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看劇集“德雷爾一家”,為了消暑把餐桌搬到大海里,一家人赤腳浸泡在水中吃飯,覺得那一頓餐食是浸泡在幸福中吃的,灼灼閃爍的太陽的光芒。
一如作家海明威多年前的書寫,必須要就著一杯牛奶咖啡才能寫下文章,這分明延展出一個故事,有關Moleskine這個本子品牌以及這些著名作家的關聯(lián),所以在某一個正午,你去Moleskine Cafe曬太陽的時候,或許已經和海明威產生—種聯(lián)結,那故事應該是從舊日的本子中生長起來的。
當太陽漸漸落下,一天中最適宜的下午茶時間到來了,這里面有文藝青年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美好的環(huán)境、有新銳的設計、有美麗的鮮花,甚至是漂亮的皮具……
作家梭羅說,“我愿意深深的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這是多么扎實的生活態(tài)度啊,讓我們從文化中吃喝,吮吸生活的骨髓,從日出到日落!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p>
一一梭羅《瓦爾登湖》
談到詩意的吃食,想到一個畫面,那便是在英劇《德雷爾一家》中(《德雷爾一家》根據Gerald Durrell的希臘三部曲:《追逐陽光之島》、《桃金娘森林寶藏》以及《眾神的花園》改編。)那應該是一個正午,德雷爾一家把餐桌擺在海里面,椅子的腿和腳都浸泡在海中,餐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布,還有綠白相間的餐巾,紫色的花瓶中插著小花,酒杯里倒?jié)M了葡萄酒,盤子中盛滿了菜,女兒穿著泳衣,小兒子戴著帽子,二兒子仍然很喪,大兒子那一次是摔斷了腿,穿著?;晟雷谳喴紊希€有穿著黑裙的希臘女仆人,手中端著半盤子面包……
畫面的背景是蔚藍色的大海,但是你能看到那是陽光的顏色,金光燦燦、灼灼閃耀。
但真實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原著作者Gerald Durrell說:母親就像諾亞,駕駛著一家人乘坐的小舟,在波瀾起伏的生活之海里航行,雖然船員們經常不服從她的指令,雖然她知道萬一小船觸了礁,大家一定會怪她,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憑著母性直覺引導這艘船前進。
各種生活的艱辛幾近崩潰的片段下,她仍然保持著母親最基本的儀態(tài)和尊嚴,并且完全尊重孩子個人性格的自然擴展,描繪給孩子們充滿希望的未來。母親應該就是那照耀前方的太陽。
看到有人說,在四川夏天天氣炙熱的時候,也有居民把雙腳浸泡在長江里面,在烈日下打麻將,對在長江,在磁器口附近,光聽描述已經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熱烈以及盎然。
還有一個畫面是在北英格蘭的湖區(qū)的一個村落,那是一個下午,Sarah Nelsons Grasmere GingerbreadShop這家一百多年歷史的姜餅老店,賣姜餅的姑娘穿著舊日英國廚娘的裝扮,荷葉邊的帽子,荷葉邊的圍裙。那天很冷,店家給泡了幾杯紅茶,姜餅才出鍋,也散發(fā)著姜的辛味和糖的甜。那一次陽光時隱時現(xiàn),那也是北英格蘭獨有的天氣,氤氳不開的寒氣,都在手中的這杯紅茶中一點點化開,升騰出溫暖。
還有一個晚餐,太陽漸漸的落下,也是北英格蘭的湖區(qū),店家給一壺紅茶加滿了水,然后拿出一個沙漏,隨著里面沙子一點點流下來確認泡茶的時間。
“你是屬于我的,整個巴黎也是屬于我的,而我屬于這本筆記簿和這支鉛筆。”1920年代上半葉,海明威以駐歐記者身份旅居巴黎,寫下了《流動的盛宴》這本書。其實我想說的是MOLESKIN,這個海明威曾經使用的本子,多年以后,在北京的三里屯也開了一家咖啡店,所以在每一塊糕點和每一杯咖啡的背面,會有這樣的生存的詩意——“這是一家令人愜意的咖啡館,溫暖、潔凈而且友好,我把我的舊雨衣掛在衣架上,并把我那飽受風吹雨打的舊氈帽擋在長椅上方的架子上,叫了一杯牛奶咖啡。侍者端來了咖啡,我從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開始寫作?!保ㄟ@是海明威《流動的盛宴》描述的畫面,那是海明威筆下的坐落在巴黎的一家“好”咖啡館。)
不管是在太陽升起的早上還是太陽正在灼熱照耀的中午還是夕陽西下的傍晚,在MOLESKIN咖啡店點上一杯牛奶咖啡,那應該也是跟海明威在某一個節(jié)點中相遇,能夠其“好”吧!
