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在部分字頭下標(biāo)明“音義未詳”,據(jù)統(tǒng)計有139例。這些字有的出自古代字書,古注即為“音未詳”“音無考”或“音義未詳”,有的出自其他典籍、石刻,且往往只有一處例證。它們大多是某一通用字的異體或訛寫。這里試選八例予以考析,以供字典修訂者參考,并為相關(guān)文獻的閱讀利用提供點滴幫助。
一、
《漢語大字典·丿部》:
音義未詳?!哆|文匯·文秀〈劉繼文墓志〉》:“七帝相承何所問,三孤瘞塔山陽?!盵1](第一、二版同)
按: 此字當(dāng)為“年”之異體。其理由如次:
其一,此字字形與“年”的多種異體相近?!稘h語大字典》所錄“年”的異體字如:
同“年”。唐武則天所造字?!顿e退錄》卷五:“(唐武后改易新字)以‘千千萬萬為‘年?!?/p>
同“年”。唐武則天制字?!陡牟⑺穆暺!ちΣ俊芬队辔摹罚骸?,谷熟曰年也?!薄?/p>
同“年”。《龍龕手鑒·雜部》:“,古文年字?!?/p>
據(jù)邢澍《金石文字辨異》,“年”的異體有“、”等(后出刻本字形略有差異)。[2]
“”的字形與上述諸形相近,從字理上說,“”為“千千萬萬”,“”為“千百百”,造字意圖也是一致的。因此此字為“年”之異體當(dāng)屬無疑。
其二,該字頭下所引《劉繼文墓志》,出土于1926年,志石及釋文中此字確作“”形。[3]但近人姚華(1982)《遼彭城郡王劉繼文墓志銘跋》中有如下論議:
志又云“三年孤瘞”,若以繼文奔遼時起算,則不應(yīng)有“一女才生”之語。疑莫能明也。
姚氏將該字明確地釋讀為“年”,既源于對字形的辨識,也基于對文意的疏解。盡管姚氏對具體的年月起訖“疑莫能明”,但他對“年”字本身卻是確認(rèn)無疑的。
其三,《劉繼文墓志》中“七帝相承何所問,三孤瘞塔山陽”二句究竟何意?先看上文幾句:“武皇孫兮少皇子,朝北闕兮到于此。受國恩兮位至王,功未成□□□□。國之仇兮未雪殃,魂之逝兮在他鄉(xiāng)。”這是講志主的身世與遭際,有痛惜哀婉之意。關(guān)于“七帝相承”,姚華已做解釋:“七帝相承者,一知遠(yuǎn),二承祜,三赟,四崇,五承鈞,六繼恩,七繼元也?!贝酥高|國先后七位國君?!叭辏┕炉帯?,亦即三年孤墳之意,“瘞”為墳?zāi)?。兩句是說,先后多位帝王當(dāng)政,無暇恤問繼文。而今他的墳?zāi)乖谒街霞湃华毩ⅲ言饺d。
其四,從聲律角度來看,“七帝相承何所問,三(年)孤瘞塔山陽”,是一組律句,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仄格式?!啊贬尀椤澳辍鼻『掀湟?。
二、
《漢語大字典·人部》:
音義未詳。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黨都司死梟生首》:“果然是個酒糟頭,沒傝的朋友。”(第一、二版基本相同,但一版“衲”誤作“納”)
按: 查《古本小說集成》所錄《豆棚閑話》,知所引文句中的“傝”作“”。另有排印本亦作“”。按其字形及文意分析,“”字當(dāng)為“”(也作“”)的訛字。其理由如次:
其一,字形相近?!啊薄啊倍?,左旁及右下部分相同,且“”之右旁“”并不常用,很容易誤寫誤刻為“韲”(同齏,又作)。
其二,所舉書證中的“傝”或亦引為“傝”,如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2009)在“沒撻煞”和“酒糟頭”兩個詞頭下均引此句,“”字作“”。
其三,上述語句中的“傝”解作“傝”,文通字順。試看《漢語大詞典》“傝”條釋義:
傝 ① 出息,能耐。多與否定詞連用。清袁于令《西樓記·倦游》:“慣扛扎,少傝,開譚父祖是科甲,草其腹而花其面,人人喚我蔡趷?!鼻搴闀N《長生殿·驛備》:“我做驛臣沒傝,缺供應(yīng)付常吃打?!雹?謹(jǐn)慎。清錢大昕《恒言錄·傝》:“今吳人以不謹(jǐn)為沒傝?!?/p>
如上釋義基本可取。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2008)“傝”條同樣以《長生殿》句為例,釋義為“有分寸,適度”。另有“撻煞”條,釋義為“分寸,舉止適度”,書證為:
不得際會風(fēng)云,被小人誣陷,激成大禍。后來做了一場沒撻煞的笑話,此乃命也、時也、運也。(《古今小說》第三十九卷)
大相公好沒撻煞!既娶來家,是你的人了,怎說領(lǐng)了去的話?(《石點頭》第四卷)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2015)收錄有以下相關(guān)詞語: 沒搭圾[4]、沒搭撒、沒搭煞、沒撻煞、沒傝、沒傝煞。在“沒搭煞”條下釋義為“沒出息;沒見識;沒正經(jīng);無聊”。典型例句如“沒撻煞”條下所舉:
