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慶
當今世界,文化背后所附帶的經(jīng)濟價值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打造廣西特產(chǎn)的國際形象有助于提升廣西知名度,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貿(mào)易。特產(chǎn)翻譯中除卻傳達原文含義,譯者還應將特產(chǎn)所獨有的當?shù)靥厣M可能還原,使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有著比較相近的感受,提高讀者接受度從而達到推廣特產(chǎn)文化的目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語言功能上的對等,注重有效信息的傳達,對特產(chǎn)翻譯實踐有著指導性意義。
功能對等理論是由美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及翻譯學家尤金·奈達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他多年從事《圣經(jīng)》翻譯實踐而逐漸形成的翻譯思想。功能對等理論的最終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1964年,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首次提出“形式對等”(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形式對等關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內(nèi)容,而動態(tài)對等是以“對等效應原則”為基礎。在1969年與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奈達指出動態(tài)對等“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 后為進一步發(fā)展該理論,避免人們的誤解,奈達在1986年與瓦德(De Waard)合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jīng)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中將“動態(tài)對等”修正為“功能對等”,即目的語讀者應該能夠以源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來理解譯文,突出了翻譯的交際功能。功能對等理論對向來受到忽視的讀者反應予以重視,而特產(chǎn)翻譯的目的也是使讀者接受產(chǎn)品。
米粉文化介紹通常以陳述事實、介紹制作工藝、傳遞背后的故事等為主,語言通俗易懂,翻譯主要涉及信息傳遞和語言結構上的轉(zhuǎn)換。特產(chǎn)翻譯研究是為了將廣西文化推廣到國際舞臺,提高接受者對廣西特產(chǎn)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進而推動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譯者應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而這與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讀者反應不謀而合?!皠討B(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筆者就廣西三大米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在百科上的介紹,選取部分內(nèi)容從詞匯、句法、篇章三個方面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在特產(chǎn)翻譯中的應用。
1.詞匯層面
例1: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
譯文:The ingredients and procedures of making the Lou source (a poaching or braising liquid for meat) are different,so the flavor of rice noodles is different.
例1中“鹵水”是菜品調(diào)味料,如果直接譯成化學術語“brine”,讀者是無法理解用來提取化工原料的水竟會放入米粉中。為確保英語的譯入詞與中文的原詞一樣準確,使讀者正確理解桂林米粉的配方,筆者采取釋義法,處理成“Lou source”(a poaching or braising liquid for meat)。在粵語中“鹵”的讀音即“Lou”,維基百科英文版中“鹵味”一詞即采取音譯法,保留粵語發(fā)音“Lou Mei”;source 指明這是一種調(diào)料,其次再進一步加注鹵水通常用于肉類熬制。
例2:但是正宗的桂林米粉是先不放湯,在吃完米粉后盛一碗湯慢慢享用。
譯文:But the original style of eating Guilin rice noodles is to have the rice noodles without soup.You can enjoy the soup after eating up the noodles.
例2:語言簡潔,且是中文常見的無主語句,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不作語義上的增補和語態(tài)上的轉(zhuǎn)化便不足以將原文信息準確傳達給讀者。 “of eating Guilin rice noodles”對應前半句進行語義上的補充,看似重復提到桂林米粉兩次,但其實增加了可讀性,使讀者明白此句指吃米粉的正確方式。對中文無主語句進行翻譯時可采用增添主語、使用被動語態(tài)、使用形式主語“it”等方法英譯。在后半句的翻譯中,筆者增添了隱含主語“you”,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原文含義。
2.句法層面
例3:地道的柳州螺螄粉都會帶著一股濃濃的奇葩的“臭”味,這股“臭”味來源于螺螄粉里的酸筍。
譯文:The local Liuzhou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has a strong smell,which comes from the sour bamboo shoot in the river snail soup.
