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斌
(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yè)部,黑龍江161042)
碳錳鋼因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及應力性,在水利發(fā)電、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等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我公司生產(chǎn)多種碳錳鋼,如16Mn、20Mn、20SiMn、25Mn、50Mn等,2016~2017年,我公司生產(chǎn)的多支碳錳鋼類產(chǎn)品在超聲檢測時出現(xiàn)多處單個或密集超標缺陷而報廢,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負面影響。為了系統(tǒng)研究缺陷產(chǎn)生機理,提高產(chǎn)品合格率,我們對近期報廢的16Mn管板進行了解剖分析。
部件名稱為壓力容器上管板,材質(zhì)為16Mn。
16Mn壓力容器上管板的化學成分按GB/T 223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分析,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
產(chǎn)品按NB/T 47008—2010 Ⅳ級的相關(guān)要求進行檢驗,冒口面檢測均發(fā)現(xiàn)?2~?3 mm密集缺陷,深度40~185 mm,并發(fā)現(xiàn)較多?4~?9 mm單個缺陷,被判定為不合格。
精煉包底鋁塊預脫氧。鋼水兌入后加石灰、螢石并吹氧造高鋁渣。采用鋁粉擴散脫氧。
根據(jù)檢測報告,在報廢產(chǎn)品上找到5處當量較大缺陷,編號為1#、2#、3#、4#、5#。5處缺陷具體信息如表2所示。
表1 16Mn化學成分(質(zhì)量分數(shù),%)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16Mn steel (mass fraction, %)
表2 缺陷信息Table 2 Defect information
試料以標記的缺陷為中心經(jīng)鋸床加工成30 mm×30 mm方形截面,根據(jù)檢測報告的缺陷位置將試料加工成拉力試棒,在試棒缺陷處加工深3~7 mm的凹槽,并沿凹槽處打開斷口進行分析。缺陷區(qū)斷口形貌如圖1所示。
通過對1~5#試料缺陷處斷口宏觀形貌觀察,可以看出,1#、3#、5#試料缺陷斷口處存在相似的、不同于正常金屬形態(tài)的組織,但無法判斷是否為引起檢測超標的夾雜物,需借助掃描電鏡進一步觀察分析。
(a)1#試料
(b)2#試料
(c)3#試料
(d)4#試料
(e)5#試料圖1 斷口宏觀形貌Figure 1 Macroscopic appearance of fracture
經(jīng)電鏡對5塊試樣的分析,其中3#、4#試樣未在斷口處發(fā)現(xiàn)缺陷存在,這可能是由于檢測存在誤差而未定位到缺陷的準確位置引起的。在1#、2#和5#試樣上均發(fā)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超標缺陷,其中在2#試樣上發(fā)現(xiàn)除了存在與1#、5#類似的片狀的密集形缺陷外,同時存在顆粒狀夾雜物,具體形貌如圖2所示。
(a)1#試樣夾雜物形貌
(b)2#試樣夾雜物形貌
(c)2#試樣顆粒狀夾雜物形貌
(d)3#試樣斷口形貌
(e)4#試樣斷口形貌
(f)5#試樣夾雜物形貌圖2 試樣斷口夾雜物形貌Figure 2 Appearance of inclusions in fracture
為確定缺陷種類,我們對斷口缺陷進行了能譜成分分析,經(jīng)分析1#、2#、5#試樣的片狀密集型缺陷的主要化學成分為Mn、S,2#試樣中的顆粒狀缺陷的主要化學成分為Mg、Al、O,能譜分析如圖3所示。
(a)1#試樣夾雜物
(b)5#試樣夾雜物
(c)2#試樣片狀夾雜物
(d)2#試樣顆粒狀夾雜物圖3 試樣斷口缺陷能譜成分分析Figure 3 Energy spectrum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defects in fractures
經(jīng)過上述理化試驗分析,發(fā)現(xiàn)引起此次16Mn檢測不合格主要是由于Mn、S偏析生成MnS夾雜,并伴生少量的Al、Mg氧化物。
Mn元素和S元素有著很強的親和力,因此鋼中的S不可避免的與Mn形成MnS。相關(guān)文獻表明,鋼中的MnS按形態(tài)和分布大致可分為3類,Ⅰ類,球狀,無規(guī)則分布,主要存在于不用鋁脫氧的鋼中;Ⅱ類,沿晶界分布或呈扇形狀分布,主要存在于用少量鋁脫氧的鋼中;Ⅲ類,片狀,無規(guī)則分布,主要存在于加鋁量高且有殘余鋁元素存在的鋼中[1]。MnS夾雜的析出溫度低于鋼的液相線溫度,即在鋼液處于固液兩相區(qū)時MnS夾雜物開始析出。隨著鋼液溫度降低,S的溶解度也隨之降低,導致鋼中殘留的S含量較高,并富集偏析在晶界處,使S、Mn平衡反應偏移,生成MnS夾雜物[2]。由于該鋼種本身Mn含量較高,同時存在易偏析元素S,且使用過量鋁進行深脫氧,因此鋼錠在凝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不規(guī)則片狀MnS夾雜。
MnS被視為本生性夾雜,而Mg/Al氧化物類夾雜則更多視為偶生性夾雜。這類夾雜的生成具有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其主要來源有:
(1) 脫氧造渣材料中的Al與O在鋼水中形成氧化物,未能充分上浮。
(2) 精煉包用鎂碳磚侵蝕剝落進入鋼水中,未能及時上浮。
為有效緩解C-Mn鋼因MnS偏析引起的檢測不合格問題,我們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1)冶煉過程中通過深脫氧深脫硫,降低S含量,以達到降低MnS夾雜生成的目的。
(2)通過加入變性劑,如硅鋇鋁或硅鈣線,對MnS的形核物質(zhì)Al2O3進行變性,使其生成熔點低、顆粒大、更容易上浮的鈣鋁酸鹽復合氧化物,從根本上杜絕MnS的生成。
(3)降低澆注溫度,減輕鋼錠的凝固偏析。
(4)采用較小噸位錠型,加快鋼錠凝固速度,減輕偏析。
參考文獻
[1] 李洪生,高輝.鋼中硫化錳的形態(tài)及對鋼性能的影響[J].一重技術(shù),2004(4):26-28.
[2] 李躍,時一均,楊建春.C-Mn類大型鍛件試塊缺陷的檢測分析[J].一重技術(shù),2016(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