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小缽子甜酒!甜酒糯米粉子”、“月亮粑粑 肚里坐個爹爹”……老湘劇演員伍仁斌說,老長沙的這些叫賣吆喝聲作為傳統(tǒng)文化,既能夠勾起兒時童趣記憶,又映射出時代的發(fā)展軌跡。
結(jié)緣修鞋匠,吆喝在民間
“診傘啵?”太平街麻石路巷子里幽幽傳出這么一聲長沙味的吆喝,會讓你覺得恍如隔世么?在號稱“長沙吆喝王”的伍仁斌喊出的叫賣吆喝聲中,如同時空穿越。
今年73歲的伍仁斌在湘劇舞臺上唱了50多年,培養(yǎng)出“活寶”何晶晶等知名笑星。作為名人,他卻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愛好:收集長沙叫賣吆喝詞。
“我迷上長沙吆喝詞,是演特務(wù)演出來的?!蔽槿时蠡貞浾f,上世紀六十年代,二十出頭的他出演《紅燈密碼》(即后來的《紅燈記》),他扮演一個小特務(wù),以修鞋匠的身份臥底,專門監(jiān)視主角李玉和。“這一吆喝起來就是一輩子?!蔽槿时笳f,《紅燈記》中的小修鞋匠開啟了他的“吆喝生涯”。
伍仁斌回憶,最初排演時,他飾演的小修鞋匠并沒被劇團領(lǐng)導(dǎo)認可,被評價為不真實、缺少味道。雖說是演個不光彩的小角色,他卻非常用心。為了入戲,不服輸?shù)乃眯菹r間,在老長沙大街小巷尋訪了五六名專業(yè)修鞋匠,揣摩他們的一顰一笑,尤其是那聲聲吆喝——“修皮鞋、套鞋,爛布爛棉鞋……”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漸漸地,伍仁斌發(fā)現(xiàn)了這吆喝聲中的諸多門道,同樣的吆喝詞被不同的小販吆喝出來有不同的韻味,從他們的吆喝聲中能聽出不同生意人的脾性、格調(diào),甚至是高矮胖瘦,非常有意思。
謙遜認真的態(tài)度加上出眾的嗓音,讓他很快掌握到竅門,最后他扮演的小角色博得滿堂彩。嘗到甜頭的伍仁斌悟出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一有時間便向民間吆喝藝人拜師學(xué)藝。他最大的收獲,就是發(fā)現(xiàn)了吆喝聲這門藝術(shù),并開始收集整理。
伍仁斌講述了一個至今都覺得好笑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對收廢品的吆喝聲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一次和老伴上街買菜,他發(fā)現(xiàn)一個撿破爛的吆喝起來非常有韻律,于是就癡癡地跟著他走,竟把老婆撇下了。收破爛的以為他是壞人,拔腿就跑,他就追,一直追出兩條街。
伍仁斌認為高手在民間,他說:“只有懷著尊重和傳承的心態(tài),才能將那些老吆喝聲口口相傳。”
2000年,湖南經(jīng)視電視臺《越策越開心》欄目推出“吆喝王”的嘉賓表演,伍仁斌技驚四座。
吆喝聲串起時代旋律
“磨剪子咧,鏘菜刀——這是北方版本;鏘刀磨剪——這就是長沙味。”老伍說,別看三言兩語吆喝,背后有大學(xué)問。以磨刀吆喝為例,早幾年長沙街上流行的都是北方手藝人,調(diào)子拖得很綿長。而長沙版的則體現(xiàn)長沙人講話的干凈利落,就簡單四個字。
除了暗藏語言學(xué)的學(xué)問,吆喝詞還是市民文化特別是商業(yè)文化傳承的“活標本”。他收集吆喝詞,不僅收集其詞匯。連配套動作、唱腔都要有板有眼。
伍仁斌說:“不同的吆喝聲見證了不同時代的主旋律。”
就以“賣水”為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長沙城里還沒有自來水,擔(dān)水的挑夫沿街叫賣。后來有了自來水,街頭巷尾便不再有賣水的吆喝聲。到了2000年以后,富裕起來的長沙人更在意健康了,開始流行喝桶裝礦泉水,辦水入戶的吆喝在大街小巷流竄,伍仁斌說,比起那時候人工吆喝,現(xiàn)在大喇叭里重復(fù)地喊,雖然洋氣,但有點吵。如今,伍仁斌卻聽到了新的吆喝——推銷凈水器?!扒。ê龋┑倪€是水,檔次越來越高?!蔽槿时笳f。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吆喝”聲里的變遷還有很多。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吆喝”背后的生意漸漸遠去,雜貨挑子不再,“修傘”的聲音也早已消失;牙膏普及,“擦牙灰”叫賣聲90后從未聽過;打開手機也可以逛超市菜市的現(xiàn)在,“買雞蛋不咯”的小販銷聲匿跡;現(xiàn)在的孩子也不會再“扯麻糖”,偶爾經(jīng)過甜酒挑子也很少有人再吆喝“賣甜酒”了。
除了這些漸漸消逝的,也有持久回蕩在街巷的“吆喝”——“比如收破爛”,伍仁斌說,不變的是收破爛,變的是“內(nèi)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收破銅爛鐵咯”“收舊書報紙啦”聲響回蕩在街頭巷尾;改革開放后,長沙人生活慢慢好起來,“收啤酒瓶子啰”吆喝聲成為新旋律;九十年代起大家講養(yǎng)生保健,“烏龜甲魚殼賣得錢”的吆喝漸多;進入21世紀,“收舊電冰箱、電視、電腦、麻將機”開始占據(jù)了主流。
隨著現(xiàn)代商業(yè)廣告的出現(xiàn),吆喝的形式改變了,很少有行當(dāng)再需要當(dāng)街叫賣。熟悉的東西不見了,新奇的東西便冒了出來。從熟悉到陌生,從陌生到習(xí)慣,那一聲聲的吆喝雖遠去,但是時代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
讓吆喝聲世代流傳下去
“甜酒!小缽子甜酒!甜酒糯米粉子”、“月亮粑粑 肚里坐個爹爹”……伍仁斌說,作為老長沙人,聽?wèi)T了地道長沙話,這些叫賣吆喝聲作為傳統(tǒng)文化,既能夠勾起兒時童趣,回味淳樸記憶,又映射出時代的發(fā)展軌跡。
50多年來,他收集的各類吆喝聲涉及60多個行業(yè)。如今,他想出版長沙吆喝聲書籍,申報市級非遺文化,將這些老吆喝聲世代傳承下去。
伍仁斌說:“吆喝聲是咱老百姓的根,值得世代流傳下去。做人不能忘記過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扎實?!?/p>
年過七旬的他今年已向長沙市申報吆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時他希望組建一個吆喝大合唱隊伍,更接地氣地將個人與集體吆喝聲融合,讓更多晚輩感受、體味吆喝聲的魅力。
(《三湘都市報》 張洋銀/文2018.5.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