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中 衛(wèi)麗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市場的日趨成熟,游客自主意識增強和旅游者消費觀念的改變,使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旅游。據(jù)國家旅游局統(tǒng)計,2017年上半年,國內(nèi)旅游人數(shù)達25.37億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13.5%;入境旅游人數(shù)6950萬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2.4%;出境旅游人數(shù)6203萬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5.1%。雖然國內(nèi)旅游人數(shù)的增幅最大,但其滿意度卻處于最低水平,為78.90(入境游滿意度指數(shù)81.07,出境游滿意度指數(shù)是88.52)。旅游人數(shù)和旅游質(zhì)量不成正比,這背后反映的問題不得不引起大眾的反思。
旅游的本質(zhì)是身體位移與身心放松,如果這一主要功能實現(xiàn)不了,那旅游的價值就無從談起。現(xiàn)在的旅游市場參差不齊,各種低價團數(shù)不勝數(shù),再加上現(xiàn)在快餐式的消費,人們總是想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去很多想去的地方,種種原因就導(dǎo)致了快餐旅游的興盛。但是去的地方越多,人就會感覺越累。人們和景色的互動沒有了,留下的只是自己喜歡的幾張美照;人們和文化的互動沒有了,剩下的只是人們對景區(qū)的失望和抱怨。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因于人們的旅游心態(tài)問題。因此,要想提高旅游質(zhì)量,人們需要端正自己的旅游心態(tài),不忘自己的旅游初衷。在旅游形式、文化互動和景色互動方面多下功夫。
(一)自由出行
自由旅行,也成散客旅行,它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現(xiàn)付各項旅游費用的旅游形式。散客旅游與團隊旅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旅游行程的計劃和安排不同。散客旅游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計劃,自由度大,形式靈活,選擇性強,而團隊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務(wù)中介機構(gòu)安排的,活動受限制。
現(xiàn)代旅游者之所以要花費時間和金錢,去過一段不同尋常的生活,為的是尋求補償和解脫,從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精神緊張中解脫出來,接觸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想做而沒有條件去做的事情。散客旅游在身心解脫方面,占有很大優(yōu)勢,這種旅行形式不必跟著導(dǎo)游從早到晚地跑,不必隨著導(dǎo)游像過客一樣來去匆匆走。
旅行是一個全身心的旅行,不是簡單的一次行走,也不是簡單的去哪個地方,而是愉快的心靈之旅。自由行能保證自己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當然自由行要多帶點錢,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窘迫的狀態(tài)。
(二)抵制不合理低價游
“不合理低價游”是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大隱患,主要是指以低于經(jīng)營成本的價格招徠游客,而在旅游過程中通過對游客進行強制額外收費、強迫購物消費、強行增加景點等手段獲取利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等不法行為,雖然現(xiàn)在旅游者對出行方式的選擇呈多樣化和個性化,但由于受到信息不對稱、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制約,仍然有較多游客選擇低價的團隊旅游方式。
對于這種不良現(xiàn)象,國家旅游局成立了“不合理低價游”專項行動小組,在持續(xù)半年的整治中,旅游局嚴打不合理低價產(chǎn)品、嚴查合同簽訂、嚴管購物場所,建立專門臺賬,實行掛牌督辦,責成相關(guān)省區(qū)市旅游主管部門依法嚴查旅游企業(yè)違法違規(guī)行為,依法處罰166家,處罰金額485萬元。
作為游客,要明白低價團的旅游費比其他團低,只能通過在旅行途中讓游客強制消費彌補成本。因此,為了避免低價游帶來的不良體驗,也為了人們的旅游心情不受污染,最好避開低價游。
現(xiàn)在大部分人選擇去某地方旅游時,一定會通過某些渠道,如網(wǎng)頁搜索、朋友介紹、圖片搜索等方式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通過了解,就會形成一個期望值,于是游客們就帶著這個期望值興致勃勃地奔赴目的地。
