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
摘要:清朝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在內(nèi)容上,這部作品是幽默多彩的,而在語言上,又是渾然天成的,除此之外,作者沈復生活的趣味、閑適的靈動,及與妻子蕓娘伉儷情深的感情故事,亦是讓讀者心神馳往。我認為這本書的一大魅力,在于描繪了一位樂觀豁達、天稟聰慧、宅心仁厚、細膩動人的女子,然而造化弄人,最終客死異鄉(xiāng),結局凄涼。魯迅說:‘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本文主要通過剖析蕓娘這個人物特點,闡述其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并分析引發(fā)蕓娘悲涼一生的緣由,讓讀者領略、思考、賞識那個特有時代的女人。
關鍵詞:浮生六記;蕓娘;沈復;人物形象
《浮生六記》清朝文學家沈復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一本書,語文課本里的《童趣》,就節(jié)選于這本《浮生六記》,書中主要描繪了沈復夫妻二人的生活軌跡,有閑適安逸,也有清貧困頓,其中還夾雜了各地游歷的見聞。
很多人也都喜歡沈復的才情、性情,有人說沈復一生都在“真”字,是天底下最深情的男人。林語堂說:“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我深以為然,沈復的確有福氣娶了天底下最可愛的女人。她聰慧好學,熱愛生活,能鑒賞藝術之美,也能找尋自然之美,同時她又有傳統(tǒng)女人知書達理、勤儉持家的美德。所以,本文主要是通過分析書中蕓娘的人物形象,并對她一生短暫的快樂和悲痛做出詮釋。
一、蕓娘人物形象分析
(一)芙蓉之面,腹藏詩書
蕓娘外表雖非國色,但卻有清水芙蓉的嫵媚,和天然去雕飾的魅力。書中說蕓娘身段優(yōu)美、細長美頸、彎眉秀目,雙目靈動,神采飛揚、淺露美齒,這種描述,看起來并非令人傾國傾城的。不過在沈復的筆下,其妻嫵媚的嬌態(tài),讓讀者領悟到他初見蕓娘時的鐘情。沈復第一次見蕓娘的時候,她穿著質樸卻很雅致,雙手靈動的繡著鞋子。做的鞋子也甚是精巧。這樣的女子不禁讓人想到用蕙質蘭心來形容她。如蓮花一樣的清雅卻在開放的時候,透出一絲嬌媚,讓人不禁又愛憐又喜歡。
有詩書氣自華,蕓娘的美不僅來自于外在,更多的來自于內(nèi)在,俗話說,相由心生,這樣的女子豈能沒有詩書為心呢?她四歲聽到《琵琶行》,就能用很短的時間將其背誦,但不幸的是,在蕓娘4歲時,她失去了父親,留下母親、弟弟與她相依為命,而家庭也是日益貧困,蕓娘心思靈巧,在針繡染織上天資出眾,她用這個技藝謀生,為母親和弟弟提供生活開支。即使如此,她對于知識的渴求是很強烈的,常常抽時間汲取知識,寒暑不輟。自己在平時的小作‘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頗得詩書精華,表弟沈復被她的才情打動,對蕓娘產(chǎn)生了“心注不能釋”的愛慕之情,同時向母親表達了非她不娶的決心“母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蕓娘和沈復是志趣相投的,他們喜歡詩書、游玩賞景,對月作詩,體會著文人墨客的人生趣味,在蕓娘玩味著生活之妙處的時候,做出了“獸云吞落日,弓月彈流星”的詩句,如此地詩情畫意,如何不讓沈復一如既往的深情?沈復對蕓娘來講,就如同她文學之路上的指路明燈,婚后的蕓娘才華日益見長。在夫婦舞文弄墨的時候,蕓娘覺得:“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她還提出了一個觀點,也就是認為杜詩不是說不優(yōu)秀的,而是因為,李詩的優(yōu)勢之處在于,李詩與自我心靈的融合度高,對詩作的感悟如此之深,是非常難得的,并且這種不添加功利心,單單就生活和文學的美妙之處,與自我的靈魂擦出的火花進行探索,也只有兩個心生愛慕、靈魂相通的人才能做到的吧。
(二)心思靈巧,貧賤不移
在新婚的前幾年里,蕓娘和沈復和父母住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然而后來的時候,被家族厭棄,才開始了飄零的生活。然而,正所謂患難見真情,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在蕓娘身上看到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與堅強。
蕓娘的心思巧妙,總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比如烹茶的時候,蕓娘就有自己的見解:“夏月荷花初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可見蕓娘是對飲茶之道有獨特見解的,即使是在貧困的日子里,亦是能精彩的過活的。
