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在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過程中,應通過適宜負荷的身體練習,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說明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體能的練習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內容和形式?,F(xiàn)在提出的體育與健康學科三個核心素養(yǎng)也是作用凸顯的;運動能力是形成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基礎,而運動技能和體能則是促進學生健康形成中的核心內容。因此,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學習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它們兩者間也是一種協(xié)同促進的“互利共生”的關系。
一、正確認識運動技能與體能
對于運動技能的理解較為統(tǒng)一,是人體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完成特定動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大腦皮質主導下不同肌肉的協(xié)調性表現(xiàn),即是指在準確的時間空間里正確運用肌肉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力量與速度依照一定的次序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特定的動作來實現(xiàn)的。
而對體能的理解認識不一,有的把體能與身體素質等同,有的認為體能是由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構成等等,綜合分析,我們體育教學中,體能應該是人體系統(tǒng)、器官的機能在肌肉活動或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包括基本活動能力與綜合活動能力,而決定因素是身體素質。
二、運動技能與體能的關系
任何一項運動項目都是依靠運動技能與體能來支撐的,兩者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相互關聯(lián)的,可以說體能是基礎,或者互為前提,缺一不可,這說明了它們兩者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需求、相互滿足的共利關系,我們要追求的是體能發(fā)展與技能學習之間綜合的良性循環(huán)與發(fā)展,這不單單是看結果,更應該看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如何去整合兩者的關系。
根據(jù)運動項目各自的特征可以分為體能類、技能類,類別不同,它們對體能、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從運動技能角度來分析,可將所有運動項目分為兩大類,即封閉式運動技能和開放式運動技能。如以田徑為代表的體能類項目,運動前可以事先計劃好相關動作和體能分配等,這類項目屬于封閉式運動技能,決定成績高低的始終是力量、速度、耐力等體力儲備及其釋放效率,技能并不起決定作用。而那些受外界影響還要做出相應快速反應,如何做下一個動作還有多種不確定選擇的,這類運動技能屬于開放式運動技能。如足球中,即便是原先國家隊冬春集訓的時候,球員每天10000m外加12分鐘跑測試,測試成績年年提高,能打滿90分鐘的體能儲備卻不見得好,更別提進球了。當年的郝海東常被人指責體力差不能滿場跑,可是卻年年射手榜名列前茅,這是因為開放式運動技能是在不可預見的、千變萬化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所以,每一個項目的體能都應該有專項特質,而且技能是疊加在體能之上的,制約著整個項目的運動效能,也規(guī)范著該項目需要的是什么樣的體能。
當然,運動技能與體能也不能各自孤立存在,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中要針對性地差別對待。封閉式運動技能必須以連貫的技術完成,如跳高,因為運動員每次試跳時,外界環(huán)境相對地保持不變,因此,動作模式的正確練習應該是關注點。當然在有些情況下,又必須能夠在一定情境下運用該技術,如罰籃投準練習,學生就應該根據(jù)位置與遠度關系做一定的調整,這里就要注重在情境中運用投準技術的能力。開放式運動技能則要求學習者做出快速而精確的決策和調整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練習應該模擬表現(xiàn)技能的比賽或情境,并強調決策的發(fā)展,就如乒乓球、足球、籃球等內容,要求學生具有處理此類運動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與對事件發(fā)生的預測能力。只有能夠區(qū)分不同類型運動技能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對于體能的練習,不僅要重視一般體能練習,更要重視專項體能的練習,將體能練習滲透到每一節(jié)體育課之中。通過體能練習,也要發(fā)展學生的與健康相關的體能或與運動技能相關的體能水平,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能鍛煉方法和手段。
三、運動技能與體能結合的形式
通過上面的分析,教學時要采取協(xié)同促進策略,凸顯體能發(fā)展與技能學習間的合作、互惠、共存需求,這正是“共生”的內涵所在:一是在技能教學的時候注意精講多練,適度提高練習密度,使學生機體承受較大的運動負荷;二是當技能教學達不到體能發(fā)展的要求時,應在課的適當部分追加、補充身體鍛煉的練習。我們應努力以學生需求有益的方式進行塑造,不斷促進學生的成長的變化。一般可以采取如下幾種組合形式:
1.運動技能與體能分步發(fā)展
