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信息技術飛快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適應了用手機或者電腦查閱信息、閱讀新聞,所以許多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雜志等,都開始涉足新媒體領域,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轉發(fā)。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不僅僅宣傳面廣而且與讀者的互動性強,它逐漸影響著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妗?/p>
關鍵詞:紙媒閱讀;讀圖;視覺感受;淺閱讀
一、從“紙媒閱讀”到“微觀看”
古至今來,人們從識別圖示到符號,到創(chuàng)造出卷軸、古超本等記錄載體,再到印刷術的發(fā)明,人們目睹了文字和文化的發(fā)展、進化的過程。而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又看到了另外一些變化:文字和文化基于不同的文體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話語,而且每一種話語都有著強大的理由來支持自身的媒體。這樣的改變,是在提醒我們,新媒體時代已經(jīng)到了。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無線通信網(wǎng)、衛(wèi)星等渠道以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紙質(zhì)媒體的影響巨大,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停下來閱讀大量的文字信息,“紙媒”這一傳統(tǒng)媒體形式已經(jīng)跟不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取而代之的是“讀圖時代”。圖片有著信息承載量大、信息反映直觀兩大特點,符合當代人們閱讀心理的需求,致使圖片被當今社會各個領域大量運用。這標志著人們閱讀方式已經(jīng)進入“讀圖時代”“淺閱讀”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圖書館的國家,《史記》記載,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之史”,《漢書.藝文志》也記載有老子作“柱下史”,可博覽古今書籍,這說明,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建立了圖書館。而在近代,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有三種說法,一說是京師圖書館,于1908年,張之洞將一部分個人藏書放在廣化寺內(nèi),次年上奏申請建館,民國建立后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將京師圖書館看成重點工程。二說是湖南圖書館,建于1904年,由長沙知識界、實業(yè)界的著名人士梁煥奎、陳保彝等人首倡,經(jīng)趙爾巽批準建成。三說是韋棣華在武昌開辦的“文華公書林”,1909年5月16日正式面向公眾,強調(diào)“公共、開放、公享”?,F(xiàn)如今,各大城市都有許多的圖書館,不僅有政府建設的城市圖書館,各大高校乃至中小學、社區(qū)、私人都有開設規(guī)模大小不一的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立,不僅方便了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也說明紙媒業(yè)的發(fā)達。圖書館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時空,歷史、世界、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都在圖書館里交匯,圖書館是一個讓知識和精神在時空中飛馳的地方,它是思想的匯集,是時空的碰撞。但是,在當今新媒體發(fā)達的時代,這種傳統(tǒng)的圖書館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需求,數(shù)字化圖書館已經(jīng)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大多數(shù)的人們不再有很多時間靜心坐在圖書館里閱讀書本,他們更習慣于在手機或者PAD之類的電子化產(chǎn)品中查閱知識更或者是“聽書”。這不僅滿足了部分人閱讀的需求,也彌補了他們無法抽出整時間坐下閱讀的遺憾。在這種快速閱讀中,讀者更希望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那一部分知識,跳過一些看似無味的鋪墊,這種閱讀習慣,往往會使得知識了解的方面雖廣但不夠深入,這種閱讀形式就是“淺閱讀”,而“淺閱讀”是伴隨著新媒體時代而來的最明顯的特征。
有了“淺閱讀”的到來,“讀圖時代”也隨之而來,用圖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概括“淺閱讀”的內(nèi)容,讓閱讀者從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示、圖解中很快吸收他們想了解的知識,是“讀圖時代”給當今“新媒體時代”的我們帶來的福利。