沈氏夫婦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即使是生活極為困頓的時候,兩個人互相依靠,過著“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日子。在兩人第一次被驅逐的時候,生活捉襟見肘,到了朋友魯璋家的蕭爽樓上,同樣阻擋不了他們“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越”,和朋友們開辦文學沙龍、詩情畫意、吟詩作畫。第二次被家門驅逐,生活更加慘淡凄苦,沈復和蕓娘四處逃避債主的圍追堵截,到了分食一碗粥的境地,蕓娘卻是強自鎮(zhèn)定著:“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這種淡然、樂觀的態(tài)度,不僅僅慰藉了沈復,對讀者亦是如此。現(xiàn)在所說的‘一粥而聚,說的是在兩人成親之前,蕓娘為沈復留粥到半夜的往事,在這句詩中,處處能反映出蕓娘的堅韌和豁達。
二、蕓娘人物形成的原因
(一)清朝封建制度的產(chǎn)物
封建制度下,家門規(guī)矩非常嚴謹,封建家長制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說一個家庭里,家長所占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當時的親子關系,大約就是家長下命令,子女來服從,這種制度是受到封建社會支持的。我們再來看看當時對女人的要求,也就是深居閨中、三從四德,但是蕓娘是獨特的,她性格率真、行事坦蕩、可謂是獨抒靈性,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社會,引起的非議是非常大的。當時的人們認為,這對于禮教是不合宜的,對長輩的尊嚴是挑戰(zhàn)的。所以沈復的父親,把沈復和蕓娘掃出了家門,且斷了他們的經(jīng)濟來源,在此處,封建家長制的表現(xiàn)就淋漓盡致。
(二)家庭矛盾的原因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女孩子嫁人不是一個人事情,不僅要和丈夫相處,還要和整個丈夫家族的親戚相處,在古代那種家族環(huán)境下,必須要謹言慎行,擁有強大的處理能力,才能安身立命。然而蕓娘在這些方面是不擅長的。
例如沈復跟著父親到邗江幕府,父親在與同僚談話間透露想娶一妾,沈復知道后,便書信蕓娘,讓她張羅這事兒,蕓娘應諾,尋得了人選。但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沈復的母親,便并未將此事告知,甚至撒謊說這個女人是鄰家小妹,來串門玩樂的。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婆婆知道后,自然是心生不悅,于是“蕓遂并失愛于姑矣”。
在沈復的父親生病之后,沈復及弟弟到邗江對他進行照料。這時候蕓娘為沈復寄了書信,但不巧的是,當時的沈復從邗江離開了,遂沈父看了書信的內(nèi)容,隨后在心中生出一把火,因為蕓娘在信里,沈父讀出了不尊敬的意思,沈復弟弟針對蕓娘這個人也表達了其非議之言再加上蕓娘擅自做主想要將父親的姬妾帶走,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令這對兒琴瑟和鳴的夫妻,漂泊的度過余生。
(三)性格原因
我們再來看看蕓娘的性格,在看《慘別》這出戲的時候,蕓娘的感悟是肝腸寸斷,后來看了《后索》、《刺梁》,蕓娘則感覺“始稱快”,由此可見,蕓娘是慈悲心腸,對悲歡離合是極為敏感的,在現(xiàn)實生活里,對草木都會憐惜,甚至在整理盆景的時候,都不舍得修剪枝葉。這種性格同樣表現(xiàn)在人物關系上,蕓娘病重時,下人阿雙獨自離開了,對此她不僅沒有抱怨,反而擔心如果阿雙遇到意外,她對阿雙的家人會心生愧疚;在小叔結婚時,她沒有一點猶豫的獻出了結婚時的珠花;即是受盡委屈,也要孝順公婆。她這一生,這種付出的精神,也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昔日有受恩惠蕓娘恩惠的人,引起她血疾發(fā)作,形銷骨立,臥床難下,再加上對沈復地愧疚之情,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從文中可以看出,沈氏夫妻是琴瑟和鳴的,他們的理想是過一種平凡但極具藝術的生活,卻被窮苦生活及封建禮教所困,這種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極為簡單的夢想也幻滅了,不能不說是讓人嘆息。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