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憲問篇》隱士的孔子觀考辯

      2018-05-14 12:32張仲廣
      知與行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隱士儒家論語

      張仲廣

      [摘 要]《論語》作為記述儒家核心理論的基本典籍,除了記載了孔子傳道授教及與時人弟子應(yīng)答之語外,亦有多處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與道家隱士交往之事,其中《論語·憲問篇》記載有知隱(知識分子型隱士)微生畝、吏隱(底層官吏型隱士)晨門和商隱(手工業(yè)商販型隱士)荷蕢三人三事。從這些記述中能夠梳理出先秦時重視天道自然的道家者流的隱者對重視世道人倫的儒家者流的孔子的基本認知與態(tài)度,亦即隱士的孔子觀。這些隱士雖然與孔子志趣有異,但除卻處世觀亦即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guān)系立場上的差歧外,他們對孔子的基本認知與態(tài)度并不像后世某些《論語》注疏家所描述的那種純粹的譏孔、貶孔甚至還有一絲反孔,而是知孔、諫孔甚至還有一絲愛孔。隱士的孔子觀在本質(zhì)上反映出了當(dāng)時道家對儒家關(guān)懷、贊賞與希望其能超越人道而感悟天道的基本態(tài)度與認知,同時也反映出孔子對儒者出處的基本態(tài)度并不是單一式的,而是進退結(jié)合式的且以進為主以退為輔,整體是圓融的,也進一步表達出儒道思想互補的必要性,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實理”恰能彌合道家消極遁世之流弊,道家空靈超拔的“虛理”恰能彌合儒家喜好聲名之流弊。

      [關(guān)鍵詞]《論語》;隱士;儒家

      [中圖分類號]B222.1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8)02-0027-05

      《論語》作為“學(xué)者所以求道之至要” [1]1的儒家元典,其不僅重點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外,還記述了一些隱士與孔子及弟子相遇相交之事。其中《論語·憲問篇》記載有微生畝、晨門和荷蕢三人三事,這些記述雖著筆運墨不多,但卻是先秦時期道家與儒家兩大學(xué)派相互交流的直接記述,極為珍貴。從中我們能夠梳理出當(dāng)世之時的隱士對孔子的基本認識與態(tài)度,亦即隱士的孔子觀。

      平心靜氣的來品讀《論語·憲問篇》中關(guān)于隱士的三則記述,可以得出這樣的審見:當(dāng)世之時隱士的孔子觀并不是譏孔、貶孔甚至反孔,而是知孔、諫孔甚至愛孔;隱士的孔子觀不僅能反映出當(dāng)時儒道兩家的交流情況,亦能反映出孔子對儒者出處問題的圓融看法和儒道思想的互補關(guān)系。

      茲按《論語·憲問篇》相關(guān)章節(jié)次序逐一考辯如下:

      一、微生畝的孔子觀:孔子乃苦心救亂之徒

      《論語·憲問篇》載:“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盵2]198

      (一)微生畝的隱士身份

      關(guān)于微生畝的隱士身份,《論語》并沒有明文提及,但按照刑昺“微生畝,隱士之姓名也?!盵2]198的注疏和朱熹“微生,姓;畝,名也。畝名呼夫子而辭甚倨,蓋有齒德而隱者。”[3]157的見解以及康有為“畝名呼夫子,蓋耆老之隱倫,亦創(chuàng)教者。”[4]219-220的解讀,我們可以推知微生畝應(yīng)為當(dāng)世之時年長有德且對人與社會關(guān)系有著自己獨到理解的隱居之士。其人職業(yè)不詳,無論《論語》本文,還是注疏中皆未有只言片語的透露,康有為以其為“創(chuàng)教者”,似言過其實。但從其與孔子的問答中可知微生畝年齡耆碩,可能本身已經(jīng)不直接參加謀生活動而由子孫贍養(yǎng),或是與孔子一樣,以授徒為生。加之,其人所關(guān)注的乃是“佞世”與“疾世”之事,亦即知識分子所最為關(guān)注的人格尊嚴與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系問題。由此,大致可以推知微生畝應(yīng)屬于知識分子型的隱士。

