng)呢?這個很簡單,菜的品種繁多的是菜販,反之為菜農(nóng)。
其二,買菜不要去得太早。早了,菜農(nóng)認為有充足的時間,不急于出手,不肯“殺價”。一旦過了10點半后,他們急了,就會“甩賣”。他們急著回家吃完午飯后,還得干其他活路,賣菜畢竟是副業(yè)。這時去買菜,他們就會在價格上讓步。但買菜也不能去得太晚,晚了就沒有選擇的余地,買不了好菜。
其三,買菜時必須要低調(diào),不要穿戴得太華麗。與他們對話盡量實在些,“土氣”點,這樣給他們感覺你很親和,是“自己人”。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則,吃虧不說,說不定還找氣受。
其四,不要圖方便或省事,買刮剝得太干凈的菜,這種菜大多不新鮮,是很久沒賣掉后,經(jīng)過“加工”的。更不要買“反季”菜,反季節(jié)蔬菜現(xiàn)在爭議很多,遠離為好。
再者就是:到了市場,不要急于買,要價比三家,貨比三家,做到胸有成竹,才不會吃虧。買菜時要“量力而行”,家有多少人,每天吃多少菜,否則就要吃剩菜或造成浪費。現(xiàn)在市場繁榮,只要有錢,還愁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