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月
曾家灣前面的坡很陡,雜草叢生,密密地長著一株株臘葉樹,中間夾雜著幾株棗樹,歪歪斜斜的。陡坡一到雨天,便滿是泥濘,非?;?,不知道讓我摔了多少跤。后來父親就除去荒草,用斷磚和石塊在坡上開出了一條不怎么規(guī)范的毛路,還用竹竿做了一排的扶手。我抓著扶手下坡上坡,就很少摔倒了。
盡管有了簡單的路,可我還是喜歡在雜草間穿行,或猴一樣地在樹的枝丫上蕩來蕩去,偷偷采摘樹上成熟的棗兒。坡下有兩三丘水田,天氣晴好的早上,田里總有泥鰍噼里啪啦玩得歡快。走過田壟左拐便是那條通向校園的大路,其實也不過半米寬,泥土路面有些零星的鵝卵石。路邊有條沒有名字的河,裸露著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水流淺淺的,有著會唱歌的浪花和一個個的漩渦。我常在河里的石頭間捉螃蟹。螃蟹平日里大多躲藏在有罅隙的石塊下,或者隱居在岸邊扁平的小洞穴里,手得緊貼著洞穴的頂端緩緩摸進去,指頭觸到蟹殼后迅速摁下去,以免被那有力的鉗子夾傷。
河畔有兩棵古榕樹陰森森地對立著,枝干已經(jīng)空了心,幾個人也難以合抱,但綠意盎然。兩棵樹中間的水很深,形同一個潭,有一次我追逐著一只大的螃蟹忘了神,竟然噗通一聲掉進潭里,眼前一黑,水沒過了頭頂。從此我懷疑樹洞里居住著妖怪,再也不敢獨自在樹旁逗留了。后來一個雷雨天,一個地動山搖的驚雷過后,樹洞里躥出十多米高的暗紅色火舌。望著焦枯黢黑的樹干,我以為榕樹被雷劈死了,沒想到第二年,樹枝依舊吐綠,生機勃勃。
離兩棵古榕樹十來米,有一座石拱橋,小路在這里分岔,一邊通往學校,另一邊去了甲區(qū)。同學們在橋上會合或分開。若放學早,男同學就在這稍稍寬敞的橋面上打紙板,一些女同學便頭一揚,哼哼幾聲“冒塞起”(郴州方言,不搭理的意思),有些生氣地走了——因為男生經(jīng)常偷著撕她們的作業(yè)本做紙板。
鄰近校園的山腳有一道溝,上面有兩三根木頭并排架成的橋,我每次過橋都是小心翼翼的,從來沒摔倒過,可不管晴天雨天,總有同學不小心摔下去。為此我很是驕傲,媽媽提醒我:“所有的摔跤都是因為不小心,路不好走,就走慢一點,看仔細一點,就不會跌倒?!?/p>
小路一到雨天就全是稀泥,得穿套鞋,即便是穿了套鞋也經(jīng)常陷在泥里拔不出來。一到雨雪天氣,就有三五個男同學,輪流背起我蹚過稀泥,走過冰天雪地,送我回家。有時候父親也會趕過來,把蹣跚的我背在背上?,F(xiàn)在回想起來,心里還是暖洋洋的。
如今,小路的大部分路段擴建成了水泥路,來來往往奔行著小車,河畔的古榕樹仍殘存著兩棵巨大的樹兜,路盡頭的子弟學?;牟葺螺?,但一切都是那樣地親切。這條從小學到初中都在走著的彎彎小路,不僅通向校園,更延伸進我內(nèi)心深處,伴隨我青澀年華里的點點滴滴。(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