      (二)微生畝的孔子觀

      按后世注疏家的看法,在此則記述中,微生畝因直接譏諷孔子為邀名逐利之佞徒,并且奚落孔子凄惶的現(xiàn)狀處境而被認作冥頑固陋之流。然仔細品味與思量孔子之所答所應(yīng),此說未然。如曰微生畝直諷孔子,孔子自然可以本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篇》)或“道,不同,不相為謀?!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篇》)的態(tài)度置之不理,或可以本著“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篇》)的態(tài)度反唇相譏??煽鬃觾膳e同棄,而是選擇了“圣人之于達尊,禮恭而直言如此,其警之亦深矣?!盵3]157的姿態(tài),敬心敬氣的將自己“以道濟天下,拯救生民,故東西南北,席不暇暖,哀饑溺之猶己,思匹夫之納隍,……數(shù)十年羈旅之苦,車馬之塵”[4]220的良苦用心和真實情意進行申說剖解。

      今按,以事后的維度觀照,固然知道孔子并非邀名逐利之佞徒,夫子當(dāng)時駕車列游并非為己之功名利祿,卻是為世道蒼生而勞心勞力。對此,范祖禹曰:“夫子疾世之衰,欲行其道而反之于堯舜三代,此豈微生畝所得知哉?”[1]502以此為原點進行推演,自然會得出微生畝誤讀孔子的結(jié)論。然探究微生畝的基本認識是不能以后世維度觀照的,而應(yīng)該以當(dāng)時之世的維度來觀照。平心而論,微生畝雖言辭倨傲,但其身為年長有德者,實并不為失禮,所以,孔子并未默而不應(yīng)或反唇相譏而是據(jù)實回答。再者,從二人問答的言語中,似乎夾雜著微生畝對孔子的一絲愛憐與激勵之情,其看到孔子周游列國,推行仁義,而卻落得凄凄惶惶,心有不忍,故出言批評之、教育之,恰似禪宗當(dāng)頭棒喝之舉。既給孔子提出警醒,周游列國,推行仁義是存有危險的,事實上孔子推行自己學(xué)說之時確實遇到了類似厄于陳蔡之類的事情(與古希臘圣哲蘇格拉底向青年傳道卻被判有罪,飲鴆而逝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同時,也是在告誡孔子不要放棄仁義正道,而諂媚有權(quán)且居上位的人。諂媚當(dāng)權(quán)者固然容易獲得富貴,博取功名利祿,但那不是君子之所為與之所求,是君子人格的自我折損與閹割。故而,士人君子不可侫世。微生畝恰恰是懂得這一點而向孔子發(fā)問的。另,微生畝用“棲棲”二字亦不應(yīng)解讀為譏孔。《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鬃有廊恍υ唬骸螤?,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5]764從中可見,孔子對別人評判他棲棲惶惶不但不介意,反而覺得比喻很形象。細心品讀,鄭人并不是在譏諷孔子,而是在賞贊孔子之才德,慨嘆孔子之遭遇,替孔子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如微生畝譏諷孔子在鄭人譏諷之前,則從孔子對鄭人譏諷的反映可見孔子并沒有將此種行徑當(dāng)作譏諷,微生畝譏孔也就徒具其形而不具其實;如微生畝譏孔在鄭人之后,則與鄭人情出一轍。

      故而,在微生畝眼中,孔子并非邀名逐利之佞徒,而是救世無成之徒,本著對孔子的關(guān)愛與激勵,應(yīng)當(dāng)給予孔子以善意的提醒:孔丘,你如此凄惶,是不是佞世媚俗?孔子回答:不敢佞世俗,是嫉世恨俗!從中可見二人對世俗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以嫉不以佞,以恨不以媚。從這種維度上可以說微生畝是知孔與愛孔的,在微生畝的眼中孔子是一位苦心救世卻落得凄凄惶惶之賢人德者。

      二、晨門的孔子觀:孔子乃慈心救世之輩

      《論語·憲問篇》載:“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2]200

      (一)晨門的隱士身份

      關(guān)于晨門的隱士身份,《論語》亦沒有明文提及。按刑昺“此章記隱者晨門之言也。”[2]200的注疏和朱熹“晨門,掌晨啟門,蓋賢人隱于抱關(guān)者也”[3]158。的見解,晨門不是隱于山野之隱士,而是隱于微官小吏之中的隱士。掌管晨時城門開啟乃之職分,故楊時稱其為“抱關(guān)擊柝”的“祿隱者”[1]509。其人職業(yè)從注疏中可以得知,乃是以按時開關(guān)城門為職分來獲取微薄財物的守門人。由此,大致可以推知晨門應(yīng)屬于底層小吏型的隱士。

