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迎春 魏鳳蘭 陳 彬 江紅霞
沈陽農業(yè)大學 遼寧沈陽 110866
跨校修讀學分是利用互聯網思維,以第三方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為依托,在教學模式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具體實現,是實現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國外的高??缧P迣W分與學分互認系統(tǒng)主要有歐洲學分互換系統(tǒng)、美國不同層次高校間的學分互認系統(tǒng)及英國學分累計與轉換系統(tǒng)[1-4]。我國2005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和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fā)布的《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為跨校修讀學分的推行提供了政策依據[5,6]。近幾年,國內高校以地域范圍或以聯盟的方式,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跨校修讀學分的實踐與探索。遼寧省教育廳2014年開展跨校修讀學分的試點工作,開展省內高??缧P拮x學分互認工作[7-12]。
本文以沈陽農業(yè)大學工程材料課程跨校修讀學分教學工作為基礎,將翻轉課堂、網絡平臺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探索跨校修讀學分工作的實施方案、實施過程及考核指標評價體系。針對該課程特點,把知識點分為:理論型、理解型和應用型,根據不同知識點類型設置其相應的教學方式。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合理設置各環(huán)節(jié)考核成績所占的比例。
大連理工大學的機械工程材料理論教學為36學時,沈陽農業(yè)大學的工程材料理論教學為34學時,實驗教學6學時。由于課程學時相符,教學內容基本一致,因此,選擇大連理工大學的機械工程材料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共同完成沈陽農業(yè)大學工程材料課程的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工作。授課對象是沈陽農業(yè)大學2014級機制專業(yè)本科生,選課人數為62人。
該課程采用“翻轉課堂+網絡平臺學習+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全過程監(jiān)控考核”模式,工作計劃如圖1所示。雙方教師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制訂授課細節(jié)工作,討論各章節(jié)的學時安排、考核方式等內容。教學過程由學生、主講教師與建課方教師共同協(xié)調完成。針對課程特點,把知識點分為:理論型、理解型和應用型。對于理論型知識點,通過主講教師課堂講授進行學習;對于理解型知識點,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進行小組匯報和討論;對于應用型知識點,采用網絡學習和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的最終成績?yōu)楦鞣矫娉煽兊木C合。
圖1 跨校修學分教學工作計劃
采用翻轉課堂、網絡學習平臺、課堂講授3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主講教師針對學生通過網上學習基本可以掌握的知識點采用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此次課程,共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1個學時的教學內容,共設計了8個學時的翻轉課堂教學。主要針對章節(jié)為第七章至第十章,因為這幾章的內容相對容易理解,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基本可以掌握。首先每個學生小組針對接到的任務,在課前利用網絡平臺觀看相應的教學視頻,并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及整理;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匯報;最后根據學生學習中的疑問,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討論。討論形式多樣化,既可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以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更可以是學生提問學生回答,這個環(huán)節(jié)基本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課堂中教師不重復講解知識點,遵循“自學—解疑”的過程。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W生參與形式多樣,有的制作PPT、有的播放視頻、有的設計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對匯報的效果進行評價和鼓勵,并參與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課后,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和交流群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收獲和疑問,得到學生的反饋評價后進一步完善授課內容和網絡平臺資源,總結經驗為下一步制作出更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作準備。
與建課方共同完善了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建設及考核評價體系。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與建課方溝通后,刪減了《金屬塑性變形與再結晶》章節(jié),增加了《機械材料的選材與工藝分析》章節(jié)內容;豐富習題和作業(yè)的題庫資源;建課方教師負責線上知識點講解;主講教師負責布置線上各章作業(yè)、在線批改作業(yè)、檢查學生任務點完成情況等,并隨時利用討論區(qū)與學生展開線上互動,調動起學生參與討論積極性;發(fā)布與課程相關的課外資料等,例如,利用平臺自帶的超星圖書功能,向學生推薦電子書;利用平臺上傳資料的功能,上傳學習資料(如圖2所示)。
圖2 網上平臺分享與上傳資料
平臺記錄學生完成每一項任務的成績。教師可從平臺中查看任何同學的學習記錄情況,例如基本數據的統(tǒng)計、學生觀看視頻(如圖3所示)、完成測驗(如圖4所示)情況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章節(jié)測驗正確率(如圖5所示),發(fā)現學生對各題目所對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于問題較多的題目,在課堂上給予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查看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如圖6所示)。隨著教學過程的進行,探索出較為合理的設置各模塊的權重方式:課程視頻占45%、課程測驗占25%、作業(yè)占25%、其他占5%。網絡平臺考核依據學生完成視頻、練習、作業(yè)情況自動給予成績,評價客觀(如圖7所示)。
