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當這一段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越劇唱段響徹大江南北之時,大家或許不曾想到,這一曲膾炙人口的唱段,自1958年2月18日首演之時起,至今已傳唱了整整一個甲子,六十年的輝煌與榮光,一代代藝術(shù)家們的心血,鑄就了這部越劇藝術(shù)不朽的傳世之作,堪稱當代劇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jīng)典。
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讀西廂》,徐玉蘭飾賈寶玉,王文娟飾林黛玉。
而《紅樓夢》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時代永恒的經(jīng)典,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guān)。
1962年,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被拍攝成同名越劇電影,但由于種種原因,該片卻未能在內(nèi)地上映,相反倒是在香港引起巨大轟動。直到改革開放后,這部塵封已久的經(jīng)典作品終于煥發(fā)出時代的輝光,人們也走出了“全國人民八個樣板戲”的束縛,再一次在大銀幕上,看見風流深情的賈寶玉,美麗清冷的林黛玉……曹雪芹筆下的一個個文學人物,在越劇的舞臺上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產(chǎn)生了一股全民古典審美熱浪與越劇追捧風潮。
可以說,越劇電影《紅樓夢》是越劇歷史上難以跨越的里程碑式的經(jīng)典之作。那時,大江南北的觀眾幾乎是跟著放映隊走,天沒黑就搬了凳子去大隊院占地方,不少人連看七八遍甚至是十幾遍。全國還有36家電影院24小時連放此片,四年內(nèi)的票房總收入達到2億多元,而當時人們的平均月工資僅36元,這一數(shù)據(jù),令人嘆為觀止??梢哉f,越劇電影《紅樓夢》不但在當時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更是戲迷朋友們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如今,茅威濤、錢惠麗等當代越劇領(lǐng)軍人物,大多也是在這部電影的感召下邁進了越劇殿堂。而在當時,能把所有角色都唱下來的普通老百姓更是不計其數(sh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就此成為傳奇唱段,家喻戶曉。
越劇《甄嬛》李旭丹飾甄嬛。
歲月荏苒,越劇走過了百年輝煌,卻并未在往昔的輝煌上停滯不前。如果說《紅樓夢》的成功,在于取材自古典文學名著,那么近年來大獲成功的新編越劇《甄嬛》,則在同名小說的基礎(chǔ)上,為越劇走了一條全新的青春之路。
越劇《甄嬛》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說《后宮·甄嬛傳》,不同的是,該劇在情節(jié)上刪繁存精,分上下兩本,保留了原著中最精華的人物和情節(jié)。其著力刻畫劇中人的情感經(jīng)歷,發(fā)揮舞臺劇尤其是越劇擅長抒情的特點,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姐妹情,既忠實于原著,又具有鮮明的劇種特色。上本由青年演員李旭丹、楊婷娜等擔綱主演,青春靚麗,滿臺生輝,下本則由王志萍、錢惠麗等越壇中生代藝術(shù)家擔綱,唱念俱佳,實力非凡。這樣強強聯(lián)手的組合,堪稱上海越劇院最佳演出陣容。難怪創(chuàng)排五年來,幾十輪的演出,大江南北演了個遍,劇場里的“黑頭發(fā)”明顯多過“白頭發(fā)”,從職場白領(lǐng),到高校師生,不少年輕人因為《甄嬛》而愛上了越劇,愛上了越劇的演員,相繼自發(fā)成立了不少粉絲團與網(wǎng)絡(luò)社區(qū),一時間,越劇因《甄嬛》而呈現(xiàn)出“逆生長”的良好趨勢。
從踏入上海這座城市開始,越劇就一直以市場為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導向,這是越劇能夠成為最有觀眾基礎(chǔ)的戲曲劇種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才能印證作品的藝術(shù)性與經(jīng)典性。這一點,從《紅樓夢》到《甄嬛》都可以看出,時代給出了屬于越劇人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