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代本草中“九蒸九曬”藥材加工的沿革與變遷淺談

      2018-05-21 11:25:45彭星星王德群彭華勝
      皖西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胡麻熟地黃黃精

      彭星星,王德群,彭華勝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九蒸九曬”是古代本草中常見的一類藥材加工方法。自《本草經(jīng)集注》[1](P665-666)開始提出“胡麻……服食家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饑”?,F(xiàn)在,提到“九蒸九曬”,耳熟能詳術(shù)語有:食用黃精“九蒸九曬”“九制大黃”、何首烏“制非九次,勿寢其毒”等??梢姽糯静輰σ恍┨厥馑幉膹娬{(diào)“九蒸九曬”。歷代本草中,哪些藥材需要“九蒸九曬”?它們的“九蒸九曬”經(jīng)歷的沿革與變遷是否相似?本文以8種代表性藥材品種為主要脈絡(luò),對相關(guān)藥材品種數(shù)目、蒸曬次數(shù)、輔料、藥材類型、加工目的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梳理“九蒸九曬”的演變歷史,旨在為從本草學角度認識“九蒸九曬”提供資料。

      1 胡麻“九蒸九曬”

      1.1 南北朝時期

      胡麻,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侗静萁?jīng)集注》(480—498年):“服食家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饑。雖易得,世人學者猶不能恒服,而況馀藥耶!蒸不熟,令人發(fā)落,其性與茯苓相宜。世方用之甚少,惟時以合湯丸耳”[1](P665-666)??梢?,胡麻“九蒸九曬”的加工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熬耪簟⒕牌亍敝笞魇秤?,用來斷谷、長生、充饑。《本草經(jīng)集注》特別強調(diào)“蒸不熟,令人發(fā)落”,認為不僅要蒸,而且還要蒸熟。

      1.2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對胡麻多次蒸曬的記載逐漸增多,如《備急千金要方》(652年):“蒸三十遍,治下篩。”[2](P298)《新修本草》(657—659年):“九蒸九曝熬搗餌之……蒸不熟令人發(fā)落”[1](P665-666);可見胡麻加工次數(shù)遠超過九次,甚至多達三十次,然后再“治下篩”作散劑[3]或“熬搗”服用。

      胡麻經(jīng)過蒸曬多次,主要用于治療五臟虛損、羸瘦、明目等方面,如《千金方》(652年):“常服明目洞視。胡麻一石,蒸之三十遍”[1](P665-666);《圣惠方》(978年)有附方“治五臟虛損,羸瘦,益氣力,堅筋骨。巨勝蒸曝各九遍”[1](P665-666);《本草圖經(jīng)》(1020—1101年):“……食其實,當九蒸暴,熬搗之,可以斷谷?!盵1](P665-666)

      1.3 明清時期

      明《本草原始》(1612年)詳細記載了胡麻的加工方法:“胡麻取烏色者,九蒸九曬,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饑……又制方,以水淘去浮者,曬干,以酒拌蒸熟,舂去皮用。”[4](P283-285)《本草述》(1691年):“一味九蒸九曝,加茅山蒼術(shù)、乳汁曬三次,作丸,能健脾燥濕益氣?!盵5](P392)清《握靈本草》(1683年):“古方胡麻一味九蒸九曬,棗膏為丸,服之白發(fā)返黑”[6](P127)。清代本草記載了胡麻的加工中對原料藥材要經(jīng)過“取烏色者”“水淘去浮者”等進行精選,用酒、茅山蒼術(shù)、乳汁等不同的輔料,做成丸劑或者加“棗膏為丸”。

      1.4 近現(xiàn)代研究

      胡麻現(xiàn)在多作為食用油原料,過氧化值是油脂酸敗的早期指標,普通的壓榨或者炒熟易導致過氧化值增高,造成不良的生理反應,進一步詮釋了胡麻需蒸曬多次的原因[7]。

      2 黃精“九蒸九曬”

