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相信大家對美國著名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鋼琴協(xié)奏曲《藍色狂想曲》非常熟悉吧?它把管弦樂強烈又極具想象力的旋律,與古典樂的深刻、爵士樂的活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帶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正是因為這首曲子的巨大成功,喬治·格什溫才一躍成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在這之前,他雖然有成為音樂家的雄心壯志,但只是一名普通的爵士流行樂手。
1924年的時候,指揮家保羅·懷特曼邀請格什溫為一場名為“現(xiàn)代音樂實驗”的音樂會創(chuàng)作一部爵士協(xié)奏曲,格什溫就非常高興地答應(yīng)了下來。但是他很快就感到了壓力,因為過了沒幾天的時間,保羅·懷特曼就把他答應(yīng)為音樂會作曲并親自擔(dān)任鋼琴獨奏這事公布了出來,這樣一來,格什溫可就連一點退路也沒有了。
眼看著演出的時間一天天臨近,可格什溫卻一點兒靈感還沒有,他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zhuǎn)??粗募被鹆堑哪?,朋友建議他去旅行,放松一下心情,然后再寫。格什溫認真考慮了一下朋友的建議,隨后用最快的速度收拾了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去往波士頓的旅程。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從火車鏗鏘的節(jié)奏和隆隆的撞擊聲中獲得了靈感,旅行結(jié)束回到家一星期之后,他就寫出了這首曲子。
曲子寫完之后,格什溫又開始為它叫什么名字傷腦筋了。直到演出的前幾天,他才從這首曲子和美國黑人《勞動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diào)是同一個詞中得到啟發(fā),確定了《藍色狂想曲》這個名稱。
不久后的2月12日,保羅·懷特曼便在紐約的風(fēng)神音樂廳指揮他的樂團演奏了《藍色狂想曲》。這首曲子的鋼琴與交響樂團的版本是由美國的另一位作曲家格羅菲在1946年的時候改編的,之后,它便成為美國音樂會中最受歡迎的樂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