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軍
摘 要:關鍵詞教學法,指的就是以抓“關鍵詞”來組織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提煉“單元”關鍵詞,明晰單元教學的主旨;提煉“一課”關鍵詞,把握一課教學的要點;提煉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為中心的“一目”關鍵詞,抓住一目教學的思路。通過抓關鍵詞,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簡化與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學法;關鍵詞
一、關鍵詞教學法的緣起
當我們需要在網絡上查找某一內容時,往往想到的是百度,進入百度,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是輸入要查找內容的關鍵詞,然后根據(jù)關鍵詞,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想要查找的東西。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回憶某人、某事、某物的時候,從腦海中首先冒出的是某人、某事、某物最關鍵特征的聯(lián)想,如提到毛澤東,會想起新中國的締造者;提到希特勒,會想起二戰(zhàn);提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會想起鄧小平;提到美國內戰(zhàn),會想起林肯;提到電燈,會想起愛迪生;提到汽車,會想起卡爾·本茨;等等。
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我記得今天早晨的早餐,但兩個月之前某天的早餐我不記得,但是一年前的工作年會那天的早餐我卻記得。這是為什么?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網絡的可塑性??伤苄苑謨煞N,一種是過N小時后回復原始狀態(tài)的可塑性,一種是固化的可塑性。這種固化在什么情況下產生?就是在人印象深刻的時候。大腦中的電信號,對于印象深刻的信息,大腦會反復不斷地在同一神經元回路中傳輸,會激發(fā)神經元細胞核中的部分基因片段,這部分基因指導合成固化神經網絡的氨基酸,這就形成了固化的可塑性,因此形成了長久記憶。[1]
正是以上這些因素,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過程中,想探索與實踐一種教學方法,那就是關鍵詞教學法。盡管這種教學方法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也有很多人在實踐,但是我想:方法可以改進,研究可以深入,關鍵詞教學法可以走得更遠。
二、關鍵詞及關鍵詞教學法的內涵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關鍵詞”一詞解釋為:“①指能體現(xiàn)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詞語;②指檢索資料時所查內容中必須有的詞語。”所以,關鍵詞可以理解為對文章或資料有重要意義的詞語。
國家標準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是這樣定義“關鍵詞”的:“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笔褂谩瓣P鍵詞”搜索文獻既快捷又方便。
關鍵詞的本質是信息的簡化、定位與匹配。有效的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關鍵詞具有的這些功能,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運用知識效果有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教學法,顧名思義,指的就是以抓“關鍵詞”來組織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關鍵詞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教材等教學資源信息的篩選、歸納、概括而得出的。尋找關鍵詞,就是于個性中找共性,于特殊中尋一般,是主要信息的投影,是核心思想的濃縮。通過抓關鍵詞,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簡化與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效果。
三、關鍵詞教學法的策略
(一)提煉“單元”關鍵詞,明晰單元教學的主旨
教育部審定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3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下冊)共分八個單元(以下教學案例,均選自這兩冊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主旨。如第五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農耕文明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整個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講述了明清兩朝鼎盛時期,中國的農耕文明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然而,也就在這一時期,歐美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近代工業(yè)文明軌道,資本主義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明清農耕文明的繁盛已無法和西方工業(yè)文明抗衡,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開始陷入深刻的危機。所以在本單元教學時有必要緊緊抓住兩個關鍵詞:“繁盛”與“危機”。因為這兩個關鍵詞串起了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單元內容的兩個關鍵節(jié)點。在復習回顧這個單元內容時,筆者就圍繞這兩個關鍵詞而展開:繁盛:體現(xiàn)在哪里?體現(xiàn)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經濟的繁榮,進步思潮的出現(xiàn),世俗文化的興起,科學巨匠的誕生等等。危機: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在皇權的膨脹,閉關鎖國政策,政治腐敗黑暗,軍備廢弛,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矛盾尖銳等等,并通過與歐美主要國家的對比,得出結論:清前期的中國已經在世界工業(yè)文明潮流中落伍了,繁盛的表象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
(二)提煉“一課”關鍵詞,把握一課教學的要點
單元有主旨,每課有要點。如第六單元第一課“連通世界的新航路”,我們可以從隱性的層面抓住一個關鍵詞就可點破本課的主要內容,筆者覺得這個關鍵詞就是:經濟利益。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從教材內容的分析上就可得知:從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上講是因為隨著工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西歐社會對金、銀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黃金、白銀等貴金屬,開辟新航路是為了尋求金銀財富,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新的活動空間,正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才使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最先起來支持哥倫布等航海家得以成行。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歐洲國家資本的原始積累,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與傳播,最后的結果達成了當初的目的;也正是經濟利益的驅動,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和資源,野蠻屠殺、奴役當?shù)鼐用?,販賣奴隸。所以我認為,對于本課而言,抓住經濟利益這個關鍵詞,更能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提煉“一目”關鍵詞,抓住一目教學的思路
