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動物饑餓時,某種特定的神經元活動會抑制慢性疼痛,讓其前去覓食。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為新的止痛療法提供靶點。
美國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團隊讓小鼠24小時不進食,發(fā)現它們的神經回路對尖銳疼痛和長期炎癥疼痛產生不同反應。饑餓的小鼠對銳痛反應如常,但對炎癥疼痛的反應弱于吃飽的同伴,與服用嗎啡等止痛藥效果類似。
銳痛是疼痛感知神經元在受到外界直接威脅后被激活的結果,比如手被刀片割傷感受到的疼痛;而炎癥疼痛是相對鈍性的、長期持續(xù)的疼痛,一般與免疫反應相關。
研究人員發(fā)現,當小鼠在極度饑餓情況下,約300個名為“刺鼠基因相關蛋白”的神經元被激活,并投射于腦橋臂旁核這一腦區(qū),從而顯著抑制炎癥疼痛,卻不影響對銳痛的反應。
論文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貝特利說:“動物受傷倒不要緊,關鍵要能克服疼痛,補充生存所需的營養(yǎng)?!?/p>
不過,研究人員說,這一新發(fā)現的機制是否適用于人類還需進一步研究。
很多疾病的發(fā)作情況是時輕時重的,而目前傳遞劑量保持不變的藥物治療方法,很可能無法達到最優(yōu)用量,容易貽誤病情或過度治療。
有鑒于此,美國布萊根婦女醫(yī)院研究人員杰弗里·卡普及其同事研發(fā)出一種響應發(fā)作的水凝膠,可裝載不同的小分子,根據疾病發(fā)作的嚴重程度釋放相應劑量的藥物。他們在炎癥性關節(jié)炎的細胞和小鼠模型中進行實驗,當凝膠接觸到關節(jié)炎相關酶時,便會分解,釋放出一種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的皮質類固醇,這時可觀察到關節(jié)炎活動性降低。
關節(jié)炎病因十分復雜,雖然并不致命,但嚴重者可導致關節(jié)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炎癥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病情通常一陣子緩,一陣子急,急的時候也就是疾病發(fā)作。研究團隊稱,響應型水凝膠是一種潛在的治療炎癥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方法。
但研究人員也謹慎提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優(yōu)化凝膠的成分,并有必要在有人類大小關節(jié)的大型動物上測試,之后才可以考慮人類臨床試驗。他們認為,這項成果或是醫(yī)學界設計響應疾病活動性治療方案邁出的第一步。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男性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可能增加患腸癌風險,而在電腦屏幕前久坐與腸癌沒有類似關聯。
英國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審視逾50萬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醫(yī)學資料,其中近2400人6年后患腸癌。數據分析顯示,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男性患腸癌風險比看電視1小時以內的男性高35%,長期看電視的女性患腸癌風險比其他女性高11%。不過,在電腦屏幕前久坐與腸癌沒有類似關聯。
研究人員推測,與在電腦前相比,人們看電視時更容易吃垃圾食品、吸煙和飲酒,而先前研究顯示,這類行為會增加患腸癌風險。至于為何男性久看電視患腸癌風險比女性更大,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在由最新一期《英國癌癥雜志》刊載的論文中認定,這項研究再次顯示,多鍛煉能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一項國際研究發(fā)現,細菌性病原體已進化出了高效的生存策略,它們會像衣服上的尼龍“粘扣”那樣,牢牢黏附到宿主細胞上。新發(fā)現將有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細菌感染。
德國慕尼黑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介紹說,表皮葡萄球菌會持久地黏附在宿主細胞上,為分析這種黏附機制,他們采用了“雙管齊下”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蛋白與其配體之間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借助超級計算機進行了詳細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發(fā)現,細菌的黏附蛋白與其配體之間強大的結合力“令人吃驚”。
據報道,加利福尼亞州的Cerebrotech 醫(yī)療系統(tǒng)公司花了幾年時間開發(fā)出一款稱為 Cerebrotech Visor 的設備來檢測中風。該設備利用稱為體積阻抗相移光譜學(VIPS)的過程。
這種設備被置于患者頭部,通過發(fā)射穿過大腦左右半球的低能量無線電波發(fā)揮作用。當這些無線電波通過大腦中的流體時,它們的頻率會改變。Visor評估這些頻率的變化,并比較大腦左右半球的數據。如果它們明顯不同,則表示發(fā)生了中風,差異越大,中風越嚴重。
在南卡羅來納州醫(yī)科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緊急醫(yī)療人員使用該設備評估懷疑患有中風的患者。對于每個患者,取3個讀數并取平均值。神經影像后來被用來提供明確的診斷。與那些診斷相比較,發(fā)現 Visor在確定哪些患者發(fā)生重大中風時準確率為 92%。雖然這個準確率并不完美,但它比應急人員使用“標準身體檢查工具”獲得的準確率要高,據報道其范圍在40%~89%不等。
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資助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大規(guī)模癌癥基因組圖譜繪制,他們根據基因變異和表達的相似性,提出可以按照分子類型給癌癥“歸類”。研究人員認為,這將為癌癥診斷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近日發(fā)表在美國《細胞》雜志上的研究,對33種癌癥、1萬多個腫瘤病例的基因、表觀遺傳和蛋白質組學變化進行分析,確認約300種導致癌癥的基因,并發(fā)現已經獲批的療法覆蓋了超過半數腫瘤病例的基因突變。
這項于2005年啟動的“癌癥基因組圖譜”大型研究發(fā)現,起源于同一細胞種類或屬于同一系統(tǒng)的不同器官上發(fā)生的癌癥,彼此之間存在相似性。研究人員舉例說,頭部、頸部、肺部、食管、膀胱和子宮頸的鱗狀細胞癌具有很強的分子相似性,可歸為一類;胃癌、結腸癌和直腸癌等屬于同一系統(tǒng)的癌癥也存在分子相似性。相反,有的癌癥雖發(fā)生在同一器官,但可能屬于完全不同的分子亞型,例如腎癌。
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丁莉說,對于有些癌癥,以前我們一直把它們當作完全不同的疾病進行治療,而這是首次對33種癌癥背后的遺傳學原因進行匯總分析,歸納總結。
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查爾斯·佩魯說:“分子水平上的新分類系統(tǒng)對臨床有很大幫助,可以解釋不同部位腫瘤的某些相似的臨床表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