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娜
紅色旅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跡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紅色旅游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yè)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
講解員作為紅色旅游景點向游客展示其歷史價值、革命教育的重要窗口,其精湛、得體的講解是景點宣教的重要條件。筆者結合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講解隊伍現狀和游客的特點,探討紅色景點講解隊伍的建設。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于會寧城,標志著萬里長征勝利結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勝利。自1986年建設三軍會師紀念塔以來,先后建立紅軍長征勝利景園、將帥碑林、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等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發(fā)展,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由原來的1.36萬平方米拓展為4.3萬平方米,是集紅色旅游與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景點。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建設之初沒有專業(yè)的講解員,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向游客介紹紅軍會師概況和文物的歷史價值。后期隨著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的擴建及發(fā)展的需要,臨時招聘了少量的講解員,這些講解員學歷、文化水平層次不齊,同時由于待遇低、崗位不穩(wěn)定,導致人員流動較大,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講解員應有的作用。從2013年開始,經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招聘了專職的講解員。目前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在編專職講解員保持在20人。
從講解員的學歷層次看,有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根據講解員對講解詞的掌握程度以及講解過程的表現看,大專學歷以下的人員由于知識的儲備不足、學習理解能力不強,對講解詞死記硬背,對文物的歷史價值理解不到位。講解過程中以背誦或固定的模式進行講解,很少與游客形成互動,對于游客提出的一些疑問不能正確的解說,容易造成游客對紅色精神領會不完整,失去了紅色景點應有的教育意義。
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講解員中旅游專業(yè)為3人、歷史及漢語言專業(yè)為10人,通過對這部分人員的了解發(fā)現,旅游專業(yè)的人員在講解過程中能與游客形成較好的互動,在講解形式、互動交流方面占有優(yōu)勢,但該類講解員對游客提出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回答,對歷史事件、背景知識了解較少;歷史及漢語言專業(yè)的人員對講解詞,歷史事件的意義、文物的歷史價值理解比較到位,能較全面的給游客講解歷史事件的整個發(fā)展過程、相關的歷史背景,對游客的教育效果較佳,與游客的交流互動和講解耐心是這類講解員的短板。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紅色旅游的重視,到紅色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景點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作為國家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之一,游客數量逐年增長,2016年游客數量達到100萬人次。同時游客的結構也呈現出新的特征:有參與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企事業(yè)單位公務人員,有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小學生,有追尋革命足跡的老紅軍家屬,有革命史料研究的專家學者,有旅游參觀的海外華僑及國外友人。
優(yōu)秀的講解員應具有專業(yè)知識扎實、政治素養(yǎng)優(yōu)良、思維敏銳等優(yōu)點,結合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講解隊伍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紅色旅游景點講解隊伍的建設。
(一)選拔專業(yè)人才
選拔高學歷、專業(yè)對口的講解員是講解隊伍建設的基礎,這直接關系到講解隊伍的講解水平以及后期的發(fā)展。在組建講解隊伍時,宜從歷史、旅游、中文等相關專業(yè)的本科及以上畢業(yè)生中招錄講解員。這些人員接受過高層次的專業(yè)教育,有扎實的文化功底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他們對景點相關的歷史事件、背景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講解時能使游客全面了解景點。另外,優(yōu)秀的講解員需要通過長時間的鍛煉與不斷地學習,而高學歷人員則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后期的培養(yǎng)與提升。