      2.1 唐宋時期

      黃精,始載于《名醫(yī)別錄》。最早出現(xiàn)“九蒸九曬”加工方法在唐《食療本草》(621—713年):“餌黃精……可取甕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暴之第一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盵1](P147-148)《日華子本草》(968—975年):“單服九蒸九曬,食之駐顏。入藥生用”[1](P147-148)?!妒癖静荨?935—960年)“今人服用,以九蒸九曝為勝,而云陰干者,恐為爛壞”[1](P147-148)?!度杖A子本草》認為黃精九蒸九曬是用于單品食用,可用于駐顏;而入藥宜生用。黃精屬植物根狀莖均較肥厚,我們做過生曬法實驗,確實難以曬干,而且多霉爛變質(zhì),與《蜀本草》記載陰干容易爛壞相符。

      2.2 明清時期

      《救荒本草》(1406年):“山中人采根,九蒸九暴,食甚甘美。其蒸暴:……如此九蒸九暴,令極熟。若不熟,則刺人喉咽,久食長生辟谷?!盵8](P194)《救荒本草》記載了黃精“九蒸九暴”可以消去副作用:“令極熟。若不熟,則刺人喉咽?!秉S精屬植物根狀莖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鈣針晶[9]。鐘凌云等報道[10],針晶直接刺激粘膜細胞,導致細胞破損,產(chǎn)生大量炎癥介質(zhì),從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加工后晶體的含量減少、形態(tài)有所改變,使刺激性得到改善。說明《救荒本草》記載“若不熟,則刺人喉”有科學依據(jù)。

      《本草蒙筌》(1565年):“根如嫩生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曝,可以代糧,又名米脯?!盵11](P502-504)《本草綱目》(1578年):在附方項中提到“補肝明目,黃精二斤,蔓菁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曬,為末?!盵11](P502-504)清《本草求真》(1769年)[14](P33)亦記載 “九蒸九曬用?!薄侗静菝审堋纷髡哧惣沃?yōu)榘不掌铋T人,地處皖南山區(qū),目前安徽皖南山區(qū)依然有很多地區(qū)稱黃精為“九蒸九曬”。

      2.3 近現(xiàn)代研究

      近現(xiàn)代鮮有黃精九蒸九曬加工方法的報道。我們在山東昆崳山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依然有老藥農(nóng)用“九蒸九曬”加工黃精。安徽九華山的“九華黃精”有時蒸曬次數(shù)達到五次,并加糖蒸制,以增強口感。

      3 地黃“九蒸九曬”

      3.1 唐宋時期

      地黃,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最早對地黃有九蒸九曬加工方法記載為《千金翼方》:“造干地黃法……候好晴日遍早蒸之,即暴于日中,夜置汁中以物蓋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盡色澤黑熟蒸三五遍亦得?!盵2](P298)提示比唐更早的時期,干地黃需加工九遍,唐代則“汁盡色澤黑熟”即可,蒸曬次數(shù)不需要嚴格的“九遍”。

      宋代時期也記載地黃的蒸曬次數(shù)視藥材加工的色澤和味道而定,不必強求九次。如《本草圖經(jīng)》:“今干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凈洗,更以減去細根及根節(jié)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灑三四過,時時浸漉轉(zhuǎn)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瓷器內(nèi)受之,以其脂揉喜暴潤也。”[1](P159-160)《證類本草》(1082年)載“《經(jīng)》: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撈熱,產(chǎn)后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生與生干,常慮太寒,如此之類,故后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細碎者洗出,研取汁,將粗地黃蒸出曝干,投汁中,浸二三時,又曝,再蒸,如此再過為勝,亦不必多。此等與干、生二種,功治殊別?!盵1](P159-160)可見,地黃經(jīng)反復蒸曬可降低寒性,用于血虛撈熱、產(chǎn)后虛熱和中虛燥熱等方面。

      3.2 元明清時期

      元《湯液本草》(1238—1248年):“地黃假火力蒸九次,故能補腎中元氣”[11](P704-709 )?!毒然谋静荨罚骸盎蛉「磧?,九蒸九暴,任意服食?!盵8](P195)《本草品匯精要》(1505年)“考其功用,隨其生熟,故表出之。然蒸曝者謂之熟地黃。其制之法,以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曬令干,拌酒再蒸,如此九度,謂之九蒸九曝,乃平易之法耳。”[13](P101-102)可見《本草品匯精要》記載地黃的九蒸九曬主要將生地黃制為熟地黃,其過程需要去皮,然后加酒拌蒸,反復九次即得。