用新近看到的一句特別好的話“你生活在陽光下,因為有人替你擋住了黑暗。”美食和生活的聯(lián)結也變成一個哲學話題。
好吧,吮盡生活的骨髓,從日出到日落。
一位作家,一個本子以及一杯葡萄酒
“那是在歐洲,我們認為葡萄酒是一種像食物一樣有益于健康的正常飲料,也是能使人愉快、舒暢和喜悅的偉大的賜予者。喝葡萄酒不是一種講究派頭的行為,不是一種矯揉造作的標志,也不是一種時尚;它和吃飯一樣自然,而且在我看來和吃飯一樣不可缺少,因此我無法想象吃一頓飯而不喝葡萄酒或者連一杯蘋果汁或啤酒都不喝?!?/p>
一一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在北京的Moleskine cafe是能夠點上一杯紅葡萄酒的,窗外是北京市最熱鬧的街道,迎來送往著來這里展示自己的美人兒們。
MOLESKINE,源于法文鼴鼠皮(moleskin)的意思。從梵高(Van Gogh)到畢加索(Picasso),由美國作家海明威(Emest Hemingway)到法國畫家馬蒂斯(Henri Matisse),眾多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很多手稿、筆記、計劃、構思甚至情感都在升華成為名畫及驚世之作前,被一一記錄及收藏在這本最可靠的袖珍旅游伴侶之上。
“你是屬于我的,整個巴黎也是屬于我的,而我屬于這本筆記簿和這支鉛筆?!焙C魍凇读鲃拥氖⒀纭分羞@樣寫到,不知道是不是MOLESKINE這個本子,但這是他諸多的本子之一,并且直接傳遞到現(xiàn)在,成為佳話——
“作為兩個世紀以來文森特·梵高、巴布羅·畢加索、歐尼斯特·海明威及布魯斯·查特文等藝術家及思想家手中的傳奇筆記本的繼承者,MOLESKINE?;筆記本簡潔的圓角長方形黑色外形、橡筋箍環(huán)、可伸展的內袋以及專業(yè)的無酸紙內頁,是這本完美筆記本的特色。此傳奇筆記本曾由法國一間小型裝訂商生產,并供應予巴黎的文具店逾兩個世紀?!?/p>
這個存在已久的傳統(tǒng)被20世紀的旅行作家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傳播了下去,也正是他,把此類筆記本稱為“moleskine”。
他在Rue de LAnclenne comedie一間巴黎文具店購買他的Moleskine筆記本,數年之后,漸漸變成了他的老習慣。因為怕有一天遺失了他的筆記本,他在內頁寫下他的名字和最少兩個不同國家的地址,更寫下留言承諾——假若誰拾到并交還此筆記本必定收到報酬。但是到了1986年,最后一個Moleskine廠商,一家家庭形式運作的小公司都已完全停產。
查特文在其著作《歌之版圖》中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Le vrai moleskine nest plus”(Moleskine已經停產)。
1997年,米蘭一間小型出版商讓這傳奇筆記本獲得重生,并以“Moleskine”這個富傳奇色彩的名字延續(xù)這非凡傳說。沿著查特文的足跡,Moleskine?;筆記本繼續(xù)其旅程,為現(xiàn)今新穎隨身的科技提供不可缺少的補足。在紙張上記錄真實的軌跡、捕捉記述一切細節(jié)、刻劃各種獨特體驗。
Moleskine caf e則是這一體驗的延續(xù)。在這里有手沖咖啡、甜品、菜、肉還有好喝的葡萄酒,更有意思的當然是跟Moleskine相結合的部分,一邊喝紅酒一邊可以在本子上畫下這一餐飯,做一個小小的手賬。
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在于跟若千年前的老靈魂們的一種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