圖4 學生完成章節(jié)測驗情況
圖5 學生章節(jié)測驗正確率統(tǒng)計
圖6 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
圖7 學生網上平臺考核成績
針對該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及學生在網絡平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主講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并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對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行歸納和總結,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案例分析以及復習答疑等工作。
改變傳統(tǒng)的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全過程監(jiān)控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可以讓學生把期末突擊復習方式變成平時的學習方式,期末考試考核方式沒有舍棄,只是比重相應減少,課程內容組織中的考核評價的方式比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更豐富、更合理客觀。課程成績考核評價方式包括:翻轉課堂考核、網絡平臺學習考核、課堂表現考核、實驗成績考核、期末考試考核。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對各環(huán)節(jié)考核成績所占比例進行調整。
(1)翻轉課堂考核(5%):教師通過各小組組員參與教學任務的程度,根據學生在翻轉課堂中的匯報效果及表現,師生討論情況給出翻轉課堂成績。翻轉課堂考核中,學生與教師都有給小組打分的權利,評價更客觀。
(2)網上平臺學習考核(23%):根據學生學習視頻觀看情況、在線提交作業(yè)情況、測試的完成情況、參與線上討論的活躍度等方面的數據自動生成給出線上成績。
(3)課堂表現考核(10%):主講教師根據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出勤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課堂討論情況的記錄給出課堂表現成績。
(4)實驗成績考核(12%):主講教師根據學生實驗課參與情況、出勤情況、試驗課程掌握情況及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出實驗課成績。
(5)期末考試考核(50%):期末考試為閉卷形式,按照課程教學大綱設置考試題目,并由雙方教師團隊共同命題。
圖8為課程的期末總成績分布圖,由圖8可知學生的總成績分布合理,平均成績?yōu)?8.8,優(yōu)秀率達8.1%,合格率達98.4%??缧P拮x學分教學實施過程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網絡學習平臺資源和課堂教學相合,教學方法多樣性,可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圖8 期末總成績分布圖
針對工程材料跨校修讀學分工作,嘗試利用翻轉課堂、網絡學習平臺和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通過不同教學模式的交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不同知識點類型設置其相應的教學方式。采用“全過程監(jiān)控考核”方式,合理地設置各環(huán)節(jié)考核成績所占的比例,學生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教學過程中各教學方法協(xié)調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下學期仍需要繼續(xù)進行工程材料跨校修讀學分教學工作。通過不斷的實踐教學,探索出各個教學內容應采用的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及時間分配關系,更為合理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分配關系,完善和豐富整個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趙衛(wèi)平,李穎.歐洲學分轉換系統(tǒng):從單一功能到雙重功能的轉變[J].外國教育研究,2004(10):31-34.
[2]龐蕊.高校交換生學分人定的教學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3.
[3]王海東.韓國的學士學位自考制度和學分庫系統(tǒng)介紹[J].成人教育學刊,2001(15):53-55.
[4]劉華,姜為.學分互認的現狀探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7(2):125-128.
[5]吳爽.高校資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J].理論觀察,2015(2):135-136.
[6]紀常鯤,馮文艷,紀常虹.“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讀學分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8-99.
[7]羅菲.對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項目的思考—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2014,30(10):196-199.
[8]楊天明,楊天舒.基于“互聯網+”理念的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調整與完善[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9]賈馮睿,馬丹竹,潘顥丹.基于慕課視角的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探析[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6(2):101-103.
[10]吳海娜,耿平,王強.大學物理課程跨校修讀學分的實踐與研究[J].物理與工程,2015,25(2):84-86.
[11]費堅.學分互換:價值探尋、實踐反思與改進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21):30-35.
[12]江紅霞,李竹林,袁玲.大學生在線跨校修讀廣告設計課程實踐[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5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