      明《本草綱目》:“熟地黃……揀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nèi),拌勻,柳木甑于挖鍋內(nèi)蒸令氣透,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曬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盵11](P704-709 )強調(diào)用“砂仁酒拌蒸晾”,而市場上僅用酒蒸曝的不可用,對熟地黃的“九蒸九曬”加工有極其嚴格的要求。這個觀點得到后世本草的推崇,如《本草原始》《本草求真》《本草述》等本草古籍均在“熟地黃”項下均多次提到“地黃同砂仁酒拌蒸,九蒸九曬乃止”以及“久蒸久制”等內(nèi)容。

      《本草述》:“中梓曰:熟地黃……地黃九蒸九曬方熟,每見世人一煮透便以為熟地,誤矣。柄北純陰之性而生,非太陽與烈火交煉則不熟也,所以固本膏雖經(jīng)日煎熬,比生熟各半用之,即此可以知地黃非一煮遍熟者矣。”[5](P251-252)說明明清時期本草學家對熟地黃的加工要求多次,批評當時民間出現(xiàn)直接用酒一次煮透制得的熟地黃,認為其藥用效果差。

      3.3 近現(xiàn)代研究

      民國時期《增訂偽藥條辨》(1927年):“一經(jīng)蒸曬,其色便黑,為熟地黃。以九蒸九曬,透心黑者為佳,中心微黃者次之”[14](P54)。認為熟地黃以“透心黑者為佳”?,F(xiàn)在全國各地尚有“熟地黃”“酒制”“砂仁制”等制法,有的地區(qū)依然保留了地黃九蒸九曬的加工方法,如河南“九蒸熟地”[15](P41)。大多數(shù)地區(qū)僅蒸一次,最多蒸曬三次,蒸曬的時間也很懸殊[16]。相關(guān)實驗表明,地黃七蒸七曬(單蒸)時還原糖含量最高[17],支持了地黃蒸曬多次的合理性。

      4 豨薟“九蒸九曬”

      4.1 宋時期

      豨薟,始載于《名醫(yī)別錄》。豨薟九蒸九曬的記載始見宋《本草圖經(jīng)》:“采其葉……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已?!盵1](P341-342)《證類本草》引《成訥》云:“……凡九蒸九曝,不必大燥,但取整為度”[1](P341-342)。豨薟加輔料酒、蜜蒸曝九次,而且盡量使葉片完整。

      4.2 明清時期

      在明清時期,很多本草記載豨薟需九蒸九曬。如《滇南本草》(1436年)[18](P62)提到豨薟草兩例“九蒸、九曬、九露”的附方?!侗静菝审堋份d:“枝葉花實俱用,惟去粗莖,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完全細末研成,蜜丸豆大”[11](P689-690)。此外,《本草原始》[4](P251-252)《景岳全書》[2](P373-374)《本草求真》《本草便讀》均記載豨薟“摘枝葉,九蒸九暴”。

      豨薟經(jīng)九蒸九曬后可以減毒且轉(zhuǎn)寒為溫。《本草綱目》[11](P689-690 )記載“生搗汁服則令人圖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侗静萸笳妗罚骸拔犊喽?,性寒不濕。故書載須蒸曬至九(數(shù)窮于九)?!盵12](P209-210)作者黃宮繡還特意提出,“九”為“數(shù)窮于九”的意思?!侗静菔觥罚骸啊魞?nèi)因?qū)俑文I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盵5](P251-252)在修治部分提到“……采之者多以夏,皆取其暢氣活血,乃可蒸曝九次,脾其合宜耳。”認為豨薟經(jīng)九蒸九曬加工之后對肝腎也有一定的補益之功。

      4.3 近現(xiàn)代

      民國《本草正義》(1920年):“……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凡九次”[19](P103)?,F(xiàn)在酒制品只蒸曬一次,蒸透即可。

      5 何首烏“九蒸九曬”

