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兆英 李素媚
摘要:國外核心素養(yǎng)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形成比較系統(tǒng)完善的內容結構、課程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并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成為引領西方發(fā)達國家教學改革的先進理念。而我國核心素養(yǎng)教學研究與實踐卻剛剛起步,比西方發(fā)達國家晚了10-20年,盡管如此,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幼兒園,小學的教學改革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同時,也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園;小學;核心素養(yǎng);課程教學改革;演進;價值;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2-0016-01
1.核心素養(yǎng)教學改革的價值
1.1轉變教學體系建構視點。幼兒園,小學課程是改革的關鍵,課程改革實際上首先是課程內容結構、課程體系的變革。不過,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與以往改革有本質的不同。傳統(tǒng)的課程改革主要是以學科知識結構歸屬為閾限的課程內容的重構,課程變革并不打破固有學科知識結構,而僅僅在學科知識的內容數量、選擇側重,及組織結構方面進行適量適度調整,不改變學科知識結構本身。這是一種以學科知識性質、特點、結構為主的課程內容結構變革。這種選擇知識建構課程的思維往往會造成知識選擇標準模糊,知識選擇也只是刪枝剪葉,保留主干,至于這些知識是否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則常常不在主要考慮范圍之內。在教學中,出于傳授系統(tǒng)學科知識的思考,教師常常會補充大量的學科知識,從而使課程知識的重構失效,造成學科知識臃腫、繁雜,對教師和學生形成雙重"壓迫"。學生個體為了(學科)知識疲于奔命,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而且還無助于自身和諧發(fā)展。
1.2深化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目標。人的發(fā)展應該是全面的發(fā)展,人的教育也應該是全面的教育。馬克思在論及人的發(fā)展的時候說:"生產勞動給每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很明顯,這里的"全面發(fā)展"應該包括體力和腦力的全面,肉體上的和精神上的全面,還指精神、文化自身的全面。但由于馬克思并沒有對全面發(fā)展做更詳細地闡釋,特別是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上進行闡釋,后繼馬克思主義學者只是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解指導教育中的全面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國家性質和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1955年《教學大綱草案(初稿)》提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成員"的主張;1956年,接受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教學改革理論,用凱洛夫教育學指導中國教育改革,提出培養(yǎng)學生"成為個性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的教育主張;20世紀80年代《義務教育法》提出使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主張;90年代提出素質教育理論,即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21世紀初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改革理念。這里的"全面"無疑都被理解為"一切方面",既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也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各個維度。
2.用人本教育理念管理學校:以“學生立場”貫串教育教學過程
幼兒園,小學教育人員應該積極進行正確的教學理念,在管理的過程中不能夠只以自身的看法來進行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時也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育的思考,進而正確合理變得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建立大教育觀:將人本理念貫徹于教育教學活動中新課改要求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樣的理念能夠提升學生的發(fā)展,以及健康情況,能夠促進素質教育,針對這一情況,就要求學校要積極繼續(xù)教育觀念的建立,明確教師在學校的主要工作,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促進教育的價值。其一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教育的價值,在進行教學活動的中,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性格的開朗等等,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積極進行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進步。要結合學校和區(qū)域實際,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化為學校的育人目標,讓每一位教師都牢記并實施于每一堂課、貫徹于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中。
3.結束語
伴隨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研究工具的出現。根據我國國情和未來國際教育發(fā)展走向,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維度、具體指標、可靠性教學操等,就當前我國教育科研和技術現狀而言能夠自行真正解決,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更需要一種科學的導向與制度體制的規(guī)約,以確保幼兒園,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清晰與效度,這樣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才真正符合國情,才能真正有可操作的實施效度。
參考文獻:
[1]教師微課程作品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研究[D].唐澤.上海師范大學2013
[2]中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D].劉新英.上海師范大學2013
[3]基于"大系統(tǒng)、微課程"新理念下的自適應性高中數學課程建設[D].邵征鋒.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