我家本官沒撻煞,一生只愛把錢抓。(明梁辰魚《浣紗記》一三出)
雨兒,雨兒,下得好沒撻煞!又不要你插秧,又不用你澆花。(《平妖傳》三回)
此人原有名有表,因做人沒撻煞,不曾立得品地,所以人只叫他是周六。(《石點頭》卷六)
由此可見,在近代漢語中,“沒傝”就是沒出息、沒本事,“傝”也就可以理解為本事、能耐及做人做事的氣度修養(yǎng)等。以現(xiàn)代方言為證,甘肅河西方言中至今仍說“沒傝”,指人做事稀松,能力不強,被人瞧不起。山丹方言有俗語曰:“沒傝,跟上婆姨站娘家?!?/p>
回過頭來看《豆棚閑話》中的句子“果然是個酒糟頭,沒傝的朋友”。酒糟頭,也叫酒頭?!稘h語大詞典》解釋為“好酒糊涂,被欺而不自知的人”,《小說詞語匯釋》則解釋為“喜歡喝酒,整天糊糊涂涂的人,即俗所謂‘酒鬼”。如此則正與隨后所說的“沒傝()”意義相合??傊啊睘椤啊弊种灝?dāng)屬無疑。
另外順帶討論一下《漢語大字典》“傝”字頭下“傝”一詞的釋義:
傝 1. 惡劣?!队衿と瞬俊罚骸皞?,傝,惡也?!鼻搴闀N《長生殿·驛備》:“我做驛臣沒傝,缺供應(yīng)付常吃打?!?. 不謹(jǐn)慎?!队衿と瞬俊罚骸皞?,傝,一曰不謹(jǐn)皃?!鼻迤阉升g《日用俗字·身體章》:“傝閑游負(fù)此身?!?/p>
關(guān)于義項1,從上文的討論可知,《長生殿》句中的“傝”絕非“惡劣”的意思,這一書證與釋義不合,應(yīng)予改訂。至于《玉篇》所謂“傝,惡也”的釋義究竟是否確當(dāng),也還值得考辨。
關(guān)于義項2,《玉篇》釋義與《日用俗字》用例基本相合,但這里說“傝”為“不謹(jǐn)皃”,和上文所引錢大昕所說“今吳人以不謹(jǐn)為沒傝”就構(gòu)成了矛盾,到底“不謹(jǐn)”為“傝”還是“沒傝”?這不免令人感到費解。蔣宗福(2013)在《“傝”“沒傝”考辨》一文中說:“‘傝為聯(lián)綿詞,書面形式紛繁復(fù)雜,其否定形式‘沒傝的意思與‘傝相同,在中古、近代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大致有‘不謹(jǐn)或不守分際、‘不振作、‘沒要緊;無聊三個意思?!?/p>
關(guān)于“傝”的語源,也許可以從“踏趿”等詞形中得到答案。據(jù)《漢語大詞典》及《近代漢語大詞典》等,有“踏趿、塌趿、塌撒、塌颯、塌塌撒撒”等詞,表示精神委頓、不振作、不順?biāo)熘x,而這樣的意思正與《日用俗字》中的用法一致??梢娖咽稀皞栝e游負(fù)此身”句中的“傝”實同“踏趿”。我們推測,“踏趿”以及“傝”很可能取意于穿鞋不謹(jǐn),隨意散漫,引申指精神萎靡,做事不順。如此說來,《玉篇》所釋“傝,傝,惡也;一曰不謹(jǐn)皃”,其中的兩個義項還是相關(guān)的,“惡”為丑、不美義(并非《漢語大字典》所釋“惡劣”),與“不謹(jǐn)”意義相近。
三、
《漢語大字典·水部》:
音義未詳。宋吳自牧《夢粱錄》:“又有擔(dān)架子賣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羊血湯猢、海蟄螺頭、馉饳兒面等,各有叫聲?!保ǖ谝话嬖撟衷凇堆a遺·水部》)
按: “”字當(dāng)為“齏”(今簡化為“齏”)、“”的訛字。齏,指“用醬拌細(xì)切的菜或肉,亦泛指醬菜”。字又作韲,也作。《周禮·天官·醢人》:“王舉則共醢六十罋,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编嵭ⅲ骸褒R,當(dāng)為韲?!册u所和,細(xì)切為韲?!睂O詒讓正義:“齏為切和細(xì)碎之名,故菜肉之細(xì)切者通謂之齏?!薄短接[》卷八五五引《通俗文》:“淹韭曰韲?!薄豆沤耥崟e要·齊韻》:“韲,《集韻》或作齏?!薄褒W、韲”之字,后加艸頭為“、虀”等,正如“韭、果、豆”等字后作“韮、菓、荳”一樣。因“齏”為細(xì)切的醬菜,往往稀而含水,故而加“氵”作“”。
當(dāng)然只靠這樣的字形推闡還是不夠的,下面來看《漢語大字典》“”字頭下所引《夢粱錄·夜市》文句在不同版本中的異文情況:
羊血湯猢、海蟄螺頭、馉饳兒面。(《漢語大字典》所引)
羊血湯胡、海蟄螺頭、馉饳兒面。(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本)[5]
羊血湯糊、海蟄螺頭齏、馉饳兒齏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
從以上異文足以認(rèn)定,“”為“齏”的異體。除上述文句外,《夢粱錄》“分茶酒店”及“面食店”節(jié)還有以下諸詞,試以兩種版本做對比(因?qū)僬?,故以?”相隔):