      5.1 宋時期

      何首烏,始載《開寶本草》。最早記載何首烏九蒸九曬的在《太平圣惠方》:“九蒸九曝搗羅為末”[2](P93-95)?!侗静輬D經(jīng)》:“九蒸九暴,乃可服。”[1](P330-331)

      5.2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出現(xiàn)以大棗或黑豆為輔料的蒸曝方法?!侗静萜穮R精要》:“一用大棗拌蒸,一用黑豆拌蒸,俱以棗豆熟為度。又法九蒸九暴,并勿犯鐵器”[13](P243-244)?!侗静菥V目》:“米泔水浸一宿,切片。用黑豆三斗,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過。砂鍋內(nèi)鋪豆一層,首烏一層,重重鋪盡,蒸之。豆熟,取出去豆,將何首烏曬干,再以豆蒸。如此九蒸九曬,乃用”[11](P878-880)?!侗静輩R言》(1624年)“制非九次,勿寢其毒。非黑豆,勿殺其勢”[20](P261)?!侗静菥V目拾遺》(1756年):“黑豆……今人以制何首烏,取以引入腎經(jīng)也……煮汁服,解烏、附、丹石藥毒?!盵21](P294-295)《藥性考》(1795年):“黑大豆甘,腰子樣式,所以補腎……生研敷腫,吞止煩渴,解一切毒”[21](P294-295)??梢娂虞o料黑豆蒸制既可引藥入腎,又可除其毒,殺其勢。

      5.3 近現(xiàn)代研究

      民國《本草正義》:“何首烏……若欲其專補下焦,厚重有力,則必以九蒸九曬方能味厚入陰、填塞善守”[19](P281)。何首烏“久蒸久曬”可具有補益下焦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九蒸九曬”有一定的合理性,能達到減毒的效果[22]。崔鶴蓉對歷代何首烏炮制方法梳理,進一步表明蒸曬次數(shù)的重要性[23]。說明《本草匯言》認為的“制非九次,勿寢其毒。非黑豆,勿殺其勢”有科學依據(jù)。

      6 大黃“九蒸九曬”

      6.1 宋時期

      大黃,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大黃九蒸九曬始見于宋《博濟方》(1047年):“醋浸兩宿,以竹刀子細切,于甑上蒸九度,研為糊”[2](P7)?!妒備洝?1111—1117年):“飯上炊三遍,九蒸九暴干”[2](P6)。

      6.2 明清時期

      明時期出現(xiàn)大黃用輔料酒蒸制的記載。明《仁術(shù)便覽》(1585年)[2](P6-7)、《壽世保元》[2](P6)(1615年)均記載“酒蒸九次,極黑”等內(nèi)容。酒制升提,加之蒸曝多次,可緩解其俊下之性以及降低寒性。

      6.3 近現(xiàn)代研究

      近現(xiàn)代書籍中多次出現(xiàn)“九制大黃丸”“九制清寧丸”的稱謂,通過查閱文獻證實“九制大黃”即由九蒸九曬衍變而來[24]。胡昌江等對一制至九制大黃中多糖和鞣質(zhì)含量變化進行研究[25],表明就大黃多糖和鞣質(zhì)而言,九制大黃與六制大黃相當。從一制至九制大黃的指紋圖譜來看,五制大黃與九制大黃相似度差異甚微,認為五制大黃或可取代九制大黃[26]。故大黃蒸曬次數(shù)問題待進一步深入探索。

      7 術(shù)“九蒸九曬”

      術(shù),首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后來分為白術(shù)和蒼術(shù)[27](P157-159)。古代本草記載白術(shù)“九蒸九曬”。如明《證治準繩》(1602年)王肯堂曰:“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蒸九次,曬九次,去土,切片,焙干。”[2](P55)《本草述》:“去油者,去皮切片,米泔水浸透,曬干,陳壁土裹,蒸曬九次,洗凈,仍曬干用?!盵5](P115)此外,清《醫(yī)方集解》記載蒼術(shù)“九蒸九曬為末”[2](P91)。

