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鷗
“老人言”就是老年人說的話。對于“老人言”,我通常是洗耳恭聽的,這不僅因為我家里有位耄耋之年的祖父,有古稀之年的雙親,還在于我供職于老干部工作部門。
小時候,爺爺常對我嘮叨:“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那時我是不大買賬的:“什么老人言,簡直討人嫌!”你看嘛,朝霞絢麗,陽光燦爛,我與同學去春游,爺爺偏偏叫母親塞給我一把油布傘(母親也聽“老人言”),說什么“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今兒不到晚就要下雨”!我當然不信,結果,回家時成了一只落湯雞。后來上了中學,我發(fā)現(xiàn)爺爺?shù)摹袄先搜浴崩锎_實有科學知識呢!從此,我愛聽“老人言”了。于是,“老人言”伴我從童年走進青年,伴我從家庭走上社會。在工作崗位上,遇上件棘手的事或寫份材料什么的,都樂意聽聽老同志的意見,習慣成自然。你還別說,這么多年來,“眼前苦”還真沒吃到什么,甜頭倒是嘗了不少。
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那上頭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總是聽信老人的教訓,那么他只能毫無二致地重復老人過去的生活,墨守成規(guī),停滯不前?!薄皻v史之所以能夠前進,正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不聽‘老人言的人!”我好生納悶:這是什么話?老人言難道是謗言、誑言、讒言?別人的情況我不敢妄言,我自己就不是這樣的。這里姑且撇開工作上的例子不說,單就家庭范圍而言,我聽了快40年的“老人言”,既沒有重復祖輩、父輩的東西,更沒有墨守成規(guī)、停滯不前,反之,一代更比一代強!
看來,“老人言”沒有“變質”,不過有人不愛聽,聽不慣,聽不得罷了。當然,“老人言”也不都正確。但我以為,大凡思維正常,是非能辨,不是存心使壞的老人,所言所語,總是言之成理,言近旨遠,言必有中的,因為老人們資高歷深,見多識廣。他們在人生旅途中,摸爬滾打,歷經人世滄桑,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甘甜也有辛酸,有喜悅也有悲傷。正是他們在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踐中,幾經探索、拼搏,幾番創(chuàng)造、開拓,才體驗、積累、總結出許多精辟、簡練,底蘊豐富的警言、格言,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用以昭示后人。
何況,今日之老人已非昔日之老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華民族的老一輩,是開國功臣,建國棟梁。他們博學多聞,老馬識途,思想解放,樂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所言至真至善至美??芍^金玉良言,諄諄教誨。尤其是一大批老人離退休以后,“位退未敢忘憂國”,或出于公心、責任心、使命感,或源于“旁觀者清”的位置,對某些事情、某些問題看得更深刻、更準確,發(fā)發(fā)議論,點撥引導,以免后人“吃苦在眼前”,這實在是晚輩的幸事,有百利無一弊。
再看,大凡聽信老人言的,如我等之輩,脖子上也長著顆腦袋,眼睛是睜著看世界的,也有思想,有主心骨,是把老人言當作經驗、知識來領悟,從中汲取營養(yǎng)的,并非良莠不辨,言聽計從。那種擔心“一個人一輩子聽信老人言,毫無二致地重復老人的東西,墨守成規(guī),停滯不前”,既是杞人憂天,又低估了生活在“信息時代”后生們的思想水平,實在不該操那份心。
報載,我國老人已接近1億大軍。老人多,“老人言”就多,我們聽的多,就能少走彎路,少吃苦頭。為此,勸君多聽“老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