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要努力提高課堂效率。本文通過“種群的增長方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案例的呈現(xiàn)、反思與改進,就復習課中存在的簡單重復,以練代講,重知識輕能力等諸多無效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且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復習課;無效環(huán)節(jié);有效策略
有效的復習方式是什么?高三生物教學以復習為主,教學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已沒有新鮮感,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炒冷飯”的感覺,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在避免以練代講的教學模式時又會很容易進入將復習課當成新課來講,只是簡單重復的誤區(qū)。如何進行知識的歸納整理和知識的遷移訓練,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復習過程,與學生活躍的思維相對接,提高復習的效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 案例呈現(xiàn)
師:提出問題,衢州地區(qū)有一說法:閑田中席草,過年有閑錢。小華要種席草,想在自己的一畝地里獲得最大的效益,到底應該種多少株席草才合適呢?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種群密度的調查問題。
師:復習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展示某學校興趣小組的溫度對酵母菌種群密度變化的影響的探究性實驗。生:學生討論實驗中提出的問題。討論一:酵母菌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的相關知識;討論二:分析實驗中各溫度條件下的酵母菌的數量變化曲線;討論三:實驗中增長速率,K值變化的相關知識。
師:提出新問題:小華需要如何管理自己的一畝地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呢?生: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討論管理席草地的措施。
師生:知識遷移,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二、 案例反思
本案例以一則新聞中的種植席草的事件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有關種群密度變化規(guī)律的分析,以及切實提升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實踐中碰到的問題的能力。看似融會貫通,精彩紛呈,卻存在不少問題,通過與聽課教師間的交流,學生課后作業(yè)的反饋情況,總結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選擇案例不當。本案例很新穎,也引起了學生的高度關注與參與,以此為依托,復習樣方法,引出酵母菌的微縮樣方法,這都順理成章。但席草是插苗種植,種多少收多少,并不涉及種群的增長,不太符合S形增長的模式,選擇席草為例有些牽強。
第二:在討論分析實驗中各溫度條件下酵母菌的數量變化曲線時,犯了簡單重復的毛病,與上新課并沒有什么區(qū)別。雖然新課與復習課的知識內容是相同的,但新課注重的是過程的體驗,而復習課則更注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所以復習課絕不只是對新課的重復。簡單的繪制曲線的任務有沒有必要在復習課上又演習一遍,為了畫圖而畫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必要呢?
第三:本案例只關注J形曲線,S形曲線數學模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忽略了與其他章節(jié)的聯(lián)系,教師應幫助學生把舊知識組成知識網絡,與其他章節(jié)如有絲分裂、生物變異、穩(wěn)態(tài)、生態(tài)、進化等知識點形成網絡。學案的設計,只是為了練習而練習,并未引導學生構成知識網絡體系,學案變成了作業(yè)冊。
三、 案例改進
如何讓“炒冷飯”變成“蛋炒飯”,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更高的復習效果?教師應密切關注現(xiàn)在的學生的興趣動向,聯(lián)系社會熱點,激活科學思維,并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復習中去,真正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
第一:關于案例的選擇,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學生熟悉又契合主題的案例可供選擇。教師要注意素材的收集與篩選。
情境:師:同學們知道做面包的過程中需要加入一種什么微生物嗎?
生:酵母菌。
師:研究人員以面包酵母為實驗材料,探究不同培養(yǎng)基對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得到了實驗結果曲線圖,判斷4條曲線分別對應哪種培養(yǎng)基,分析數量變化的原因。
面對該情境,有的學生在家經常做烘焙,也了解做面包過程中需要加入一些什么原料,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主動構建知識,有的學生可以通過做題過程中遇到的相近相反的例子對比更好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因此案例選擇時,不可一味求新求異,而忽略了與課本知識點的銜接,錯把石頭當玉帛。
第二:在對酵母菌培養(yǎng)實驗條件這一問題探討的過程中,體驗處理數據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上新課時學生已經經歷過一次了,與其作簡單的重復,還不如就學生現(xiàn)今存在的問題做一次針對性的輔導,讓數據處理更上一個層次,來評價、分析曲線的繪制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點,對曲線反映出來的生物學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分析和討論,重點挖掘指數增長和邏輯斯諦增長模型隱含的信息,并分析在實驗過程中關于操作規(guī)范的一些注意事項。
第三:進行學法指導,授學生以漁。在《新教學論》中教育家贊可夫指出:要把教師教學的重點從過去單純研究如何教而轉向研究學習的主體——學生如何學,加強學法指導,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運用數學模型表征種群數量變化的規(guī)律,分析解釋影響這一變化規(guī)律的因素,并應用于相關實踐活動中。生物數學模型的建構在生物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題目通過數學模型可以快速地解決。能不能留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尋找課本中的數學模型,利用這些數學模型去研究和解決問題。如各種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綜合影響、生長素濃度對根、莖細胞生長的影響等等。我們不僅要正確理解現(xiàn)有模型所表達的意思,還要在教材中沒有具體模型時,引導學生根據相應內容自己建立數學模型。
經過對本案例的反思,明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要努力提高課堂效率,有效的教師才能引領有效的復習,所以我們一線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積累經驗教訓,加強教學研究,學習新課標,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提高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J].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李煦煦,浙江省余姚市,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