      于術(shù)在清代是白術(shù)的著名道地藥材[28],《本草綱目拾遺》[21](P66-69)記載于術(shù):“于術(shù)十斤,百米泔水浸三晝夜,洗凈浮皮,蒸曬十次,有脂沾手為度……治虛弱枯瘦,食而不化。用于術(shù)酒浸,九蒸九曬一斤……三日瘧。九制于術(shù)一斤?!?/p>

      8 其它需多次蒸曬的藥材品種

      除上述介紹的7味藥材外,還有一些藥材品種也有提到九蒸九曬方法。這些品種共17味,包括:側(cè)柏葉、威靈仙、天門冬、女貞子、吳茱萸、天南星、黃柏、黃芪、茺蔚子、豆豉、枸杞子、苦參、皂角刺、槐角、桑葉、牛膝和黑大豆,見表1。

      表1 歷代本草中“九蒸九曬”的其他17味藥材品種

      續(xù)表

      此外,據(jù)《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古代部分)[2]記載,還有一些藥材品種雖未明確提到“九蒸九曬”,但在相關(guān)本草文獻中亦強調(diào) “多次蒸曬”(2<次數(shù)<9),共有19味藥材:川貝母、川牛膝、川烏、玉竹、白頭翁、蕪菁、香附、膽南星、丁香、大豆、火麻仁、地膚子、使君子、菟絲子、蛇床子、蔓菁子、茯苓、茯神和雷丸,見表2。

      表2 歷代本草中 “多次蒸曬”的19味藥材品種

      9 討論

      9.1 “九蒸九曬”藥材品種與朝代的關(guān)系

      古代醫(yī)藥文獻中記載“九蒸九曬”(9次或大于9次)的品種共有24味,“多次蒸曬”(大于2次,小于9次)的品種有19味,見圖1。其中“九蒸九曬”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即胡麻。唐代發(fā)展至3味,即胡麻、黃精、豆豉。宋代11味,金元2味,明代12味,至清代品種最大,共17味?!岸啻握魰瘛?大于2次,小于9次)藥材品種,唐代1味,宋代5味,金元3味,明代7味,清代6味。所有大于2次的品種共有43味,南北朝1味,唐代4味,宋代15味,金元5味,明代18味,清代25味,民國時期只有2味。說明了從南北朝到民國時期,蒸曬次數(shù)大于2次的品種數(shù)目主體上經(jīng)歷了由“少—多—少”的變化過程。

      圖1 “九蒸九曬”和“多次蒸曬”的藥材品種數(shù)目與朝代關(guān)系

      當代只有個別藥材品種依然保留了“九蒸九曬”加工方法,如山東昆崳山藥農(nóng)依然用“九蒸九曬”加工黃精;河南“九蒸熟地”、九制膽南星[15](P31)。其他的一些藥材品種,因九蒸九曬操作繁瑣、耗時、費力、效率低,已不采用該加工方式,如側(cè)柏葉,曬干直接生用或炒碳用[29];女貞子,以多用黃酒蒸、黃酒燉,只用蒸曬一次即可[30]。

      9.2 古代文獻中對藥材“九蒸九曬”作用的認識

      為什么古代醫(yī)藥學家要對一些藥材進行“九蒸九曬”或“多次蒸曬”?對歷代多次蒸曬(大于2次)藥材品種的加工目的進行歸納,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食用以長生或駐顏,增強或改變藥效,便于干燥(見表3)。其中用于增強或改變藥性的有38味??梢赃M一步劃分為四個作用。1)增強療效。如豨薟草、天門冬、黃芪,九蒸九曬主要是增強補益功能。2)發(fā)揮特定作用。如牛膝“滋養(yǎng)肝腎”;側(cè)柏葉“生發(fā)烏發(fā)、止血”;治痔瘡的苦參地黃丸,當中苦參需“蒸曬九次”。3)改變藥性,擴大用途。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須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大黃“欲速生使……欲緩熟宜”等。4)減少副作用。如何首烏“制非九次,勿寢其毒”。此外,食用以長生或駐顏的有胡麻和黃精,前者九蒸九曬以“餌之斷谷,長生、充饑”,后者“單服九蒸九曬,食之駐顏”。還有的“九蒸九曬”以后便于干燥,如黃精陰干易爛壞。