(二)加強繼續(xù)教育
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是優(yōu)秀講解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第一,對講解員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如邀請專家、學者對文物、遺址的相關知識進行現場講解,增加講解員的深層次了解。第二,有計劃的選派講解員到專業(yè)大專院校進行培訓。如學習普通話、形體美學、心理學等基本知識。同時,舉行內部交流活動,通過由一個講解多人聽講的方式發(fā)現不足,查找錯誤,加強對所陳列文物的主旨及內涵的理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除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外,還應注重相關背景知識的積累、充實。通過收集與景點相關人物的事跡,并將其融入講解中去,使講解內容新穎、豐富,讓游客百聽不厭。同時,講解員對每次講解要有總結回顧,對游客提出的意見與建議,應認真聽取,將收集到的資源共同交流學習。
(三)提升表達能力
生動的語言能使游客感同身受,講解員除掌握流利的普通話外,還應對聲音的高低、音調的和諧、節(jié)奏的快慢都能很好地把控。如在講攻克城池的經過時語速要快、嚴肅,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在講到烈士光榮的事跡時,語速要緩慢、平穩(wěn),使游客內心感到悲痛;在講到會師后舉行聯歡會時,采用歡快的語言講解,將游客帶到聯歡會喜悅的氣氛當中去。
得體的姿態(tài)能增添講解的藝術,講解時肢體言要表現出誠懇、恭敬、禮貌。如在引導觀眾在關內走動時,講解員要抬頭、挺胸、腳步適中,注意走動的方位、速度等;在回答游客提出的問題時,講解員的頭部和上身要微微轉向游客;在介紹照片、文字、視頻等素材時,要手指并攏,掌心方向為斜向方,形成指引手勢;當講解員引導游客轉移講解點時,手掌心要向上,身體前傾,面露微笑。
良好的表情能拉近與游客的心理距離、增加親和力。在講解時,講解員的要用合適的眼神和目光關注游客,達成一種友好、和諧、融洽的氛圍。同時講解員的目光要帶動游客的目光,使游客的目光落在所講解的物品上。
(四)做到因人施解
“因人施解”可分為講解員與游客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講解員的自身特點進行分類,如活潑好動型、成熟穩(wěn)重型、專業(yè)扎實型等。在講解時可根據游客的特征,選配相應的講解員進行講解。游客是兒童時應選派活潑好動型的講解員,遇到團體游客或者年長的游客時,宜選派成熟穩(wěn)重型的講解員,對專家學者應選派專業(yè)知識扎實的講解員。
另外,在講解的過程中,根據游客的身份、年齡及知識層次選擇不同的講解方式,如普通游客,他們沒有明確的目的,多以了解為主,在講解過程中要細心觀察他們對講解內容的關注度,對他們感興趣的景點可適當展開講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游客對景點的歷史文化留下深刻影響;對于中小學生,他們對相關歷史了解較少,但求知欲強、喜歡刨根問底,對故事性的講解容易接受,因此在講解時穿插小故事,或以引導提問的方式勾起他們的參觀興趣;對于烈士家屬、專家學者,他們對會師的概況及主要事件都有較為詳細的了解,這類游客更多關心的是與會師相關的詳細情況及其真實性,現存遺址的保護、研究情況,這就要求講解員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文物最新研究情況的掌握,在講解時要做到表達準確、言必有據。
(五)完善講解詞
講解詞不同于展板、圖片、實物等載體,其具有靈活、口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的特點。大多數與景點相關的戰(zhàn)斗經過、英雄事跡等文學材料都是通過口頭流傳下來的,存在很多疑點和瑕疵,因此講解詞要在泛收集收集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閱讀、篩選和錘煉,保留真實反映紅色精神、具有教育意義的部分,剔除糟粕。還有就是講解詞的宗旨、框架由學者或研究人員編寫,具體銜接及先后順序可由講解員結合自身的講解特點及講解對象的不同進行拓展完善。
(六)發(fā)展外語講解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由于地處西北偏遠地區(qū),以前少有海外華僑及國外游客的造訪,講解隊伍中就沒有設置專職外語講解員。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我國同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外語講解迫切需要。提升外語的服務能力的幾個方面:招錄一定比例的外語講解員,在講解隊伍中挑選外語專業(yè)或外語較好的講解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將展板、圖片上的解說翻譯成多種外語、印制外語宣傳冊等。
紅色景點在愛國主義教育及黨員先進性教育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而講解員的講解水平和職業(yè)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景點的宣教作用。因此要從選拔、培養(yǎng)等各方面提升講解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服務水平,為紅色景點的宣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