簽糊蟹/羊血糊/筍燥虀淘/熟虀筍肉淘面/乳虀淘/筍虀淘/虀肉菜面(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本)
簽糊齏蟹/羊血糊齏/筍燥韲淘/熟齏筍肉淘面/乳淘/筍淘/齏肉菜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四庫全書本中出現(xiàn)了“”的寫法(《漢語大字典》未收此字),這就構(gòu)成了兩條清晰的字形鏈條: 一是“齏——”,二是“韲—虀—”。“韲”與“齏”同,上文已證,這兩條鏈條便完全接通了。
綜上所述,《漢語大字典》“”字條下應(yīng)當(dāng)解釋為“同‘齏”,同時還可增收“”字。另外“”有兩種寫法,“韭”上或為一橫,或為兩橫?!稘h語大字典》有前者而無后者,《中華字?!范呒媸眨勺糜柙鲅a。
四、
《漢語大字典·石部》:
音義未詳。宋趙汝適《諸蕃志·志物·黃蠟》:“擠去蜜,表滓即蠟也,镕范成,或雜灰粉鹽石?!保ǖ谝?、二版同)
按: 《諸蕃志·志物·黃蠟》例所列不詳,茲據(jù)《中國史學(xué)叢書續(xù)編·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匯編》(1985)所收《諸蕃志》照錄如次:
黃蠟,出三嶼、麻逸、真臘、三佛齊、策國。蜂出于深山窮谷中,或窠老樹,或窠芭蕉樹,或窠巖穴,較諸中國之蜂差大而黑。番民以皮鞔軀,先用惡草作煙,迫逐蜂群飛散,隨取其窠;擠去蜜,其滓即蠟也。镕范成,或雜灰粉鹽石。以三佛齊者為上,真臘次之,三嶼、麻逸、蒲嘿嚕為下。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黃蠟的產(chǎn)地及采集、加工、利用情況。加工利用方面主要是說將蜂巢中的蜂蜜擠盡,剩下的便是蜜蠟,用特制的模型可以將蜜蠟做成容器,有時會在其中摻入灰、粉、鹽、石之類的東西以增加其硬度。這里面最關(guān)鍵的是“镕范成”四字。镕范,指熔鑄器物的模型?!墩f文·金部》:“镕,冶器法也?!碧菩?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通俗文》:‘規(guī)模曰范。……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范。四者一物,材別也?!薄伴F范成”中,“镕范”做動詞,指熔化黃蠟,澆鑄于模型中。根據(jù)文意及事理,“”當(dāng)為“陶”之異體?!疤铡敝竿咂鳎ㄌ掌鳎??!抖Y記·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孔穎達疏:“陶謂瓦器?!碑?dāng)然一般所說的“陶”為黏土所制,這里說的“镕范成”之“”卻是黃蠟所制。
就字形而言,“陶”本作“匋”?!墩f文·缶部》:“匋,瓦器也。從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段玉裁注:“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廢矣?!边@就是說,“陶”是“匋”的后起加旁字,加“阝”(阜)之意在于瓦器的取材及加工生產(chǎn)多在山陵地帶;而“”字從“石”,蓋取其堅硬如石之義。陶瓷類字從“石”者不少,如: 碗(本作,也作盌,木制的作椀)、碟(木制的也作楪)、磚(也作甎,今簡化作磚)、磁(瓷的俗字,也作甆、),等等??梢妼τ谔沾深愖侄?,除“瓦”旁和“缶”旁以外,“石”旁也可以算作它們的類化符號,“”實即“陶”字。
此外,字典所引“表滓即蠟也”,筆者所見清嘉慶學(xué)津討原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現(xiàn)代排印本“表”皆作“其”。不知字典所據(jù)何本,建議予以核考。
五、
《漢語大字典·石部》:
音義未詳。宋曾慥《類說》卷十九引畢仲詢《幕府燕閑錄》:“有人得青石,大如。背有鼻,穿鐵索數(shù)丈,循環(huán)無相接處。”(第一、二版同)
按: 此字不見于字書、韻書,但據(jù)所引書證文意,應(yīng)為“擣”(后俗作搗)及“檮”(今簡作梼)的換旁區(qū)別字。
擣,本作?!墩f文·手部》:“,手椎也。一曰築也。從手,聲?!鄙坨墩f文解字群經(jīng)正字》:“今經(jīng)典作擣,……此隸變之訛。搗,《說文》所無俗字也。”這里所說的“手椎”,段玉裁解釋作“以手為椎而椎之”,即以拳搗擊。築則指筑墻用的杵。《說文·木部》:“築,擣也。”《廣雅·釋器》:“築謂之杵。”(按: “築”今簡作“筑”。)