      表3 多次蒸曬作用與藥材品種關(guān)系一覽表

      9.3 古代文獻對藥材“九蒸九曬”次數(shù)的認識

      古代醫(yī)藥文獻雖然記載一些藥材品種“九蒸九曬”,但其中的“九”有多重含義,有時是指九次,有時泛指多次。如黃精、豨薟、大黃、側(cè)柏葉、威靈仙、天門冬、吳茱萸、天南星、黃柏、黃芪、茺蔚子、豆豉、枸杞子、苦參、皂角刺、槐角、桑葉和黑大豆指具體的九次。泛指多次的有:胡麻可達三十次,以蒸熟為度,“不熟令人發(fā)落”;生地黃加工成熟地黃時,要求達到“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即可,強調(diào)“亦不必多”;白術(shù)可蒸曬十次,以“有脂沾手為度”;女貞子“蒸七次,曬七次,露七次”;牛膝“黃精汁浸酒拌蒸數(shù)十次用”。其蒸曬的次數(shù)以藥材色澤和形態(tài)判斷。古代醫(yī)藥文獻中記載需蒸曬多次的藥材品種有43味,其中需蒸曬九次的高達23味,所以古代“九蒸九曬”的“九”可能是由于需多次蒸曬的藥材品種中,蒸曬九次的居多,故將該種反復蒸曬的方式稱之為“九蒸九曬”,這也可能與古代對“九”的認識有關(guān),如《本草求真》記載“……蒸曬至九(數(shù)窮于九)”。

      9.4 古代文獻中對藥材“九蒸九曬”中輔料的認識

      唐宋及唐宋以前時期,“九蒸九曬”多用單蒸法,很少加入輔料。唐宋時期有11味“九蒸九曬”品種,僅記載地黃、豨薟、威靈仙3味在蒸的過程中加入了輔料。明清時期,“九蒸九曬”中記載加入輔料的類型增多,如蜜、酒、砂仁、大棗、黑豆、黃土、糯米、童便、醋、牛膽、蒼術(shù)和乳汁等。有的加入多個輔料共同蒸曬,如豨薟加“蜜+酒”,胡麻“茅山蒼術(shù)+乳汁”,黃芪每次分別加木通、升麻、丹皮、沙參、玉竹、制附子、防風及蜜等。加入輔料以增強或改變藥效,如:地黃“熟地黃……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曬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要同時加入砂仁和酒;白術(shù)“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何首烏“非黑豆,勿殺其勢”,“黑大豆甘,腰子樣式,所以補腎……生研敷腫,吞止煩渴,解一切毒”,何首烏加入黑豆之后,既能夠補腎,亦能解毒。可見輔料的加入是改變“九蒸九曬”加工目的的重要原因。

      9.5 多次蒸曬的藥材品種與藥用部位的關(guān)系

      歷代記載的43味多次蒸曬的品種中,40味來自植物藥,其中根與根狀莖類最多,約占44%,其次為果實種子類,約占35%。葉類、莖類、皮類或者花類很少,僅占14%左右。真菌類的也約占7%。說明需多次蒸曬的品種類型與藥用部位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

      表4 多次蒸曬的藥材品種與藥用部位的關(guān)系

      10 “九蒸九曬”加工技術(shù)的總結(jié)與展望

      “九蒸九曬”加工方法最初出現(xiàn)是為了胡麻的“斷谷、長生、充饑”,后代逐漸將“九蒸九曬”發(fā)展為藥材的加工方法,并且發(fā)現(xiàn)能夠增強或改變藥性。“九蒸九曬”的次數(shù)、輔料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有變遷。現(xiàn)在一些藥材在加工過程中,因為工藝復雜、繁瑣,加之加工技術(shù)的進步,通過各種手段可明顯優(yōu)化工藝流程。建議加強古今“九蒸九曬”方法的比較研究,為遵古炮制提供科學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唐慎微.證類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

      [2]王孝濤.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

      [3]成金樂,鄭夏生,楊澤銳,等.中藥飲片粉末的歷史與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shù):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6(9):1539-1545.

