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魯濱遜是個了不起的人,放在現(xiàn)在,那些傳奇經(jīng)歷足以包裝為成功學大師,講授“如何由一無所有到實現(xiàn)財務自由”。
魯濱遜在接受了自己流落荒島的現(xiàn)實之后,思考了自己所處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一切歸零,開始了人生的重新規(guī)劃。
首先,魯濱遜用借方和貸方的記賬方式做記錄,類似于現(xiàn)代企業(yè)里的SWOT(態(tài)勢)分析。壞處:我被拋棄在荒島,沒有獲救希望。這里沒人可以交流,我沒有衣服,沒有抵御猛獸的手段。好處:我還活著。這里可以找到食物,沒有傷人的野獸,熱帶不需要衣服,而且我從大船上獲得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
接下來,魯濱遜積極地開始了忙碌的海島生活,來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他搭建房屋、尋找食物、制造家具和生活必需品,創(chuàng)造是讓人愉悅的。填飽肚子是第一需要,但高瞻遠矚的魯濱遜更注重安全,采取了人類能想到的所有防范措施。島上只有他一個人,他卻擔心被偷襲,隨時帶著獵槍,還在住所外著手筑圍墻,并在墻外緊貼墻體壘起一層草皮——如果有人登陸,絕不會看出這里有人類居住。而這些設(shè)計后來居然真的都發(fā)揮了作用,讓他有機會抓到野人“星期五”當他的仆人,還拯救了一個被反叛手下放逐的船長,獲得回到英國的機會。
在食物方面,魯濱遜做了精細打算,在特別需要增強意志的時刻才喝一小口朗姆酒,因為知道喝完就沒了。當儲備的面食不多時,他把每天的定量減少到一塊餅干。獵到山羊和海龜后,他給自己規(guī)劃了一日三餐:早餐吃一串葡萄干,正餐吃一塊烤山羊肉或海龜肉,晚餐吃兩三個海龜?shù)?。所有健身減肥人士都應該向他學習。
每當雨季來臨,魯濱遜會儲備足夠的食物,待在家里做編筐子、燒陶罐這樣耗時間的精細活兒。工作間隙,還要不時地跟鸚鵡說幾句話,作為生活的調(diào)劑。工具做好了,會說話的鸚鵡也帶給他許多精神上的安慰。
在海島上生存了幾年之后,魯濱遜把時間統(tǒng)籌規(guī)劃得更為科學合理,日常是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圈養(yǎng)馴化野山羊,種植葡萄,收獲到足夠的糧食、鮮肉、鮮奶、葡萄干讓他足以在海島繼續(xù)生活一輩子??苫貧w大陸是他的終極目標,他積極自救,嘗試著造船,每天記錄日期,寫日記,延續(xù)著文明社會的習慣,知道自己在海島上過了多久,時刻準備著重新進入文明社會。
當初他把擱淺大船上所有能拆卸的東西全拆下來,因為覺得不定什么時候會派上用場。即使有些貨幣在荒島上毫無用處,不比一把勺子更讓人興奮,他還是把它們收起來,等到離島那一刻又都打包帶走。
魯濱遜有句對自己的評價:凡是我深思熟慮的東西,一旦付諸實施,我極少放棄。他的經(jīng)歷非常勵志,做事如此周全,但是最讓人羨慕的,還是他的好運氣,在巴西的合伙人把種植園經(jīng)營得很好,魯濱遜剛一回歸都市生活,就分得一大筆收入,成為了有錢人。
(黃貴薦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