此種組合,以多年前風行的“素質課課練”“循環(huán)練習”最為多見,但是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多為課余訓練的練習手段,雖然能發(fā)展學生的體能,但是卻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與運動技能聯(lián)系也不大。事實上,運動技能與體能的發(fā)展中,有時候也確實需要分步發(fā)展,快速跑的成績提高,肯定不能僅僅依靠技能的練習,還要腿部力量、腰腹力量等的協(xié)同,所以必然要以與技能內容不同的形式來進行練習。
2.運動技能與體能同步發(fā)展
此種組合是在學練動作技能的同時,通過與學練內容高度相關的運動形式來進行體能練習。比如:乒乓球的多球練習,既能發(fā)展學生的靈敏素質,又能提高學生的動作技能;籃球學習中的連續(xù)籃板球、多人多球練習等,在技能進步的同時發(fā)展力量、耐力等素質,使技能與體能同步發(fā)展。
3.運動技能與體能螺旋發(fā)展
此種組合是技能進步與體能發(fā)展交替上升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比如足球帶球繞桿,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是技能落后,體能(速度、力量)超前,并要優(yōu)先發(fā)展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能練習,技能進步后,就會體能與技能相當甚至是體能落后。所以,必須要再次尋求技能與體能的重新平衡,這樣形成技能與體能的螺旋向上的發(fā)展。
四、運動技能與體能結合的四個注意點
1.整合內容,協(xié)調發(fā)展
沒有運動技能的教學與提高,體育課就只能是膚淺游戲的堆砌,沒有體能的發(fā)展就容易變成了單純的活動課、休閑課,失去體育教學的本質意義。當然,我們也不能單純地“為運動技能而教、為體能而練”,應選擇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的、利于身心健康的組織形式進行學練。
完整的體育學習必須包括運動技能和體能的學習,運動的印記里要符合生活的成長規(guī)律。如對學生運動能力要求和難度符合學生的身體的承載,和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水平;可以嘗試將技能教學和體能教學進行整合。保證組織形式要以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融合到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身體活動和情境游戲中。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的管理與組織要變得更加靈活有效。
2.適量負荷,注重效果
在體育教學中盡量使學生處于適宜的超負荷條件下,應使負荷逐漸增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過大,超出學生身心承受的范圍,過于疲勞與超前適得其反;過小,達不到鍛煉目的。適宜是指:比日常、平常鍛煉適應了的負荷更大的負荷。尤其在對學生運動技能和體能評價時,改進與激勵的方式;重視過程與結果的分量;防范單一評價堅持多元評價;促使評價中加強情感等培養(yǎng)。
3.敏感階段,注重發(fā)展
在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體能的增長速度是不同的,存在著發(fā)展的敏感期,所以,在技能教學的同時,關注體能的敏感期可以使體能得到最為有效的發(fā)展。積極探索運動技能和體能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和已有運動經驗相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主動、積極、自覺的運動氛圍;并用學生各階段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xiàn)教學內容,讓學生對體育技能和體能的活動產生一種親和力。如跳繩運動,小學階段要突出搖繩方式與次數(shù),初中要突出次數(shù)與時間,高中要突出時間與個性的融合。這也是符合學生的各年齡階段的體能與技能特征的次序。
4.長期堅持,穩(wěn)步推進
體育鍛煉使體能增強的過程是機體積極適應的過程,鍛煉結束后,已經獲得的適應逐步消失,也就是說鍛煉使人體運動能力提高,但這一提高是可逆的,鍛煉中斷體能即開始下降。所以,應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趣,使他們能自覺參與鍛煉,形成長期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的運動技能和體能的評估提供一定的參考標準或要求,并為他們制訂相應的運動處方、鍛煉方案等,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理解運動的益處、提高學生體育健康知識的運用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體育意識,促進身心發(fā)展,確立終身受益于體育的意念。
總之,在體育課中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從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出發(fā),基于共生視角,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等尋找促進學生體能與技能的靈感和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內容層次更加清晰、靈活、機動,全面兼顧從而做到兩者有機地結合。
[本文為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自籌課題《共生體育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T-b/2015/02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