      (二)晨門的孔子觀

      關(guān)于晨門對孔子的態(tài)度,后世《論語》注疏家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以胡安國和范祖禹為代表,認為晨門不知孔而譏孔。胡安國認為“晨門知世之不可而不為,故以是譏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視天下,無不可為之時也?!盵3]158按照胡安國的看法,晨門不知孔子,并以自己的認識作為衡量標(biāo)準來評判孔子,譏諷孔子愚蠢,認為孔子是在做無謂之事,是在做不可能做成的無意義之事。范祖禹認為:“知其不可而不為者,晨門也;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孔子也。此所以異于逸民也。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盵1]508-509在范祖禹看來,孔子和晨門是屬于兩個不同生命范疇之內(nèi)的人,孔子是圣人,圣人做事不謀求外在天命,只問人事當(dāng)為不當(dāng)為,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晨門是逸民,逸民做事則謀求外在天命,天命可為則為,不可為則止,人事要以天命為轉(zhuǎn)移,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故而逸民是不知圣人的,只能以逸民之心度圣人之腹。這種思路基本上是套用了小人不知君子的思維范式,并無創(chuàng)新之處。同時,似有先入為主之嫌,先將孔子定為圣人,其余皆是非圣。另一種以刑昺、黃式三為代表,認為晨門知孔而贊孔。刑昺認為:“時子路宿于石門,夙興為閽人所問曰:汝何從來乎?子路曰:自孔氏者,子路答閽人,言自孔氏處來也,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者,晨門聞子路云從孔氏,未審孔氏為誰,又舊知孔子之行,故問曰:是知其世不可為,而周流東西,強為之者,此孔氏與?意非孔子不能隱遁辟世也。”[2]201按照刑昺的看法,晨門是聽說過孔子救世救民之事的,對孔子很是關(guān)注,故而向子路問起孔氏何人。但他認為孔子是在強為,這種強為并不是除此別無所為、不得不為的強為,而是能避世而不愿避世,為世而甘愿為之的強為,亦即為他人為社會甘愿犧牲自我的強為,是高尚且悲壯的強為。此中體現(xiàn)的是晨門對孔子的賞贊之情。而黃式三認為:“是夫子周流在外,使子路歸魯,值莫而宿于魯之城外,故有此問答之辭。曰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指圣人周游列國,知道不行,而猶欲挽之。晨門知圣也?!盵6]在黃式三看來,晨門雖未與孔子謀過面,但卻對孔子之所行所為頗為關(guān)注并有一定了解,而且用“知其不可而為之”對孔子的救世情形進行了生動準確地描繪。進而得出晨門人乃是知圣并在知圣基礎(chǔ)上欽贊孔子之輩的結(jié)論。

      今按,刑昺與黃式三的晨門知孔贊孔說為是。細品“憲問晨門章”文本,不難看出其大意當(dāng)為,晨門得知子路來自孔氏處,不禁問此孔氏是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試想一個人通過素未相識的第三方想確認另一人的身份時,應(yīng)舉被確定人最杰出之事方是人際往來之正當(dāng)手段。從對話中可見,晨門與子路并不相識,由此逆推,可知晨門舉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之事,應(yīng)是贊美之意。在晨門的眼中,“知其不可而為之”恰恰是孔子最為可愛和可貴的地方,可愛之處在于孔子心中依然對世道人心抱著希望,可貴之處在于孔子心中依然對救世救民充滿信心。在晨門看來,孔子不失為一位對世道飽含熱忱、不辭勞瘁的慈心救世之輩。

      三、荷蕢的孔子觀:孔子乃悲心救民之人

      《論語·憲問篇》載:“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2]201

      (一)荷蕢的隱士身份

      關(guān)于荷蕢的隱士身份,《論語》亦沒有明文提及。按刑昺“此章記隱者荷蕢之言也。”的注疏和朱熹“此荷蕢者,亦隱士也?!钡慕庾x以及尹焞“晨門荷蕢,皆隱者也,其亦微生畝之流歟?”[1]510的見解,基于《論語》中相關(guān)記述,可以推知,荷蕢乃精曉音律且精通詩書的隱居之人。其人職業(yè)《論語》中直接提及,乃以買售草鞋等生活雜物來獲取微薄財物的手工業(yè)商販。由此,大致可以推知荷蕢應(yīng)屬于手工業(yè)商販型的隱士。