首先從詞匯層面上看,“臭”一詞沒有直譯成“stinky:發(fā)出惡臭的”是為了避免讀者一看到它就對螺螄粉失去興趣。筆者從讀者角度出發(fā),選用“smell”因其既可指不好聞,也可指好聞的氣味,較易于讀者接受。從句法層面上看,中文多分句用逗號銜接,英文多從句用關聯(lián)詞銜接。筆者采用異化法,把中文的兩個小短句按照英文表達習慣用主從復合句銜接。
例4:它是新鮮筍經(jīng)工藝發(fā)酵后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
譯文:Many people turn away from the smell after fresh bamboo shoots are fermented by process and then soaked in water for a few days.
為反映出原文的聯(lián)想價值,筆者對詞匯、句法進行了調(diào)整?!八峄?如直譯成化學術語“acidize”,極有可能使讀者對制酸筍的手段產(chǎn)生誤解。當形式上的直譯令人費解時,譯者可做出適當?shù)母淖?。筆者即用意譯法解釋酸化?!巴吮苋帷?出自典故《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與人相爭,顯然無法直譯其本義。此處指有些人無法接受酸筍的味道而導致不愿意嘗試螺螄粉。筆者用“turn away from”來表達此意。句法層面上,英語思維通常先說結果再說原因,而漢語思維則相反。所以筆者先翻譯句子后半部分 “Many people…”以保證較自然的英語對等結構。
3.語篇層面
例5: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感冒沒有去,周記老板十分掛念,便將精制面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面條一碗,送與這位老友吃。熱辣酸香的面頓時使老翁食欲大增,他發(fā)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板。
譯文:In the 1930s,an old man drank tea at the Zhouji Tea house every day.Absent for a few days after catching a very bad cold,the concerned teahouse owner,Mr.Zhou cooked a simple bowl of noodles with garlic,fermented beans,chili sauce,sour bamboo shoots,beef and peppers,then sent it over to this old friend.The hot and sour smell increased the old mans appetite and the spicy,sour mixture caused him to "sweat out" the cold.He made a quick recovery.Grateful for the owners kindness,the old man sent Mr.Zhou a plaque read “Old friends should pay frequent visits to each other”.
從語篇層面上看,為保證該段有關老友粉傳說形式上的銜接和語義上的連貫,譯者必須十分了解中英文在語言結構、思維上的差異,以盡可能貼近原文風格和內(nèi)容的形式傳遞信息。
中文多動詞,而英文句中只有一個謂語動詞。筆者將例句幾處動詞轉(zhuǎn)換成形容詞、分詞、介詞等以符合英文表達習慣。例如:感冒——catching a cold;沒有去——absent;掛念——concerned;佐以——with。英文標點符號中沒有頓號,段落中所有頓號處理成逗號,也是為了使譯文符合讀者的文化習慣。中文多隱性銜接,而英文多顯性銜接。為保證語篇的連貫性,筆者將“送與這位老友”中隱含的事件先后順序用 “then”體現(xiàn)出來?!袄嫌殉ER”屬中文常見的四字格,英文中很難找到對應譯文。此處筆者采用意譯法,放棄形式,傳達內(nèi)容。
本文研究功能對等理論在特產(chǎn)翻譯中的應用,是希望廣西特產(chǎn)外宣受到重視,吸引更多學者投入廣西特產(chǎn)文化研究,也借此希望能助力特產(chǎn)文化保護。雖然功能對等理論對特產(chǎn)翻譯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在實際翻譯中,由于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差異,完全對等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就需要譯者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深諳兩種語言文化進行轉(zhuǎn)換時該如何達到最自然的對等,從而推廣廣西特產(chǎn)走向世界。
[1]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4.
[2]Nida,Eugene A.& Jan De Waard.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Thomas Nelson,1986.
[3]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王 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7).
[6]黃遠鵬.再論奈達翻譯理論中的“功能對等”[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4).
[7]張雪芳.從動態(tài)對等到功能對等——奈達對等翻譯觀簡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刊),2008(11).
[8]楊司桂.淺析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9]呂 朦.對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再認識[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1).
[10]周先紅.功能對等理論在英漢習語翻譯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2).
[11]趙丹丹.淺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文學教育,2011(3).
[12]冉紅雨.奈達的“功能對等論”對英漢翻譯的指導意義[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
[13]李翠翠.功能對等理論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刊),2011(7).
[14]莎日娜.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運用于廣告翻譯的可行性探討[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