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芳
2017年9月,新入學的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其中,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初中生必背61首古詩詞,足見古詩詞閱讀教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經歷了幾千年的積累、沉淀,蘊涵著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的精神,還熔鑄了中華文化之魂與民族道德之根。所以,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初中古詩詞賞析教學將擔負起重要責任。為此,筆者根據教育部統(tǒng)編初語教材使用要求,并結合自己以往教學實踐,對新版統(tǒng)編初語教材中古詩詞賞析教學提出以下五點教學路徑,以期與同行及大家交流。
一、研讀題目,體會意境的廣度
古詩詞的題目命得極富內涵,對題目的深入研讀,會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與藝術手法。有的在題目上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觀點,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有的在題目上表明了詩的主旨以及詩人抒發(fā)的情感等,如李白《行路難》;還有的在題目上點明了作品的范疇,是寫景詩、詠物詩、敘事詩,還是送別詩、懷古詩。認真研讀古詩詞的題目,就會找到詩詞信息點,這對分析、理解、欣賞古詩詞大有幫助。如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題目中的“送”字就非常明確地點出了這首詩的主題——送別。教學時通過讓學生仔細誦讀全詩,就會發(fā)現(xiàn)全詩以“雪”為線索,生動地描繪了唐代西北邊塞冰天雪地的綺麗風光。詩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道出了朋友間那濃烈的離別之情,表達了朋友間那濃濃的真情?!把┥峡樟簟笔菍π姓叩牧魬?,也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fā)愁,詩人將情感凝聚筆端,訴說悠悠不盡的情思。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賞析和理解此類詩詞就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
二、品讀內容,理解哲理的深度
詩詞是生活的濃縮,更是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是詩人透過文字想要呈現(xiàn)的主要內容。
比如杜甫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首詩是杜甫應舉落第后游泰山所作。詩中描繪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洋溢著青年杜甫那蓬勃的朝氣。全詩沒有寫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首聯(lián)點出了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頷聯(lián)近望泰山神奇秀麗,頸聯(lián)細望山中云氣層出不窮,詩人心中為之蕩漾。尾聯(lián)作者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可以看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飽含著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艱險,勇攀高峰,才能有所作為,才能進入俯視一切的境界。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再如王灣《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這句話描述的是自然時序的交替,殘夜未退,一輪紅日已經從江上升起;嚴冬未消,江南春意已經涌動。“生”字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入”字說明殘冬中涌動著春的氣息。這兩句詩景中有情,景中有理,暗示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三、誦讀全篇,領會時空的組合
元曲大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打破了中國詩詞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顯示出明顯的并列式時空組合的特點。但是反復誦讀,你還是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從遠方而到眼前?!拔黠L”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品讀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特征。
四、咀嚼文字,感受情操的高潔
詩言志,這是許多詩人的初衷,他們高潔的情操也往往隨著力透紙背的文字洶涌而至,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這首托物言志的詞,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詞的價值就在作者處處以梅花自喻,詠梅花即是詠自己高潔的人格。詞的上闕寫了梅花的艱難處境,下闕寫了梅花的靈魂和生死觀。詞人以傲岸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雖然終身坎坷卻堅貞不屈。首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描寫了梅花的艱難處境。次句“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極力渲染梅花生非其時,遭遇不幸。“斷橋”“寂寞”“獨自愁”“更著”等詞語無不透著凄涼。下闕寫梅花開于嚴冬,不屑與百花爭春,其胸襟曠達灑脫?!俺赡唷薄白鲏m”等詞語寫出了梅花遭遇的摧殘之深、踐踏之甚?!跋闳绻省蓖怀隽嗣坊茉诶Ь持袌允厍椴佟⒉蛔冎竟?jié)的品質。這首詠梅詞是詠懷之作。作者將個人的平生際遇、個人感情、理想信念乃至整個生命都與梅花完全融合在一起,寫出了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孤高自傲的形象。
五、品味語言,驚嘆文字的傳神
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雅致的,尤其是古典詩詞,都是以凝練而傳神的語言寫景抒情、敘事述理。詩歌用簡約而優(yōu)雅的詞句將某一種景致、某一段經歷及其所蘊含的某一種情感娓娓道來。單就一個抽象的“愁”字來說,就有數(shù)不盡的、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字斟句酌的優(yōu)美字句描述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這些詩句都能如此地動人情緒、撩人情懷、惹人情思乃至于讓人牽腸掛肚、潸然淚下。妙言佳句不勝枚舉,可見在傳情達意方面古詩詞的語言獨樹一幟。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內容,堅持古詩詞基本知識的普及與賞析方法的訓練,是引導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理解古詩詞進而從古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的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在使用“教育部新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切實引導初中學生誦讀并欣賞古典詩詞,沉浸其中,含英咀華,理解哲理,體會感情,幫助他們從中不斷感受先賢們的智慧和情懷,不斷汲取詩詞中所蘊涵的思想與藝術的精華。由此將會不斷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yǎng)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與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