“擣()”或亦作“檮(梼)”?!冻o·九章·惜誦》:“梼木蘭以矯蕙兮,糳申椒以為糧?!蓖跻葑ⅲ骸皸儯蛔鲾F?!敝祆浼ⅲ骸棒┮病!眱煞N寫法相比,“擣”從手,宜做動詞;“梼”從木,宜做名詞。名詞義的“梼”,即作為筑墻工具的“筑”和“杵”。杵有大小之分,小者一人持用,大者數(shù)人共舉,后世稱大者為夯。杵、夯或為木制,或為石制。統(tǒng)言之為“杵”“梼”,石制者則或別為“”“”。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江陰縣志·食貨記·田賦》:“碓圩,田一頃五十五畝?!盵7]清鄭用錫《秋碪》:“白帝城高風(fēng)又霜,聲聲亂為誰忙?”“”乃為石杵而造的區(qū)別字,“”亦同理。《漢語大字典》“”字頭下所引書證中說的青石,“大如”“背有鼻,穿鐵索數(shù)丈,循環(huán)無相接處”,正是說該石形似大“夯”,并有用于提挽的鐵索。
與“杵—”“梼—”類似的形旁換用實例很多,比如: 鏃—,峽—硤,滾—磙,凳—磴,棊(棋)—碁,椎(槌)—硾、錘,榔—鎯,等等;上文所述椀—碗、楪—碟之類,亦為此證。
六、
《漢語大字典·衣部》:
音義未詳。明沈德符《野獲編·外國·瓦剌厚賞》:“賜可汗五色綵段并纻絲蟒龍直領(lǐng)褡曳撒比甲貼里一套?!保ǖ谝话嬖撟衷凇堆a遺·衣部》)
按: “”為“護”(護)的換旁俗寫字。褡,即搭護,也作搭忽、搭護、搭等。《漢語大詞典》收錄有“搭護”一詞:
搭護 翻毛羊皮大襖?;蛑^是半臂衫。宋鄭思肖《絕句》之八:“騣笠氈靴搭護衣,金牌駿馬走如飛?!弊宰ⅲ骸按钭o,胡衣名?!?/p>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2015)收錄有“搭忽、搭護、搭”等詞,解釋為“蒙古族衣名,類似今蒙古袍”。所引書證有:
這肉紅婦人搭忽表兒,改染做桃紅,碾到著。(明《樸通事諺解》卷中)
明綠抹絨胸背的比甲,鴉青繡四花織金羅搭護。(明《樸通事諺解》卷上)
慌忙又披上一件搭護,方不覺冷。(清《野叟曝言》一一三回)
俗謂皮衣之表里具而長者曰搭護。(清翟灝《通俗編》卷二五)
孩兒吃下這杯酒去,又與你添了一件綿搭么。(《元曲選·生金閣》三折)
以上諸例,“搭忽、搭護、搭”諸詞,使用場合相似,表意完全相同。《漢語大字典》“”字頭下所引《野獲編》之“直領(lǐng)褡”應(yīng)為“搭護”之一種——大概一般為斜領(lǐng)(大襟),此為直領(lǐng)(對襟)。
綜上所述,“褡、”二字分別為“搭、護”的換旁區(qū)別字。這種情況正像“擺(擺)—襬”“兩當(dāng)—兩襠—裲襠”“要—腰—”及“身—裑”一樣。
七、
《漢語大字典·艸部》:
音義未詳。《農(nóng)政全書·樹藝·蓏部》“芋”石聲漢校注引《廣志》曰:“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保ǖ谝话嬖撟衷凇堆a遺·艸部》,內(nèi)容略同,但在“《農(nóng)政全書》”前有“明徐光啟”四字。)
按: “”是“”的誤字。茲論如后:
首先應(yīng)當(dāng)指出,《漢語大字典》所稱“石聲漢校注引《廣志》”之說有誤。所引《廣志》文句并非石聲漢校注所引,而是《農(nóng)政全書》原本的內(nèi)容?!掇r(nóng)政全書·樹藝·蓏部》有“芋”條:
芋 《前漢書》曰:“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鴟?!鳖亷煿抛⒃唬骸坝笠?。一名土芝?!薄稄V志》曰:“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凡十四等: 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8]
《前漢書》文字看似與“芋”無關(guān),其實不然,“蹲鴟”實指芋。《漢書·貨殖傳》:“吾聞山之下沃埜,下有踆鴟,至死不饑?!泵峡底ⅲ骸佰Z音蹲。水鄉(xiāng)多鴟,其山下有沃野灌溉?!鳖亷煿艑γ峡档淖⒔庥兴m正:“孟說非也。踆鴟謂芋也。其根可食,以充糧,故無饑年?!度A陽國志》曰:‘汶山郡都安縣有大芋如蹲鴟也?!盵9]為解證岷山之下出產(chǎn)大芋之說,下面小字部分用了約360字的篇幅,引用顏師古注、《廣志》及《說文》《廣雅》《風(fēng)土志》等文獻材料,分別介紹了“芋”的得名緣由、產(chǎn)地、種類及生性特點等。
《農(nóng)政全書》“芋”條以《漢書》文句總領(lǐng)多種文獻資料,實乃該書“全書”特點之體現(xiàn)。今人閱讀如不詳察,易生困惑和誤解?!稘h語大字典》編者誤將引證之事歸于石氏,蓋因?qū)ζ潴w例一時失察。當(dāng)然石氏對其中異文有所校注,詳參下文。
