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南宋時,臨安人口超過百萬,算得上是大都市,百姓大多是移民,而且很有錢。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里,不缺錢的老百姓吃喝玩樂的心思與日俱增,偷懶吃點兒好的,圖個方便,或追求一下時尚,自然不在話下。譬如吃飯,上至皇帝,下到市民,南宋人似乎都喜歡叫外賣。
舌尖上的宋朝,夏有麻腐雞皮、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荔枝膏等消暑涼品,冬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等熱氣騰騰的烤肉。民間這么多好吃的,讓宮中吃著山珍海味的皇帝都無法抵擋誘惑。宋孝宗趙昚就對民間的外賣情有獨鐘,隆興年間一次觀燈節(jié),入夜后,皇帝就點了夜市里“南瓦張家圓子”“李婆婆魚羹”等宵夜,吃得龍心大悅,小費給得也很大方。
需求催生服務,聰明的老板為了攬客,推出了快餐和送餐服務。當時的“欲速飽”,相當于現(xiàn)在的快餐,伙計先上蓋澆飯之類的,再上“細菜”,以節(jié)省顧客等待的時間。若有顧客不愿在店里吃,只要派人先來點好菜,“逐時施行索喚”,飯館就會派專人“就門供賣”,貨到付錢?!肚迕魃虾訄D》中就畫了一個正往不知誰家送外賣的飯店伙計,其舉止神態(tài)細膩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如今,共享單車大流行,摩拜單車、ofo、永安行等給人們出行提供了諸多便捷。然而在中國古代,類似共享單車這種出行工具并不鮮見。車、輦、轎、船乃至驢、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的出行工具。古人出門不想走路的話,有三個選擇:馬車、轎子和騎馬??善胀ò傩占屹I不起馬和車,于是“共享馬車”出現(xiàn)了。
南唐金陵城內,街上車水馬龍,但如龍入水的車馬可不都是私家所有,而是民間商家租給百姓用的。其中,一種長方形的馬車名為長車,車頂有蓋遮擋,車四周是帷幔,可以同時坐六個人,費用按租用時辰計算,也可以按天租借。于是,古時候的年輕人一起“拼車”出游,租車一天,早上出門直到華燈初上回來。
還有一種更吃香的“共享車”叫氈車,車篷用的是毛氈。在唐宋之前,人們結婚都會租用氈車做婚車,用來接新娘。后來出現(xiàn)的共享馬車雖然方便省錢,但也有其弊端:容易暈車。這時,另一種“網(wǎng)紅”交通工具就出現(xiàn)了——轎子。富貴人家買了轎子讓家中小廝抬,民間百姓便也用起了“共享轎”。然而,還有比這更早的共享交通工具“共享驢”,因驢比馬便宜,所以共享驢也很有市場。《東觀漢記》里寫道,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到長安讀書,因大城市物價高,他很快囊中羞澀,不得不想法子掙錢。于是,劉秀和一個姓韓的同學合計,兩人湊錢買了一頭驢,平時將這驢租給別人,用租驢賺的錢補貼生活。后來,隨著共享驢的興起,官府還出臺了“簿籍制度”:凡是用來外租的牲畜,都得登記“上戶口”。登記后,還得在牲畜身上烙下印記,以便辨認。
原來,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這些新玩意兒,不過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高森薦自《知識窗》)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