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愛弟,王磊,馬秀亮,張峻嶺
(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植物中所含的光敏物通過空氣媒介、直接接觸或口服吸收后到達皮膚,經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病變,皮疹好發(fā)于面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1]。現(xiàn)將本科診治的1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56歲,農民。面部、雙手腫脹、紅斑伴癢、痛1 d入院。入院前1 d患者突然出現(xiàn)面部、雙耳廓、口唇、雙手等彌漫性腫脹,伴有腫痛、瘙癢,至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血管性水腫過敏性皮炎”,予復方甘草酸苷、地塞米松20 mg抗炎、抗過敏治療,經治療效欠佳,于2017年4月11就診于本院門診并收住院治療。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鹽酸二甲雙胍控制,否認其他慢性病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發(fā)病前1 d食用野菜史,否認發(fā)病前抗生素及其他藥物服用史。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體溫36.7℃,脈搏68次/min,呼吸 17次/min,血壓 140/84 mmHg,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魄闆r:額面部、雙耳、頸部、雙手等暴露位置彌漫性非凹陷性腫脹性紅斑,表面緊張發(fā)亮,質堅實,雙眼瞼腫脹,眼瞼閉合,睜眼困難,口唇腫脹伴輕度外翻,張口困難,無明顯水皰、大皰及滲出、鱗屑、結痂等。其余遮光部位未見皮損,見圖1,2。
圖1 面部皮損
圖2 雙手皮損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為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9次/min;糖化血紅蛋白7.0%;血常規(guī):紅細胞5.49×1012/L,血紅蛋白 156 g/L,白細胞 11.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1%,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9.65×109/L;血凝全項: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1.6 s;生化全項:肌酸激酶38 U/L,甘油三酯2.25 mmol/L,總膽固醇6.29 mmol/L,空腹血糖9.3 mmol/L;腹部彩超:脂肪肝(輕-中度);胸片:雙肺紋理增多;余化驗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為植物-日光性皮炎。
治療經過:嚴格避光,依巴斯汀10 mg/次,1次/d口服,地塞米松10 mg/次,靜脈滴注1次/d,院內協(xié)定處方皮炎顆粒2方6 g/次,2次/d,皮疹局部給予冷噴2次/d,6 d后皮疹腫脹基本消退,局部遺留紫褐色壞死性痂皮,激素減量至地塞米松7 mg/次,1次/d至出院。出院后繼續(xù)口服等量甲潑尼龍片,1周后復診皮疹基本消退,痂皮全部脫落,遺留色素沉著,未見明顯瘢痕,囑其激素逐漸減量停用。
植物-日光性皮炎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進食某些光敏性植物后,經過日曬,在皮膚暴露部位出現(xiàn)曬傷樣紅斑、水腫、水皰、大皰、血皰、瘀斑,甚至出現(xiàn)壞死等,消退后遺留明顯的色素沉著,可持續(xù)數(shù)周至數(shù)月。其發(fā)生與食用光敏性食物、長久日曬及患者體質三者關系密切?;几文I疾病、內分泌疾病、代謝異常、貧血或營養(yǎng)不良等病人在過多服食或接觸某種植物后,再遭受強烈的日光暴曬則易發(fā)病。另外,植物的烹調方式、調味品或腐物寄生真菌也可能參與發(fā)病過程[1]。追問患者病史,食用為灰菜,因患者常年在農村生活,每于春夏季均會食用,既往未出現(xiàn)皮疹,考慮此次發(fā)病可能與食用量及日曬時間有關。