現(xiàn)在來看“”字。《農(nóng)政全書》有多種版本,試看以下三種版本中的該字字形:
(上海曙海樓本)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萬有文庫本)
石聲漢校注本正文部分所見字形為“”,與萬有文庫本同,但是石氏校注(1979)說:“引文見《齊民要術(shù)二·種芋第十六》引,其中‘,《要術(shù)》原作‘?!边@一校注非常重要,將“、、”三個字形聯(lián)系了起來,可以說已經(jīng)揭明了正字。循此線索,我們查檢到《齊民要術(shù)》“種芋”一節(jié),其中確有《廣志》之語。與之相較,《農(nóng)政全書》所引,誤字甚多,茲不贅述。僅就“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之語而論,《齊民要術(shù)》諸版本所見“”字異文如下:
(萬有文庫本)
(觀象廬叢書本)[10]
(崇文書局刻本)
(四部叢刊初編本)
(叢書集成初編本)
在上述各種寫法中,“”為正字。因偏旁“”“艸”常相通用,故亦作“”。又因“旅”字小篆作“”(見《說文》),右近“衣”形,故“”又作“”。“、、”等寫法則純屬訛寫。
那么,“魁如杵”究為何意?石聲漢(1957)解釋說: 魁,指芋的中心大塊莖;杵,即“筥”,是一種盛飯食的器物。這一解釋總體是正確的,但“筥”之說似欠確當(dāng)。石氏所說的“筥”,實即“筥”?!墩f文·竹部》:“筥,也”;“,飯器,容五升。”又有復(fù)音形式“盧”“”等?!斗窖浴肪硎骸?,南楚謂之筲,趙魏之郊謂之。”郭璞注:“盛(飯)筥也?!焙游鳚h簡中還寫作“厺(去)閭”。[11]“杵”之“杵”,與“筥”“(去)”“”“盧”“”“閭”等字上古均屬魚部,讀音相近,因此“杵”與“盧”“”“去閭”等均為“筥”的衍音詞。[12]各詞寫法不同,但實皆一物。韓寓群、徐傳武(2009)將“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譯為“有君子芋,一蔸有斗那么大,中央的芋魁像飯籮大小”,應(yīng)當(dāng)是比較準(zhǔn)確的。
八、
《漢語大字典·石部》:
音義未詳?!度宋镏尽んw別》:“樸露之人,中疑實,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保ǖ谝?、二版同)
按: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有多種版本,其中“實”后之字或作“”(如藝林山房刻本),或作“”(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李崇智《〈人物志〉校箋》(2001)謂守山本作“”。李氏校箋據(jù)《長短經(jīng)·德表篇》所引,認(rèn)為上述諸形為“確”字之訛,意為確實,堅正,并舉《后漢書·崔寔傳》“言辯而確”李賢注“確,堅正也”為證。
李氏的校勘是正確的,《長短經(jīng)》引《人物志》文句確為“中疑實確”。但需說明的是,這個“確”為堅確之“確”,而非“確切”之“確”的簡化字。因此其意為堅硬、耿直,而與確實之義無關(guān)。
就字形而論,“”的寫法應(yīng)當(dāng)是由“確”的訛寫“”進一步訛變而來的。漢字中“臽”訛混為“舀”的例子舉不勝舉,如: 饀(餡)、(陷)、塪(埳)、搯(掐)、熖(焰)、(閻),等等。
另外,這里順便討論一下上述書證中的“中疑”及“以譎為誕”等詞語。李氏校箋引伏俊璉云:“‘疑字在句中意思不貼,疑是‘款字形訛,‘款字俗作‘欵,與‘疑形近,故誤焉??睿?真誠的意思?!保ɡ畛缰?001)李氏同意伏說。
我們認(rèn)為,“中疑”之語當(dāng)無誤。試看如下諸例:
陛下探幽析微,允執(zhí)其中,革百載之失,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稽《春秋》之文,當(dāng)《月令》之意,圣功美業(yè),不宜中疑。(《后漢書·郭陳列傳》載陳寵書奏)
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結(jié)?!陶?,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
凡帝之所以信秦檜而必欲和者有三,而茲不與焉: 一曰志足,二曰氣奪,三曰中疑?!恢幸烧撸我??苗劉變而帝之心不敢以盡付諸將矣。(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〇一)
可見“中疑”指內(nèi)心疑忌、猶疑,做事不果決。