然而結(jié)果往往是不遂人意的,要么是自然原因,陰雨綿綿;要么是交通原因,行動不便;要么是客流量原因,人山人海;要么是人為原因,破壞或污染嚴重。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人們往往會有“被騙”的感覺,心中的期望值一下子就降為負值。古人云:“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睆膭e人那里得到的經(jīng)驗不如自己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又不如親自去做更貼切。當人們真實感受到心中的美景時,應(yīng)感覺到慶幸,因為它不再屬于別人眼中的美景,不再是“畫中物”和“心中物”,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人們眼前的,是人們長途跋涉、千里迢迢趕過來欣賞的“獵物”。因此,當人們覺得景色不如想象中完美時,不要忘記前來的目的,不要忘記自己的旅程。自身處于當下,就應(yīng)該享受當下,隨遇而安,與美景進行互動。
當人們與美景進行互動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景致中去,放下一切的遺憾,丟掉所有的不滿,感受大自然給予人們的饋贈,或者是能人巧匠的鬼斧神工。為什么人們不愿意呆在鋼筋水泥中,為什么人們不愿享受都市的燈紅酒綠,反而對既費時間又費金錢的旅游情有獨鐘呢?這就要說說風景的獨特魅力和人們的心理潛意識。
人類學家做過一個統(tǒng)計,迄今為止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過的人約有800億,其中90%是采集狩獵者,6%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工業(yè)社會的成員只占4%。這就告訴人們,這800億人口的90%以上,都生活在遷徙狀態(tài)之中。這種游行的意識世代相傳,左右著人類的行為和生活?,F(xiàn)在的人們,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回歸到自然是放松心情的有效方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這些自然美景、美聲,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靈魂;古色古香,古樓古閣,這些歷史的沉淀,又何嘗不讓人耳目一新、神采煥發(fā)?;诖?,人們需要生存,但更需要生活,人們需要生活,但更需要有滋味的活著。風景名勝,就是人們
的增味劑,就是人們心靈的歸屬。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不僅僅是指清華大學的那一池荷花,也是其自我心靈的折射;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僅僅是指泰山的高大,也是作者豪情壯志的宣誓;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又有攝人心魄的氣勢,這何嘗不是作者被自然美景所震撼、心胸激蕩的表露。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一方美景動一方情。”不管人們對旅游抱有多大的幻想,也不管自然風光是多么的不盡如人意,只要人們誠心地欣賞它,它就會為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際遇。
中國的旅游產(chǎn)生于中國這一具有特殊社會特質(zhì)的文化之中,帶著鮮明的區(qū)別于別種文化的地域和時代特性。不管是生態(tài)旅游、文化旅游、參與性旅游還是休閑保健性旅游,本質(zhì)上都是文化活動,都涉及旅游者遇到的異域文化適應(yīng)問題。如廣西龍脊梯田的壯族農(nóng)耕文化、麗江古城的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西雙版納的生態(tài)文化和自然特色等等。
作為行走在路上的人,需要的不僅是用照相機記錄下美好的山水,還需要和美好山水進行互動,當旅客和山水進行心靈互動時,不僅僅感受到的是唯美,還有文化和底蘊。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边@樣的畫面,這樣的心境,才是諸多游客向往的境界。
入鄉(xiāng)隨俗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如人們看見一座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座客觀存在的山,但是這個山后面的故事又有多少人懂得呢?懂得故事或傳說就是懂得這座山的文化,就是懂得當?shù)氐拿袼罪L情。當人們了解背后的文化時,眼前的山就不是山了,佛學講究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當人們在和自然互動時,又何嘗不注重欣賞的三重境界呢?如果人們只是單純看一下美景,這就是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當人們與背后的文化互動,讓這些自然美景有自己獨特的風味時,就已經(jīng)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如果人們了解這些文化后,重新審視這些美景,這時的心情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最高境界。
因此,當人們游覽大江山水,只看到美景的骨時,人們是表面的膚淺觀賞;當人們品讀了當?shù)匚幕?,懂得了美景的魂時,才是深入的欣賞;當人們把風景和人文結(jié)合起來,旅游的骨和魂融為一體時,才能體味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只要人們經(jīng)歷了這三重境界,那人們的旅游效果,可以說就接近完美了,既可以在風景中洗禮自己,又能在文化中滋養(yǎng)自己。
總之,旅游質(zhì)量的提高,既需要選擇合適的旅游形式,又需要與風景及文化互動。只有人們身心和景區(qū)融為一體,才是最完美的旅行。
(作者單位: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