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井雪
2018年臨近尾聲,在今年蕭條的市場環(huán)境下,基金公司日子并不好過。除了業(yè)績明顯下滑外,公私募基金皆涌現了清盤潮。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來清盤的公募基金的數量多達605只(A、C類份額分開統(tǒng)計),而今年之前公募基金清盤的總量也只有247只。
其中,長盛基金今年以來清盤動作不斷,旗下36只基金年內被清盤,但公司今年新發(fā)基金數量僅有1只;在這種情況下,與去年年末相比,該基金今年前三季度規(guī)模已經縮水了177.63億元。據《紅周刊》記者了解,今年長盛有28只“盛”字頭基金被批量清盤,主要源于機構資金撤資所致。
然而,面對基金清盤潮,旗下迷你基金扎堆的基金公司的對策卻大相徑庭:有基金公司主動清盤基金,例如國泰基金,旗下今年清盤的34只基金中,有8只主動清盤的基金成立年限不足1年;而有基金公司則力爭“保殼”,例如德邦福鑫擬修改基金合同中的“觸發(fā)條款”。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清盤的消息接踵而來,12月13日,銀華雙動力發(fā)布了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議生效公告,這是最新的一例清盤基金。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內地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已經突破600只,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
從基金類型上看,首當其沖的是固收類基金,在今年1月清盤的35只基金中,固收類產品的數量多達24只。諾亞研究工作坊研究員褚志朋對《紅周刊》記者表示:“除了年初債券市場環(huán)境低迷外,固收類產品頻頻清盤更受強監(jiān)管因素的影響。首先委外資金的管制加強,而委外產品的類型多為固收類,因此隨著委外資金陸續(xù)撤離,一批固收類基金也變?yōu)椤諝?此外,分級、保本等特殊類型的基金加速消亡,也使得部分固收基金不得不走向清盤或轉型的道路?!?/p>
而隨著今年股票市場探底,市場債強股弱的分化也比較明顯,權益類基金替代固收類基金成為了被清盤的主要對象。今年11月就有49只基金被清盤,其中權益類產品數量占比近80%。
分基金公司來看,據《紅周刊》記者統(tǒng)計,截至12月13日收盤,年內清盤公募基金來自于68家公司,這也就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內地公募基金公司都在今年清盤了旗下產品,其中長盛、博時和國泰清盤的產品數量最多,分別有36只、35只和34只。
其中,長盛批量清盤大多與委外資金撤離有關。褚志朋表示:“長盛基金旗下今年被清盤的產品幾乎都是‘盛字頭基金。這類基金為機構定制產品,在今年監(jiān)管趨嚴的情況下,這類基金被機構投資者大量贖回,規(guī)模越發(fā)迷你,最終不約而同地走上了清盤之路?!?h3>長盛基金遭遇尷尬
在機構資金撤離的情況下,“盛”字頭基金的規(guī)模和業(yè)績首先受到了影響。以長盛盛鑫為例,該基金于今年10月29日發(fā)布了基金份額持有人決議生效公告,宣告基金清盤。而該基金今年三季度末的總規(guī)模僅余0.56億元,較二季度末縮水了3.77億元。規(guī)??s水也對基金業(yè)績的拖累十分明顯,三季度末,該基金兩類份額合計虧損 89.35萬元。
從清盤的基金來看,除了盛通純債外,公司旗下今年被清盤的“盛”字頭基金,皆由基金經理楊衡擔綱。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楊衡管理基金的總量曾一度多達35只,基金批量清盤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的負擔;但根據WIND資訊的投資經理指數,今年以來,楊衡管理的基金不論是偏股型還是偏債型基金,業(yè)績水平較此前都出現了下降(見附圖)。據《紅周刊》記者了解,許多基金公司清盤迷你基金意在減輕基金經理的負擔,同時提升存量基金的業(yè)績;不過在今年市場環(huán)境整體低迷的情況下,長盛的期望在某種程度上也落空了。
天天基金網顯示,楊衡當前管理的基金還有盛杰一年定開、盛康(A/C)、盛豐(A/C)、盛崇(A/C)、盛輝(A/C)。有趣的是,這9只產品均為“盛”字頭基金,而且規(guī)模也相當迷你。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長盛盛崇在三季度末的資產凈值僅為1.88億元。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公司今年清盤基金的總量為36只,規(guī)模共計8.08億元。公司被清盤的基金中,主動型權益類基金、債券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分別有27只、8只和1只,加上今年新成立的多因子策略,長盛現存基金的數量為84只。不過批量清盤并未對公司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公司今年整體的規(guī)模和排名都較去年出現較大的退步,長盛基金今年三季度的資產規(guī)模為330.93億元,在128家基金公司中排在60名,較去年末縮水了177.63億元。
與長盛基金情況類似,招商基金今年批量清盤了“豐”字頭基金。以招商豐融為例,該基金今年自2016年末就開始被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比例都在99%以上,該基金的規(guī)模也比較穩(wěn)定,長期維持在5億元以上的水平。然而,該基金清盤時的規(guī)模卻只有0.56億元,遭遇資金大額贖回、規(guī)模迷你后,該基金也黯然謝幕。
除了已經被清盤的基金外,基金公司旗下規(guī)模迷你的基金也隨時面臨著清盤。而在危機來襲之前,不同基金公司的應對方式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大型基金公司會選擇主動清盤,因為基金規(guī)模過小不足以覆蓋運營成本;而小型基金公司本身基金數量少,加上新基金審批越來越嚴格,因此會盡量選擇保殼?!瘪抑九蟊硎尽?/p>
聚焦主動清盤的基金公司,《紅周刊》記者發(fā)現,隨著清盤現象的愈演愈烈,多家基金公司主動清盤了許多成立年限還不足1年的產品,這也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短命”基金。WIND數據統(tǒng)計,今年清盤的基金中,該類基金的數量多達67只。其中國泰旗下今年清盤的34只基金中,有10只基金的成立年限不足1年。
對于“短命基金”頻頻出現的原因,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賈志對《紅周刊》記者表示:“短命基金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有些基金的資金來源是委外資金,如果委外資金撤出投資,那么這些基金就滿足不了5000萬的資金規(guī)模,隨時可能清盤。有一部分基金清盤是因為定位重復,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特色,勉強成立。業(yè)績不佳的情況下,清盤概率會大大增加。還有一些基金的清盤是由于市場大行情不佳,投資者信心不足撤出投資,導致基金清盤?!?/p>
在基金公司主動清盤的主流下,也有部分基金公司選擇了盡力“保殼”,其中不少迷你基金修改基金合同。例如德邦福鑫,該基金近期召開了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擬將“連續(xù)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本基金將按照基金合同的約定進入清算程序并終止”改為“連續(xù)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jiān)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
無獨有偶,三季度末規(guī)模只有6639萬元的國投瑞銀歲增利近期也發(fā)布了可能觸發(fā)基金合同轉型條款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稱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續(xù)期內,發(fā)生某個開放期屆滿時,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的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任何一種情形,基金將轉型為“國投瑞銀歲增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不再以定期開放的方式運作。
對于許多基金公司積極“保殼”的原因,資深分析師常玏對《紅周刊》記者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募集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2億元的募集門檻讓許多基金公司望而卻步,因此他們寧愿‘保殼;其次,新基金發(fā)行過程中也會產生銷售成本,因此許多基金選擇修改產品條款,等待新的資金進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