關(guān)于“以譎為誕”,譎,有靈活權(quán)變及語言婉轉(zhuǎn)之義?!墩撜Z·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眲氶x:“譎,權(quán)也。”誕,有欺詐之義?!稄V韻·旱韻》:“誕,欺也?!?/p>
綜上所述,“中疑實”當(dāng)為“中疑實確”之訛?!皹懵吨?,中疑實(確),不戒其實(一本作質(zhì))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諸語,大意為: 樸直粗率之人,內(nèi)心猶疑,本質(zhì)執(zhí)拗,這樣的人不去克服簡單粗率的缺點,反倒把靈活權(quán)變和語言委婉當(dāng)作虛偽欺騙,盡力表現(xiàn)自己的真誠,因此這樣的人可以和他講求信義,而不能希望他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靈活變通。
以上八個“音義未詳”字,均與形旁的添加、換用,以及形近部件的訛混有關(guān)?!啊迸c“、、、”之間的異體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百”與“力、刀、萬”之間的變異;“”與“”的差異源自右上部分的訛混;“”與“韲、虀”及“齏、、”等字之間的異體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形旁“氵”的添加,或者看作形旁“氵”對“艸”的替換,當(dāng)然還有“韲”對“齏”的省簡問題;他如“”“”“”三字,分別是相應(yīng)正字“陶”“擣、檮(梼)”“護(護)”的換旁俗寫;“—”一組,則既有意義相近偏旁(—艸)通用的問題,又有形近偏旁(—瓜)訛寫的問題;“確”訛寫為“、”,則表現(xiàn)為形近偏旁之間的輾轉(zhuǎn)訛混。
借用王寧先生關(guān)于異寫字和異構(gòu)字的理論進行檢視,上述各例可以做這樣的分析:“”與“、、”可以視為異寫關(guān)系,與“”可以視為異構(gòu)關(guān)系;“”與“齏、、韲、虀”主要是異構(gòu)關(guān)系,與“”則屬異寫關(guān)系;其他各組主要是異構(gòu)關(guān)系,但“”中兼有異寫問題;“、”二字則純屬訛字,不屬于異體字的范疇。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共收“音義未詳”字139個。作為一部大型語文辭書,收錄這些疑難字,不僅擴大了辭書的“庫容”,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字傳承、使用和貯存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復(fù)雜情況,可由此窺析少數(shù)漢字在形音義方面存在的訛謬和闕疑現(xiàn)象,為學(xué)者研究提供了線索。但是關(guān)于此類字的收錄,還存在許多問題,如甄別取舍及正字考求等,也許是字典編纂者較為困惑的問題?,F(xiàn)結(jié)合以上討論及筆者所做的其他探討,試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以供語文辭書編纂專家及相關(guān)學(xué)者研究參考。
第一,關(guān)于“音義未詳”字的收錄,視野宜寬,但標(biāo)準(zhǔn)宜嚴(yán)?!稘h語大字典》所收錄的此類字,有些是歷代字書、韻書中本已有之的疑難字,有的是各類文獻中新見的俗字、難字,包括歷代刻本、寫本、碑刻文字,以及近世地方文獻中的方言俗字和訛字等。針對上述兩大類情況,我們的意見是,對歷代字書中久有傳承的“音義未詳”字,包括大量音明而義闕的字,可盡量收錄,以體現(xiàn)大型語文辭書賅博詳備的特點,同時也體現(xiàn)其與傳統(tǒng)字書、韻書的承傳接替關(guān)系。而對于新見的疑難字,則應(yīng)在廣泛搜集的基礎(chǔ)上,詳加考索,從嚴(yán)甄別,適量收錄,對僅見于某一石刻或某一抄本、刻本的“音義未詳”字,尤宜慎重立目。這種偶見的難字,往往只是某一通用字的俗寫或訛寫,或因文字殘泐等原因而造成的誤釋誤錄。此類情況,在出土文獻整理和金石文字釋讀中極為常見,如果此類難字收錄過多,勢必會影響辭書的“純”度,為其編纂和使用增加無謂的負(fù)擔(dān)。
第二,對上述兩類“音義未詳”字,都應(yīng)重視和加強考釋工作。在辭書編纂和修訂過程中,除注意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外,還應(yīng)主動協(xié)調(diào)調(diào)動相關(guān)力量,予以專項研究和重點突破。