      (二)荷蕢的孔子觀

      關(guān)于荷蕢對孔子的態(tài)度,后世《論語》注疏家主要有二種見解:

      第一種見解認為荷蕢不知孔而譏孔,其主要以刑昺和張居正為代表。對此刑昺曰:“孔子聞荷蕢者譏己……言未知己志便譏己,所以為果敢?!盵2]201可見刑昺將“果”釋為“果敢”,然此種釋義是站不住腳的。因“深則厲,淺則揭”根本就不是“果敢”范疇內(nèi)的事情,孔子自不會用“果敢”來回應(yīng)荷蕢,此釋義和解讀與文意不合,當(dāng)不取之。張居正則認為:“蓋圣人心同天地,天地不以閉塞而廢生物之心,圣人不以時之衰亂而忘行道之志,誠上畏天命,下悲人窮,非得已也。彼荷蕢者之流,何足以知之?!盵7]在張居正看來,孔子是心同天地的大圣人,其待人接物皆同天地一樣,是不可能忘卻情世道人心的。而荷蕢根本就不具備這樣的精神境界與道德涵養(yǎng),其人只想潔身自好,并以此為高明。故而,出語譏諷孔子。張居正發(fā)表此說時,正是身居侍講時,教導(dǎo)未成年皇帝是第一要務(wù)。其解經(jīng)往往采取“六經(jīng)注我”的方法。他在講解時是將《論語》當(dāng)作經(jīng)來看待的,其更多的是關(guān)注孔子萬世師表層面的內(nèi)容。故而對荷蕢采取了以偏襯正的態(tài)度,認為其人不知孔而譏孔。

      第二種見解認為荷蕢半知孔而譏孔,主要以朱熹、程顥與《日講四書解義》為代表。對此朱熹說“圣人之心未嘗忘天下,此人(荷蕢)聞其磬聲而知之,則亦非常人矣……(荷蕢)譏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適淺深之宜。”[3]159對此程頤說“孔子擊磬,何嘗無心于世,荷蕢知之……不知更有難事,他所未曉,輕議圣人”[1]509。從中可見朱熹與程頤皆認為荷蕢知孔子有心于天下,但其人不知孔子為圣之深意,故而譏諷孔子。細考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此說所犯之錯與刑昺并無二致,亦是錯解“果”字。

      《日講四書解義》對隱士荷蕢與孔子相遇一章解說如下:“適有隱士荷草器而過孔氏之門者,聞磬聲而知之,……蓋人心之感往往托之樂音,隱士乃賢者,自能審音而喻其微也。既而譏之曰:何其鄙哉!識之不達?!檬勒吣瞬蛔远攘浚瞬患褐恢?,毋乃不如涉水者之隨遇而能通乎?……故圣人之心不能一日忘天下,亦如天地之心不能一日忘萬物,彼荷蕢者何足以知之?”[8]在《日講四書解義》看來,孔子是大圣人,荷蕢雖能從磬聲中聽出孔子心聲,還從中能體會到孔子的憂世苦楚,但其人不同意孔子的出處之道。荷蕢認為君子處世應(yīng)該按照《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中“深厲淺揭,隨時為義”(《后漢書·張衡傳》)的原則,而不應(yīng)一意強為,故而諷刺孔子不能隨遇而通。然話鋒一轉(zhuǎn),又贊孔子德比天地,不忘天下。這一層深意是荷蕢所不知的。按《日講四書解義》的解釋,荷蕢對于孔子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孔子進行譏諷。