1.抓住“歷史時間”關鍵詞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主題是:“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以人類社會的變遷為框架,認識人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的傳承?!?[2]變遷與演進離不開歷史時間的演繹,時間也自然而然地成為歷史發(fā)展的關鍵詞。如在教學第一單元第三課《西方古典文明》中的“羅馬帝國興衰”時,筆者以時間為序,演繹了羅馬帝國興起、鼎盛、衰落的全過程: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
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
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在教學本目內容時,筆者覺得時間猶如一根線,串起了羅馬帝國興衰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學生把握這根線,羅馬的興衰史就會在心中。
2.抓住“歷史空間”關鍵詞
歷史的發(fā)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歷史總是在時空的架構中不斷前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非常重視“歷史空間”的教學,左史右圖說的也是這個理,因為其中有些圖就是地圖,用來展示歷史發(fā)展空間的。我們可以把“歷史空間”作為關鍵詞來展開教學。如在教學第四單元第一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中的“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時,特別是在教學“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部分時,筆者就是抓住南方和北方兩個空間來組織教學的。首先講清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方向,那是從北方到南方,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接著講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最后重點討論逐漸南移的原因:北方戰(zhàn)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生產遭到削弱;而南方戰(zhàn)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穩(wěn)定,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吸納了北方人口,獲得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致使北方經濟相對削弱,南方經濟得以發(fā)展,這是最終導致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主要原因。所以落實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完全可以從南方與北方在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對照中加以實現(xiàn),通過在地圖上進行南北方的比對,讓學生更具歷史思維的具象感。
3.抓住“歷史人物”關鍵詞
任何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歷史的發(fā)展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歷史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是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歷史發(fā)展的點滴進步都是與人分不開的,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是人推著走的。所以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抓住“歷史人物”這個關鍵詞,來凸顯人的歷史價值。如在教學第四單元第一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中的第一目“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tǒng)一”時,筆者覺得在講三國鼎立這部分內容時,完全可以圍繞一個歷史人物作為關鍵詞來組織教學,這個人就是曹操。以曹操統(tǒng)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為界,可以分成前后兩個時期來組織:統(tǒng)一前,讓學生弄明白曹操是如何實現(xiàn)統(tǒng)一長江以北地區(qū)的,又是何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后,曹操舉兵南征,試圖統(tǒng)一全國,但是未能實現(xiàn),原因又是什么,其實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失敗的原因,進而說明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繼而可順勢講三國鼎立的簡單過程。
4.抓住“歷史事件”關鍵詞
通常我們在講某一歷史事件時,基本的思路是講清這些內容:起因、經過、結果、影響。這是一個基本的程式,但是每個歷史事件講解時按照這樣的思路,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學生會覺得厭倦,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找另外一些關鍵詞,當然是最能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詞語,來引領歷史事件的教學,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第六單元第二課“沖破思想的牢籠”中的第一目“人的發(fā)現(xiàn)”時,這一目主要講的是文藝復興運動,筆者就是抓住一個關鍵詞即“人文主義”來進行教學。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主題。當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人文主義思想何以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巨匠是如何通過作品來宣揚人文主義思想的?高舉人文主義有何歷史意義?三個問題的設計均圍繞人文主義而展開,有效地把握了本目內容的核心思想,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藝復興運動這一歷史事件的要義。
參考文獻:
[1]大腦是如何記憶的[BD/OL].(2017-11-26).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80
6911713832174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