第三,參考《漢語大字典》第一版“補遺”和其他相關(guān)辭書“備考”之例,大型語文辭書似可設(shè)立“備考”之部,將疑難字條目集中編列,如此則既可避免遺珠之憾,又有利于后續(xù)深入研究。本文討論的“”“”“”三字在《漢語大字典》第一版中見于《補遺》部分,第二版收入正編,但可惜收入正編時仍未對其音義予以確考。筆者另文討論的“”“”二字也屬于這種情況。[13]
據(jù)聞相關(guān)出版社在《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返幕A(chǔ)上,正在組織力量,編纂更為大型的漢語字典,我們期待著這部辭書后來居上,精益求精,在廣羅珠璣的同時,更能剖璞見玉,呈現(xiàn)異彩。
附 注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48。以下引述均據(jù)此版,恕不一一標(biāo)注。該字典引用古代文獻使用繁體字,本文為排印及閱讀方便,改為簡化字,僅在必要時保留繁體。
[2]邢澍(清)《金石文字辨異》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作“、”,下部為“千”,與上部離斷。聚學(xué)軒叢書本字形小異,作“、”,下部為“干”,且中豎近乎貫通。
[3]該碑圖版見王綿厚、王海萍主編《遼寧省博物館藏碑志精粹》,北京: 文物出版社;日本中教出版株式會社,2000: 164;釋文參見王晶辰主編《遼寧碑志》,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109110。
[4]《近代漢語詞典》“沒搭圾”條所引書證為《生綃剪》第十回:“這些書呆,沒搭圾的,不知踱到那里去哩?!苯?jīng)查該書(古本小說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53),確如此。但據(jù)句意及相關(guān)詞語音義,疑當(dāng)作“沒搭趿”。
[5]吳自牧(宋)撰《夢粱錄》(1890年刻本),張智主編《中國風(fēng)土志叢刊》,揚州: 廣陵書社,2003: 326;下引“分茶酒店”及“面食店”相關(guān)詞語在第391399頁。
[6]吳自牧(宋)撰《夢粱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09;下引“分茶酒店”及“面食店”相關(guān)詞語在第129132頁。
[7]《嘉靖江陰縣志》,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影印,頁次未詳。“碓圩”為地名,碓為石碓,為石杵,圩指低洼地區(qū)周圍防水的堤岸。
[8]諸本文字有異,詳見下文。茲依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第五冊卷二見,萬有文庫本,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0: 35。
[9]此據(jù)班固(漢)撰,顏師古(唐)注《漢書》,北京: 中華書局,1964: 3690。
[10]《齊民要術(shù)》觀象廬叢書本,光緒年間初刻,具體刊刻年份不詳。
[11]參何茂活《肩水金關(guān)漢簡〈所寄張千人舍器物記〉名物詞語考釋》,魯東大學(xué)學(xué)報,2014(6)。
[12]這類衍音詞的特點是,二字疊韻,且后一音節(jié)多為l聲母,故或稱為“嵌l詞”。現(xiàn)代方言中多有其證,恕不詳舉。
[13]何茂活《〈漢語大字典〉“音義未詳”字考釋(之二)》,待刊。
參考文獻
1. 艾衲居士(清).豆棚閑話(排印本).上海: 上海雜志公司,1935: 148.
2. 艾衲居士(清).豆棚閑話(翰海樓本).∥《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50.
3. 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96,12541258.
4. 韓寓群,徐傳武主編.齊民要術(shù)譯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5.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第一卷).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1601.