除了“讀圖”,更多的碎片化、趣味性、互動和參與性已經(jīng)成為“新媒體”隨身攜帶而來的產(chǎn)物。人們對于視覺的“觀看”比有關文字的閱讀更具有依賴性。在這個時代下,《蒙娜麗莎》也許不再是盧浮宮博物館里的一件擠破頭都不一定看得清的珍藏,也不是只有在報紙上、雜志上、書籍上才能看到的不知道有沒有被印刷變色的圖片,而是在每個人的手機里或者電腦里可以隨時隨地翻看,可以隨意放大或是縮小的世界名畫。我們也不需要再去聽那些曾經(jīng)一睹《蒙娜麗莎》“本尊容顏”的參觀者敘述它的魅力,而同樣可以在每個人的手機或電腦上下載關于這幅畫的任何信息,即使是官方介紹,也是花邊消息都應有盡有,就連它的外框是何人配的,說不準也能一同被搜索出來。《清明上河圖》也不再“沉寂”于博物館,而是可以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手機上,就連其中“賣菜老伯”的吆喝聲,也能被模擬出來。我們可以在手機上參觀世界各地的名畫,今天的一切圖片信息被越來越快捷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是一個“淺閱讀”時代,一個“讀圖”時代,一個“微觀看”時代。
二、不同媒介的微觀看的視覺差異
在這個“微觀看”的時代里,用不同媒介看到的影像媒體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會帶給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以參觀世界博物館為例子。其一: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電視上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一般為動態(tài)有聲的,視覺與聽覺同時感受,幾乎沒有需要人們自行閱讀的內(nèi)容,以旁白介紹的形式引導觀看者參觀或者以紀錄片的形式介紹博物館內(nèi)容。其二:移動電子設備,移動電子設備帶給人們的是相對靜態(tài)的文本相對多一些的視覺感覺,在介紹博物館方面會有一些適量的文字介紹,但這里的文字也不會有很多。所以重點部分需要格外的醒目突出,無論是手機還是PAD,屏幕大小都有局限性,所以,在此類移動電子設備中獲取知識,人們更注重標題化形式的閱讀方式。另外,也可在博物館的官方APP中設置全景導航功能或者藍牙文物介紹,通過藍牙自動搜索參觀者身旁的文物,并加以介紹,或者需要參觀者自行掃文物下方的二維碼,就可聽到語音介紹,這一點,如今在各大博物館都有所普及。移動電子產(chǎn)品的傳播媒介下也分為多種不同的傳播方式,既可以是微信公眾號,也可以是APP。相對于微信公眾號的簡短概述,APP的內(nèi)容就比較豐富,并且形式可以多樣化,分類明確,層層遞進,也可以圖、文、聲、像并存,生動有趣。除此之外,還有戶外媒體廣告這種媒介。戶外媒體一般都為城市繁華地段的大LED屏幕或者車站站臺的櫥窗。LED大屏就如同電視廣告,但與電視廣告的受眾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受眾群體幾乎都為在路上匆匆而過的路人,他們一般不會駐足觀看完整的宣傳片,從屏幕前走過的幾秒是吸引他們唯一的機會,所以廣告的節(jié)奏相對比較快,畫面更具有沖擊力,語言也需要更有煽動力和感染力。這種戶外LED大屏廣告,能給人們帶來的信息量相對較少,只能簡單介紹最近的活動時間、地點、主要內(nèi)容。此外,還有一種戶外宣傳:車站站臺的櫥窗。車站的櫥窗相對于LED大屏廣告而言,它有一個很突出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為:等車的人,有時間會把宣傳櫥窗里的廣告一字不落的看完,并且也有可能反復看,如果遇到感興趣的,也可能會進行手機拍攝,并形成一個小范圍的傳播。但車站櫥窗也有它的短處,櫥窗的空間有限,所以可以介紹的內(nèi)容就更加有局限性了,文字需要精煉,準確且只能介紹一期活動內(nèi)容。沒有了感染力強的“語氣”助陣,車站櫥窗欄更需要用視覺感吸引人,所制作的海報的形式就不容馬虎。如此看來,不同媒介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是不一樣的,可以讀到的內(nèi)容也是不一樣的。
三、微觀看對于視覺傳達設計的啟示
“微觀看”符合當下人的需求,簡潔直白的信息輸入,是如今快節(jié)奏的時代所需要的。這樣的一個閱讀模式,加大了對視覺傳達設計的要求。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xiàn)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需要體現(xiàn)這個時代的特征和圖形的內(nèi)涵,它是文字與閱讀者之間的橋梁。數(shù)字媒體的出現(xiàn),逼迫視覺傳達不斷改變自己的傳達方式,從靜態(tài)傳達到如今的交互傳達。如今的視覺傳達由以往的平面化、靜態(tài)化逐漸轉化成了動態(tài)的、綜合的,到如今的虛擬信息的表現(xiàn)。它使人與人之間利用“看圖”的形式行進交流,消除文字的阻隔,憑借對“圖形、圖像、圖案、圖畫”的視覺共識獲得理解與互動。所以,當下的視覺傳達設計,不僅要體現(xiàn)時代特征和豐富內(nèi)涵,還要與其他領域互相交叉,逐漸形成一個與其他視覺媒介關聯(lián)并相互協(xié)作的新領域。
四、結語
由于電子媒體的興起,傳統(tǒng)紙媒受到極大的沖擊,許多報刊雜志都開設了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力圖用新的媒介引起讀者的關注。但是紙質(zhì)媒體具有屬于它特有的功能價值和本土價值,“微閱讀”雖然興起,但是,深入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僅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更需要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進行反思,用“紙媒”和“慢生活”消除身上的浮躁。“新媒體時代”并不是“傳統(tǒng)媒體”的克星,在一些方面,兩者可以相輔相成,所以我們需要正確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的同時也需要對“傳統(tǒng)媒體”進行保護。
參考文獻:
[1]邵亮.“淺閱讀”與“微觀看”當下藝術必須面對的目光變遷[J].美術觀察,2015,(11).
作者簡介:
王冰清,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插圖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