大部分光毒性植物屬于傘形科、茱萸科、菊科和桑科[2]。而在中國北方常見的有:灰菜、芹菜、芥菜、香菜、油菜、莧菜、紫云英等40余種,引起皮炎的報道也屢見不鮮。本病的發(fā)病機制可能此類植物中含有呋喃香豆素,其為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光敏物,接觸呋喃香豆素30~120 min后,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度最高,24 h后出現(xiàn)形狀奇異的紅斑、水腫、大皰,在72 h達到高峰。在UVA的照射下,呋喃香豆素與核DNA共價結合,使DNA發(fā)生單向內收和嘧啶堿基的鏈間雙向交聯(lián),前者導致基因突變,細胞死亡,后者放大了這種效應,促使表皮細胞嚴重受損,而光敏反應的強度呈劑量依賴性,光敏劑劑量越大,光照越強,則反應越嚴重[1-2],潮濕的皮膚、出汗和熱又可加重光毒性反應[3]。再者,患者受累區(qū)域在以后數(shù)年間可能都保持對紫外線的高敏感性。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急性發(fā)病,春、夏季好發(fā)明顯的季節(jié)性,病史見發(fā)病前光敏植物食用史及光暴露史,結合典型皮損即可。眾所周知,春季末是皮膚對UV最敏感的季節(jié),劉孝兵等[4]對52例植物日光性皮炎分析研究表明本病發(fā)病具有時間上的規(guī)律性,發(fā)病季節(jié)主要為3月~7月,日光暴曬時間主要為上午11時至下午3時。對本病誤診報道,可見于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5-7],除此之外,在臨床中本病還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①日曬傷:正常皮膚暴曬后于暴露部位出現(xiàn)鮮紅色斑,1周后即可恢復,無光敏性植物食用史;②漆樹皮炎:皮損不僅僅局限于光暴露部位,還可累及其他部位,自覺瘙癢,病程可持續(xù)1周或更長;③皮肌炎:具有典型皮損,伴有肌酶升高及肌電圖異常;④煙酸缺乏癥:多見于嗜酒、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具有典型的皮炎、舌炎、腹瀉、癡呆等三聯(lián)表現(xiàn)。
植物-日光性皮炎少數(shù)病人可有全身不適、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瀉,甚或譫語、昏迷或精神錯亂等全身癥狀[1]。嚴重者還可以遺留瘢痕,影響美觀及肢體功能活動,甚至引起皮膚壞死。唐吉云等[8]對14例患者臨床回顧發(fā)現(xiàn),3例患者出現(xiàn)瘢痕、活動受限,其中1例右手食指、中指出現(xiàn)干性壞死。劉孝兵等[4]對52例本病患者回顧發(fā)現(xiàn)9例出現(xiàn)肢端發(fā)涼發(fā)麻、腫脹嚴重及出現(xiàn)跳痛等肢端缺血癥狀。董海玲等[9]報道的1例患者未出現(xiàn)肢端血流異常,但皮損出現(xiàn)大片狀壞死、結痂,局部需植皮治療,還有關于本病死亡的病例報道[10]。故本病應預防為主,即早明確診斷、正規(guī)治療。避免服用或接觸光感性植物,避免暴曬,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水腫嚴重時可加用利尿劑對癥治療,但切忌使用噻嗪類利尿劑,以防加重光敏反應。更要提示臨床醫(yī)生的是需密切關注患者肢端腫脹消退及血運情況,及時給予切開減壓等相關處理,皮膚大面積破潰時需積極局部處理,預防感染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04-705.
[2] R.B.奧多姆,W.D.詹姆斯,T.G.伯杰.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M] .徐世正,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0.
[3] 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Ronald P Rapini.皮膚病學(教材版)[M] .朱學峻,王寶璽,孫建方,等主譯.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5,第1卷:293.
[4] 劉孝兵,湯成利,楊帆.植物日光性皮炎52例分析[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9,42(4):268-269.
[5] 姜峰,侯志宏,畢延明,等.植物日光性皮炎2例誤診分析[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1):89-90.
[6] 燕麗,馬琳.植物日光性皮炎誤診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1例[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6):376-377.
[7] 曹宇,閔仲生.植物日光性皮炎誤診1例[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322.
[8] 唐吉云,瞿銳,鐘文俊,等.植物日光性皮炎14例分析 [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5):287-288.
[9] 董海玲,袁小英.掃帚苗致植物日光性皮炎1例[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6,32(1):33-34.
[10] 楊建林,張彩霞,李文軍.植物日光性皮炎死亡1例 [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