      今按,荷蕢的表達無非是“以為人既莫己知,則當(dāng)為己,不必更為人?!钡娜酥G槌@矶?。其并沒有譏諷孔子之意,反而勸說孔子勿要逆勢而為。從其能于磬聲中聽出孔子心聲并能夠引詩論說和孔子對其的評價“果哉!未之難矣?!保ù_實??!我沒什么能反駁他的啊。)可以推知荷蕢不失為孔子知音知心之人,其人是了解知曉孔子之“慈悲心腸”與“木鐸本分”的,其對孔子的所言包含著知孔諫孔甚或一絲愛孔之意。對此蔣伯潛的解說是可取的,其文曰:“明君子于道可行則行,不可則止,人莫己知,不必悲觀也?!础摘q今言‘果然這樣嗎?‘末之難矣之‘難,當(dāng)讀去聲,言我亦無以難之也??鬃佑诒苁乐?,向以尊敬的態(tài)度對之,故聞荷蕢者之言,僅如此云云耳?!盵9]由此可見,在荷蕢眼中,孔子是一位不避世事險惡,直道行事的悲心救世之人,只不過缺少一點超脫的氣質(zhì)罷了。

      要之,《論語·憲問篇》中的三位隱士并沒有譏諷與嘲笑孔子的用心與行為。他們關(guān)注關(guān)心孔子,對孔子熱腸救世的本愿初衷給予肯定和贊賞,對孔子全心全意救世而世人皆不應(yīng)答的遭遇給予同情,對孔子大用心世道而小用心天道的人生觀給予諫勸,希望孔子能夠?qū)κ赖廊藗愡M行超越,超越世道善惡而達于“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大宗師》)的境界,亦即超越堯善桀惡之二分,而達于天地大道一體無別之中。

      四、隱士的孔子觀所反映問題探析

      《論語·憲問篇》隱士的孔子觀所反映的基本問題有三:

      (一)《論語·憲問篇》隱士的孔子觀反映了先秦時儒道交流情況

      關(guān)于《論語·憲問篇》中隱士的學(xué)術(shù)流派所屬問題,歷代關(guān)注者并不多,但也有一些學(xué)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如清代學(xué)者王夫之就曾在《讀四書大全說》中明確指出“微生畝,看來亦老莊之徒”[10]。從中我們能夠推知,《論語·憲問篇》中隱士應(yīng)當(dāng)屬于道家學(xué)術(shù)流派,他們對孔子的基本看法,可以代表當(dāng)時道家學(xué)者對儒家的基本看法。從以上微生畝、晨門與荷蕢對孔子的觀點中我們能夠看到,以隱士為代表的道家學(xué)者對儒家是持正向態(tài)度的,是知孔而贊孔的。這種孔子觀與《史記》上所記述的孔老(儒道)的交流情況極為相符?!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盵5]756從中可見,老子對孔子的態(tài)度并不是冷淡的,而是以一位閱歷豐富的老者身份對孔子進行悉心教導(dǎo)的。從“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的情況來看,孔子的確按照老子的教誨做了,而且效果良好。《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孔子對老子的態(tài)度,其文曰:“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孔子去,謂弟子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5]943從中我們能夠明確看出,孔子對老子是很尊敬的,視老子為“乘風(fēng)云而上天”的龍?!妒酚洝分械倪@些相關(guān)記述正與《論語·憲問篇》中隱士的孔子觀相呼應(yīng),亦可作為先秦時隱士的孔子觀的別樣詮釋。

      (二)《論語·憲問篇》隱士的孔子觀反映了儒者在亂世中的出處問題

      儒者身處亂世究竟是如何,似乎并不是像《論語》注疏家所認為的那樣陽剛無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通觀《論語》,孔子也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保ā墩撜Z·公冶長篇》)的話,也贊同過曾點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保ā墩撜Z·先進篇》)志趣??梢?,夫子內(nèi)心深處不僅存在陰柔有退的一面,還存在著灑脫浪漫的一面。對此,錢穆早有發(fā)現(xiàn),其在《四書釋義》中說:“孔子雖有志用世,而亦深有取乎隱者?!盵11]同時,我們也應(yīng)看到,在孔子出處觀中出與處或進與退并不是對等的,而是以出為主,處為輔的,亦即以進為主,以退為輔的。其整體上是圓融,剛?cè)徇M退皆存的。也正因如此,當(dāng)時的隱士們才三番五次的直接或間接地勸誘孔子歸隱。

