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一
四月,桃花在溫潤的空氣里開了花,釋放成春天里最有風韻的模樣。
這個傍晚,我無比陶醉地在一座戲臺前站著。
戲臺搭在村莊的曬場上。土木結(jié)構(gòu),黯淡的木紋和色彩,煙熏火燎的古樸,看起來很有些歲月。
驀然,一聲老腔亮著,在一個什么地方響起——咿呀!余音裊裊,拖拽得很長很長。
翠鳥在屋檐上鳴叫,如同老戲里唱腔宛轉(zhuǎn)的“正旦”。
鄉(xiāng)村的戲臺是熱鬧的中心,于平淡平常之中系著撕心裂肺、牽腸掛肚的鄉(xiāng)情。要說鄉(xiāng)村的味道,戲臺是最濃烈最為飽滿的。天涯海角走遠了,什么時候想念了,心吊在胸腔里都會咣咣響,回鄉(xiāng)看戲去。
在仙游,宮廟,戲臺是標配??纯磻蚺_的模樣,就知道人們有多么盼看一臺戲,有多么愛戴自己的生活。鄉(xiāng)村里,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請臺莆仙戲是最隆重的儀式。說是給神唱戲,實際上是給人唱戲。真正懂戲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看戲的人卻很多。
一臺戲就是一個季節(jié)的驛站。有好戲便不放過??諝饫锵x子擦著草尖飛翔,通知戲就要出場。村民們早早收好農(nóng)具匆匆往家里趕,他們從大地的深處緩過身子,那樣的不約而同,端著飯碗大口吃飯,門口迫切走過的腳步聲代替了自己的心跳。
有詩云:抽簪脫胯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
二
演員們在后臺化妝。
靜靜的戲箱,靜靜的道具,就等待著粉墨登場的那一刻了。
戲臺下早已人聲鼎沸。孩子們在臺前亂跑大叫,不時掀起幕布看臺子上有人搬布景。婦女們用尖厲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小孩,笑聲、打趣聲彌漫在臺下的人群中。一個腰肢纖細,頭戴花冠,襲一件鑲邊水紅繡花長裙的女子站在側(cè)幕布旁,翹著蘭花指不時地摁摁自己頭上的簪花……
鏗鏘,鏗鏘,鑼鼓一響,十音八樂,一股活力,四處灑落,紛紛揚揚地落在人們身上,無比溫暖。
臺子下頓時鴉雀無聲。大幕徐徐拉開。
幕一啟,就是一派大家氣象,不用開口,也不用抬手,已經(jīng)樣樣都有了。生、旦、凈、末、外、貼、丑等角色行當,悉數(shù)登場。穿云裂帛一聲長嘯的武生,清水芙蓉千柔百媚的青衣,哆哆嗦嗦的花白胡子老生,還有擠眉弄眼翻跟斗的丑角。
莆仙戲,多么的好丁是丁卯是卯,坐唱念打有板有眼。再外行,再看熱鬧,好戲總歸是好戲,功夫永遠是功夫。
戲臺上粉墨春秋,戲臺下千姿百態(tài)。白發(fā)的老人坐在板凳上,瞇著眼聽得淚汪汪;光屁股的孩子望著上頭艷麗的繡花袍,直看得暈了眼;五大三粗的男人,站在人群外,稍遠地看,節(jié)奏急歡的樂聲中他們喘著粗氣擔心臺上劇情的發(fā)展,雖然已經(jīng)看過好幾遍了,但是,他們還是要擔心;輕聲細語的姑娘想著戲里的小生,撩撥起內(nèi)心的漣漪……有的人張著嘴歡喜,有的人坐得腰板挺直,有的蹲伏著,像黑暗里的貓,亦像過路的大鳥。一個穿著寬松衣服的女人懷里奶著個嬰兒,她不時地低頭抬頭,上下撕扯著的嘴唇,一縷鼻息吹動著她額前的劉?!?/p>
臺上和臺下的距離一點也不遙遠。臺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爐火純青,卻也聲情并茂,淋漓盡致。纏綿悱惻的浪漫愛情,還來不及留戀追懷,陡生變故。無論是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長,都能讓臺下的觀眾唏噓不已。有道是,行家聽戲聽的是味道,外行人看戲看的是熱鬧。無論聽戲還是看戲,都能入戲幾分。
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與鄉(xiāng)村的生活也就一步之遙,所有的辛勞,就在這個瞬間心平氣和,羽化成一種恬淡的幸福。
這一時刻,戲臺上下,就是鄉(xiāng)村生活的娛樂中心了。
天上一輪亮亮的月,地上幾盞明明的燈,蘭溪的風輕輕地吹過去,臺上的唱低低地傳過來。
恍惚之間,有什么珍貴的東西與我們迎面相逢了。
三
戲呢,唱的都是莆仙方言,聽起來親切委婉。行腔非常流暢,尤其是拖腔,迂回婉轉(zhuǎn),扣人心魂。咿呀又咿呀,余音纏綿,蜿蜒輾轉(zhuǎn)在木蘭溪清澈的水聲里,舒緩恣意。
我們從莆仙戲裊裊余韻間,淋漓盡致的鏗鏘音符里,看到了如山執(zhí)著、似水靈動、循序漸進的纏綿和絲絲入扣的抒情,這莆仙戲??!
話說莆仙戲,原名興化戲。起源于唐代的木偶戲,于宋代形成與成熟,盛行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演出形態(tài)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shù)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劇種的古老性、藝術(shù)的豐富性、表演的獨特性凝結(jié)成莆仙戲的特色。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莆仙戲的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shù)特點,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很難想象,莆仙戲唱腔曲牌竟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曲和宋詞調(diào)相同。僅存于早期南戲《張協(xié)狀元》的【太子游四門】,用的就是莆仙戲的曲牌。
樂器是可以進入歲月的。傳統(tǒng)樂隊只設三人:司鼓、司鑼、司吹。漸漸地吸收“十音八樂”中的部分樂器,擴至十多人,增設樂器四胡、尺胡、老胡、和尚胡、鼓胡、八角琴、小三弦等。特色樂器有大鼓與石獅、沙鑼與槌、笛管(古稱篳篥)與梅花(中音嗩吶)。尤其是篳篥,在全國其他劇種中已罕見;它仍保存宋、元南戲的古貌,由尚書木制成,長約五寸,頭大尾小,蘆竹作哨,管開八孔,僅吹五音,遇“清角”“變宮”時開“角”孔與“宮”孔,吹奏悲傷哀怨的曲牌時,音色高亢而凄厲、哀怨,令人唏噓不已。
演員的表演古樸優(yōu)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峨p鞭回兩锏》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锏,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的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
莆仙戲的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個部分。步法有:三步行、搖步、拖步、挑步、云步等。旦角的蹀步,行不動裙,典雅、雍容?!扒Ы飰嫛币埠苡刑厣?。丑角的特有步法“七步遛”(也稱“七下跳”),可謂怡情舒暢,風趣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