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少華 吳小霞 段善君 鄒瑩
[摘要]海峽兩岸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文化淵源,“朱子文化”在兩岸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和認同感。海峽兩岸已連續(xù)舉辦十屆“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品牌,對臺灣青年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很好地促進作用。文章較全面介紹了“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的背景、內(nèi)容、意義,提出在當前臺灣政治“去中國化”日趨明顯情況下,只有堅持兩岸青年在傳統(tǒng)文化交流中不斷尋找共同點,縮小認同差異,才能有利于兩岸和平發(fā)展。通過活動比較,總結“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在主題、內(nèi)容、形式和組織上為兩岸青年交流提供的經(jīng)驗借鑒。
[關鍵詞]“朱子之路”研習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臺灣青年;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8)02-0089-03
一、“朱子之路”活動背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連接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精神、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朱子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源地在福建,朱熹在閩北、閩南生活五十多年,著書立說,產(chǎn)生廣泛影響,而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史上福建先民大量遷臺,結下獨特“閩臺緣”,朱子理學經(jīng)鄭成功、陳永華來臺開科舉、學校而廣為流傳,在臺灣社會文化土壤中,朱子理學養(yǎng)分濃度極高。朱子理學無論政界還是在民間,都視為孔朱一體,作為儒學的“正宗”,“廟宇拜孔、書院祭朱”幾成臺灣定俗。在臺灣有諸多祠堂、書院,有的就專門祭祀朱熹,像新竹的朱子學堂、金門的朱子祠、嘉義的朱子公廟等,每年都以朱子理學為主要內(nèi)容開展祭典、論壇、節(jié)慶等活動。臺灣社會對朱子理學十分認同和推崇,特別是臺灣朱子后裔、朱氏宗親們紛紛來往大陸謁祖、參訪,參加朱子文化研討會。
二、“朱子之路”活動情況
2008年,朱熹第30代裔孫,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先生、臺灣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等朱子學專家學者發(fā)起,組織了臺灣高校內(nèi)一批在國學文化上有建樹的學者和對國學有興趣的碩士研究生赴大陸“重走朱子之路”研學活動,推動臺灣師生見識祖國大陸朱氏遺存的風光?;顒赢敃r得到大陸相關部門、院校的支持,取得了圓滿成功,深受臺灣青年學者和學生的認可,此后每年7 -8月間,兩岸朱子文化的學者、青年學生共同參與,沿著朱熹足跡,感受、學習、研討朱子文化,至2017年已舉辦十屆,累計有1000多名臺灣師生參與?!爸熳又贰毖辛暊I呈現(xiàn)以下特點:一是參與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由剛開始的一屆十幾人到第九屆的140多人,不僅有從事朱子學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有更多臺灣青年、在校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二是參與部門越來越廣泛,不僅有朱子文化研究會、學會、交流促進會等10多個社會團體組織,還有更多的兩岸30多所院校參與,像臺灣清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大陸的廈門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師生參與;三是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由剛開始局限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建陽,后逐漸拓展到三明尤溪、泉州同安及江西省的上饒、婺源等朱熹所活動的區(qū)域;四是活動主題越來越豐富,不僅僅是參觀游覽,還有學術交流、文化體驗等主題活動,幾乎每年都會拜謁朱熹,行敬師禮、齊頌《朱子家訓》。
三、“朱子之路”活動評價
眾所周知,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后,推翻了馬英九時期兩岸政策,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暗地推動“臺灣文化主體性”,試圖從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等方面割斷兩岸的歷史聯(lián)系,淡化中國文化對臺灣民眾的影響,大肆推行“文化臺獨”理念,頻頻喊出發(fā)揚本土文化。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影響下,臺灣青年越來越缺少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大陸發(fā)展的途徑,越來越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乃至對“一個中國”的認同,深層次上影響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所以在當前政治環(huán)境下,繼續(xù)深入推進兩岸傳統(tǒng)文化交流時間更加緊迫,意義更加重大。
“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已持續(xù)舉辦十屆,得到海峽兩岸專家與青年學子的高度認可。它的發(fā)起人朱茂男先生曾經(jīng)說“血脈相繼,親情相承,我們本是一家,所以以文化、學術來增進交流,最為合適”。臺灣知名學者朱高正也說,走朱子之路,是一種精神洗禮。直接參與體驗活動的臺灣清華大學學生李婉晴對記者說:“大陸風光、文化和臺灣一脈同源,確實所言不虛”。臺灣師范大學陳俞志也表示“跨越海峽,重走‘朱子之路,是一次難忘的文化之旅”。“朱子之路”活動也得到大陸官方的高度評價。在2011年第四屆“重走朱子之路”活動時,時任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清向臺灣師生說:“朱子文化在推動社會進步、共建和諧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兩岸師生通過重走‘朱子之路活動,共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發(fā)展”。
四、“朱子之路”活動對照
近年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像重慶市大渡口區(qū)承辦的“青年踏尋孔子行腳”活動,河南省舉辦的“中原文化之旅——漢字起源”夏令營活動,廈門大學舉辦的“閩南文化”夏令營活動都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障礙有待進一步解決。全國臺聯(lián)研究室副處長魯洪柯曾指出,目前兩岸青年交流存在著“模式單一、內(nèi)容老套、深度不夠、參與感弱、互動性差”等問題”,交流時熱鬧,結束后冷清,缺乏可持續(xù)性。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有些主辦單位在組織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時,片面追求媒體曝光度,突出新聞熱點,追求活動規(guī)模大、形式新、圖熱鬧,而忽略了交流的主題,交流的宗旨,使得兩岸青年聚在一起,為了活動而活動,游山玩水,缺乏深度交流、缺少情感共鳴;二是在兩岸青年交流過程中,承辦方?jīng)]有創(chuàng)造更好的交流形式與活動空間,存在著創(chuàng)意不夠、項目不多、范圍不廣等問題,使臺灣青年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有限,甚至有誤;三是在活動組織方面,大陸是倚重政府力量在推動兩岸交流,這易引起臺灣民進黨和一些獨派團體猜疑與抵制,民間社會力量自發(fā)組織的兩岸青年交流項目還較少,影響還沒夠大。
五、“朱子之路”活動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