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18年1月13至14日,中國回族學會“新時代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擔當與使命”座談會,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來自北京、河南、甘肅、陜西、山東、浙江、云南、寧夏等省區(qū)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學者等七十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對回族文學的發(fā)展歷程、現狀及新時代背景下回族文學的使命、創(chuàng)作方式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研討。會議期間還為河南回族作家阿慧的散文集《月光淋濕回家的路》舉行了新書發(fā)布會。
開幕式由中國回族學會副會長李尊杰主持,中國回族學會秘書長丁宏教授致辭。丁宏教授認為,在新時代思考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應有怎樣的時代擔當,是十分必要且極具現實意義的。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變化,回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都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這對當下回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她指出,當下我們更希望通過回族文學來實現文化間的交流交融,并將回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開放、帶有現實主義及人文關懷的歷史傳統(tǒng)延續(xù)。要唱響時代主旋律,用文學的話語充分展示新時代回族文學的新風貌,以激勵作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為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這正是新時期回族文學應有的擔當。
本次座談會組織了一場主旨發(fā)言、兩場專題討論,共有十五位學者、作家發(fā)言,眾多與會學者參與討論。
河南省民委副主任黃旭東在發(fā)言中說,自律、吃苦是作家的本質特點。文學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脊梁,故而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重要。作為少數民族作家,可以將鄉(xiāng)土氣息與時代特色相結合,但同時創(chuàng)作者也要達到文學上的“美美與共”,書寫與中國的主旋律相結合的作品。
中國回族學會會長高發(fā)元在會議總結中談到,回族文學藝術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回族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間,回族文學藝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其發(fā)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他指出,發(fā)展回族文學藝術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即對“回族”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認同與理解?;刈逦幕侵腥A文化的組成部分,底蘊深厚,但要跟上新時代,樹立自信、開放、包容的回族新形象。回族文學藝術是回族與兄弟民族零距離交流的窗口,許多人是通過回族文學藝術而認識回族的。他認為,當下促進回族文學藝術發(fā)展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研究回族文學作品的傳播問題;第二,要加強音樂、舞蹈和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這是回族文學藝術的弱項;第三,不定期地召開作家的筆談會,促進交流;第四,需要有文學評論促進文學創(chuàng)作。
專題討論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于中國回族學會尚屬首次。經過研討交流,與會者對于回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擔當、使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與反思。大家一致認為,新時代回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作家的使命感,也需要各領域、各學科合力,使作品具有更為深切的問題意識及人文關懷,打破自說自話的“封閉”局面,將回族文學立足于中華文化基礎上,展現其文化內涵及特色,呈現當下回族文學新面貌,為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爭光添彩。
(文稿整理:馬文婧 張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