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cè)?/p>
一個甲子前的1951年有許多事不會因歲月而湮沒。
7月,正在籌建上海博物館的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收到了一封舉世轟動的捐贈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愿將兩大鼎呈獻大部,并請撥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于全國重要區(qū)域內(nèi),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
信中所提及的“盂克二大鼎”就是與毛公鼎并稱“海內(nèi)三寶”的大盂鼎、大克鼎。這位要將兩鼎捐給國家的寄信人叫潘達于。
潘達于原姓丁,祖籍蘇州。1923年,18歲的丁達于嫁到潘家,成為清代大收藏家潘祖蔭的孫媳,婚后3個月丈夫去世,她成了潘家財產(chǎn)的唯一繼承人,為頂立門戶,故改姓潘。
潘家是蘇州四大望族之一。乾隆58年(1797年),年僅24歲的潘家子弟潘世恩進京趕考,一舉奪魁中了狀元,從此在京師官運亨通50余載。咸豐2年(1852年),潘世恩的嫡孫潘祖蔭高中探花,后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潘祖蔭不但在官場上位極人臣,同時又是金石、書畫、古籍善本的大藏家,特別是對金石如癡如醉,據(jù)說每聞有彝器出土,則“傾囊購之,至罄衣物不恤”,其府中的“滂喜齋”所藏善本之珍稀、“攀古樓”所藏金石之豐富都可謂冠絕于世。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內(nèi)壁有銘文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典范?,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敢于直言的潘祖蔭曾于咸豐10年(1860年)冒險保薦左宗棠。之后,左宗棠任陜甘總督,在陜西訪得大盂鼎,為報當年潘祖蔭仗義相救,又知其對青銅器愛之如命,便以大盂鼎相贈。大盂鼎是西周周康王時期的重要青銅禮器,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銘文銅鼎。鼎內(nèi)壁有銘文291字。整個大鼎工藝精湛,造型雄偉凝重,自成威儀之象。在獲得大盂鼎后,潘祖蔭請金石家王石為大盂鼎篆刻了“伯寅(潘祖蔭字)寶藏第一”的巨印。
在得到大盂鼎16年后,潘祖蔭又得到了另一件重寶—大克鼎。大克鼎是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銅器,其腹內(nèi)壁有銘文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是青銅器銘文典范之作,于1890年前后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出土,幾經(jīng)流轉(zhuǎn)后被潘祖蔭以重金購得。然而,就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年底,潘祖蔭便撒手人寰,原本龐大的家族也變得人丁零落。而“攀古樓”和“滂喜齋”里的珍寶失去了權(quán)貴主人的庇護,掌管門戶、守護家藏的重任便落到了潘達于的肩上。
當時潘家有重寶可謂路人皆知,而那兩尊寶鼎更是諸多海內(nèi)外收藏人士所夢寐以求的。潘祖蔭死后,覬覦寶物的人便開始蠢蠢欲動,清末權(quán)臣端方便是其中之一。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對于青銅器的嗜好絕不亞于任何收藏家,當時與大盂鼎、大克鼎并稱“海內(nèi)三寶”的毛公鼎已在其手中,潘祖蔭一死他便開始對潘家人百般糾纏,以圖謀盂、克兩鼎。對此潘家人的答復(fù)始終就是兩個字:“沒有?!?911年辛亥革命,清朝覆滅,端方被殺,潘家躲過一場劫難,但此后的軍閥混戰(zhàn)以及社會動蕩,對于前朝的收藏來講,等待它們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災(zāi)難。
大盂鼎,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周康王時期的重要青銅禮器,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銘文銅鼎。鼎內(nèi)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F(xiàn)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戰(zhàn)亂紛呈的時世中,潘達于堅持“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家規(guī),但僅靠她一名弱女子避免寶物流失又談何容易?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危急之際,潘達于決定密藏家中文物。農(nóng)歷8月18日,子夜時分。潘達于請來家中兩個信得過的木匠長工,做了一只大木箱,并撬開一間屋子地面正中的方磚,挖出一個約2米深的大坑,將木箱安于坑內(nèi),再將大盂鼎、大克鼎以及多件小型青銅器放入木箱內(nèi)。隨后填進泥土、整平后鋪上方磚,于其上堆家具雜物。11月19日,蘇州淪陷。不出所料,日軍得知潘家有寶,便先后數(shù)次來到潘家,頻繁時竟然一日七次登門,將外露的財物搜刮了不少,而深藏于地下的珍貴文物始終未被發(fā)現(xiàn)。1944年,由于木箱已在地下埋藏7年,木料腐爛,舊宅地面突然塌陷。當時蘇州仍被日偽政權(quán)占據(jù),潘達于急忙讓人將大鼎挖出,悄悄安置在潘宅一間房間的角落里。兩鼎就這樣又靜靜地度過了7年的時光。
1949年,新中國成立??箲?zhàn)勝利后一直居住在上海的潘達于,在經(jīng)歷了幾個時代的變遷之后,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氣象,決定捐獻寶鼎,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封捐贈信。1951年被看做是大盂鼎、大克鼎第二次出土的年份。9月,考古學(xué)家陳夢家等人在潘達于的指點下,來到潘家舊宅,在輕揚的微塵中,寶鼎重新出世。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達于捐獻之舉,并頒發(fā)褒獎狀和2000萬元(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0元)獎金。后來,潘達于將這筆獎金全部捐出,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入館珍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和其他120多件珍貴文物應(yīng)征北上。從此,兩件國之重寶各鎮(zhèn)一方,遙相呼應(yīng)。
2007年8月,潘達于走完了102載的傳奇人生。歲月匆匆,往事如煙,潘達于對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將和大盂鼎、大克鼎一起,在后人的一次次目視下,依舊生動、雋永……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