6.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shù).湖北崇文書局刻本,1875.
7.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shù).∥四部叢刊初編.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22.
8.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shù).∥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0.
9. 賈思勰(北魏).齊民要術(shù).∥叢書集成初編.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7.
10. 賈思勰(北魏)撰,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shù)今釋.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1957.
11. 蔣宗福.“傝”“沒傝”考辨.∥四川大學(xué)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輯).成都: 巴蜀書社,2013: 249.
12. 冷玉龍,韋一心主編.中華字海.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
13. 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 巴蜀書社,2001: 60.
14. 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上海: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159,272.
15. 邵瑛(清).說文解字群經(jīng)正字.∥李學(xué)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庫(第28冊).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78.
16. 徐光啟(明).農(nóng)政全書(上海曙海樓藏板).道光癸卯重刻本,1843.
17. 徐光啟(明).農(nóng)政全書.∥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0.
18. 徐光啟(明)撰,石聲漢校注.農(nóng)政全書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4146,702.
19. 徐光啟(明).農(nóng)政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1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0. 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 中華書局,2008: 1790.
21.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24,605.
22. 姚華.弗堂類稿(金陵排印本).∥沈云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臺北: 文海出版社,1982: 528.
23. 趙汝適(宋).諸蕃志.∥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xué)叢書續(xù)編·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匯編.臺北: 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5: 279280.
24. 鄭用錫(清).北郭園詩鈔.∥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臺北: 臺灣大通書局,1959: 35.
(河西學(xué)院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字研究所甘肅 734000)
(責(zé)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