      [4]李中立.本草原始[M].鄭金生,汪惟剛,楊梅香,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5]劉若金.本草述校注[M].張琳葉,鄭懷林,胡玲,等,校注.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5.

      [6]王翃.握靈本草[M].葉新苗,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

      [7]牛艷,王彩艷,左忠,等.不同加工工藝對胡麻油過氧化值的影響[J].糧油加工,2009(9):74-75.

      [8]朱橚.救荒本草[M].倪根金,校注.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

      [9]程銘恩,王德群.黃精屬5種藥用植物根狀莖的結(jié)構(gòu)及其組織化學定位[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3):2068-2072.

      [10]鐘凌云,吳皓.天南星科植物中粘膜刺激性成分的研究現(xiàn)狀與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8):156-1563.

      [11]李時珍.本草綱目[M].劉衡如,劉山水,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12]黃宮秀.本草求真[M].劉理想,潘秋平,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13]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曹暉,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14]曹炳輝.增訂偽藥條辨[M].劉德榮,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

      [15]王孝濤.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現(xiàn)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

      [16]李慶華.熟地黃炮制工藝初探[J].中成藥研究,1980,3(3):29-30.

      [17]張麗萍,李軍,張振凌.熟地黃清蒸和九蒸九曬炮制品中還原糖含量測定[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7(4):22-23.

      [18]蘭茂.滇南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

      [19]張山累.本草正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3.

      [20]倪朱謨.本草匯言[M].鄭金生,甄雪燕,楊梅香,校注.合肥: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5.

      [21]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22]楊文宇,陳祥貴,石泓,等.何首烏九蒸九曬炮制過程中質(zhì)量指標的變化[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10):2414-2418.

      [23]崔鶴蓉,柏兆方,宋海波,等.從古今炮制方法演變探討何首烏毒性的潛在影響因素[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2):333-339.

      [24]禹玉洪.九制大黃探源[J].時珍國藥研究,1998,9(3):260-260.

      [25]胡昌江,謝秀瓊,馬烈,等.九制大黃炮制過程中多糖和鞣質(zhì)的含量變化研究[J].中成藥,1999,21(8):23-26.

      [26]張然,胡昌江,李倩,等.生大黃與一制至九制大黃HPLC指紋圖譜的對比[J].華西藥學雜志,2011,26(4):372-375.

      [27]王德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圖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7:157-159.

      [28]彭華勝,王德群.白術(shù)道地藥材的形成與變遷[M].中國中藥雜志,2004,29(12):1133-1135.

      [29]姚曉東,丁安偉,單鳴秋,等.側(cè)柏葉炮制歷史沿革的研究[J].中成藥,2008,30(10):1524-1527.

      [30]徐蘋,張學蘭.女貞子炮制歷史沿革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3):263-265.

      猜你喜歡
      胡麻熟地黃黃精
      《傅青主女科》調(diào)經(jīng)篇中白芍和熟地黃配伍淺析
      從陰陽氣血化生淺議熟地黃的臨床使用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黃精、滇黃精、多花黃精物候期差異化研究
      胡麻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
      熟地黃化學成分及其體外生物活性
      中成藥(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36
      熟地黃和茯苓對山茱萸中3種成分煎出量的影響
      中成藥(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6
      優(yōu)化胡麻膠提取工藝的研究
      化工管理(2017年20期)2017-08-16 03:11:02
      地表深井降水在胡麻嶺隧道施工中的應用
      無言的豐碑——記中鐵一院胡麻嶺隧道設(shè)計科研攻堅戰(zhàn)
      富平县| 云林县| 永兴县| 三江| 鄂伦春自治旗| 广河县| 泰宁县| 惠水县| 土默特左旗| 剑阁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东光县| 界首市| 遂川县| 海淀区| 周口市| 肇庆市| 新民市| 兰考县| 尉氏县| 吉隆县| 台南县| 安化县| 淮安市| 昔阳县| 龙泉市| 吉林市| 沅陵县| 长武县| 永仁县| 罗江县| 惠东县| 淮南市| 石林| 思南县| 长汀县| 军事| 怀集县| 班戈县| 宝丰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