      (三)《論語·憲問篇》中隱士的孔子觀反映了儒道互補的必要性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主張美善刺惡,主張圣王治世與王道化成,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種經(jīng)世濟民的“實理”,其優(yōu)長在于古道熱腸與奮發(fā)勇為,并且強調(diào)顛沛造次必于斯;其流弊則在于會被王道仁義所異化,走上追求聲名的道路,所謂“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保ā肚f子·人間世》)對于儒家思想可能異化生出好名求名的這種流弊先秦道家最有發(fā)現(xiàn)?!肚f子·齊物論》中堯欲伐三國的寓言故事正是對此的生動詮釋,其文曰:“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12]在這個寓言故事中,堯作為儒家的代表,他雖為圣王,但心中容不下三個偏遠小國,意欲征伐,使歸王化,心中對此念念不忘。舜作為道家代表,他告訴堯,那三個小國就像蓬蒿艾草一樣,存在于天地之角,大可不必討伐它們。之所以心中不釋然,那是好圣王之美名的心理在作祟。從中可見,道家的超脫空靈的“虛理”正好能彌合儒家這一流弊。

      道家主張超然出世,主張超越善惡,主張道法自然與圣人無名,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jīng)》第49章)這種空靈超拔的“虛理”,其優(yōu)長在于逍遙灑脫與心無掛礙,并強調(diào)“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莊子·人間世》);其流弊則在于會被空靈自然所異化,走上一條消極遁世的道路,所謂“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對此孔子看在眼里,思在心中??鬃釉鎸Φ兰掖黹L沮和桀溺的諫勸時,表明過自己立場和心跡:“鳥獸不可與同群,無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篇》),孔子認為一味地空靈避世與躬耕山野并不是高明的選擇,反而有消極逃遁的嫌疑與跡象,身為圓顱方趾之輩不應(yīng)該與鳥獸為伍,而應(yīng)該在人類社會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從中可見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實理”正好能彌合道家這一流弊。兩相對比,儒道思想的關(guān)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論語·憲問篇》中隱士的孔子觀正是這種互補關(guān)系的一種隱性體現(xiàn)。

      五、結(jié)語

      基于以上考辯與探析,可見孔子所處之世的身為道家者流的隱士對孔子的基本態(tài)度并不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般的冷漠,更不是“汝之不惠,甚矣!”般的揶揄,而是“心有靈犀,希其有所善歸”般的贊許與關(guān)愛。在隱士的眼中,孔子是一位苦心救亂、慈心救世、悲心救民的熱心人杰。他們希望孔子能夠在“盡人道”的基礎(chǔ)之上有所超越,達到“知天道”的境界,孔子內(nèi)心深處亦是有所戚戚焉。

      從當(dāng)時隱士的孔子觀中,我們能夠看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儒道兩大家學(xué)派在實踐交融的同時所展現(xiàn)出理論上彼此互補的基本狀態(tài)與趨勢。儒家的“實理”有喜好聲名的流弊,洽需要道家空靈穿越“虛理”的彌合;道家的“虛理”有遁逃消極的流弊,洽需要儒家奮發(fā)勇為“實理”的彌合。同時,也能看到儒道兩大學(xué)派在理論建構(gòu)上的發(fā)展趨勢——“實理”與“虛理”相結(jié)合。

      [參 考 文 獻]

      [1] 朱熹.朱子全書第7冊·論孟精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刑昺.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 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 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出版社,2012.

      [6] 黃式三.論語后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422.

      [7] 張居正.四書直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215.

      [8] 庫勒納,等.日講四書解義[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2:162.

      [9] 蔣伯潛.四書讀本[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559.

      [10]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M].北京:中華書局,1975:417.

      [11] 錢穆.四書釋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42.

      [12] 王世舜.莊子注譯[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2:29.

      猜你喜歡
      隱士儒家論語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隱士的50年隔離生活
      隱士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xué)
      茶道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隱士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洮南市| 巩留县| 罗定市| 永春县| 兴城市| 平罗县| 儋州市| 明溪县| 襄汾县| 清镇市| 长顺县| 深泽县| 珠海市| 株洲县| 简阳市| 富锦市| 呼玛县| 阜平县| 灌阳县| 海淀区| 金秀| 遂川县| 桓仁| 武冈市| 留坝县| 木兰县| 从江县| 深州市| 高唐县| 五家渠市| 荆州市| 灌阳县| 南和县| 晋中市| 石家庄市| 绵阳市| 平塘县| 淮北市| 漳平市| 杭州市|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