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編輯部(整理)
提起校園欺凌,你會想到什么?是觸目驚心的欺凌畫面,還是嚴厲的法律制裁?是欺凌者稚嫩卻猙獰的面孔,還是受害者委屈無助的眼神?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身心都會受到傷害,而欺凌者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總之,當事人及其家庭都是這場悲劇的承受者。
校園欺凌事件一般會發(fā)生在哪些群體中呢?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對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jié)生效的100起校園暴力刑事案件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高中生及職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較高。
高中是未成年人邁向成年案情回放:2017年2月28日,北京某職業(yè)學院女生朱某因心情不爽,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宿舍樓內(nèi)隨意找了2個女生進行毆打、辱罵。其間,5名女生還脫光了一名被欺凌女生的衣服,并用手機拍攝了羞辱、毆打她的視頻,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內(nèi)進行了小范圍傳播。據(jù)悉,一名被害人當天先后被毆打了3次。
人的關鍵時期,我們該如何抵制校園欺凌,還校園一個清靜的環(huán)境? 判決結(jié)果:鑒于5名被告人實施犯罪時均未滿十八周歲,在被羈押后均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考慮到5名被告人的父母積極賠償被害人的經(jīng)濟損失,且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法院依法對5名被告人從輕處罰。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朱某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趙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這一判決表明,未成年人實施暴力傷害,同樣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判決結(jié)果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表示“大快人心”,因為欺凌者受到了法律嚴厲的制裁。但我們不要忽略了這件事背后還有更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受害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何治療?如何讓欺凌者改過自新,重新融入社會?如何預防校園欺凌?……法律制裁的最終目的不是將欺凌者送進監(jiān)獄,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維護學生的安全和校園的寧靜。
我們只有理性認識校園欺凌事件,深入了解欺凌者和受害者,才能從中獲取更有價值的經(jīng)驗教訓。
校園欺凌,是指某些學生在有明確欺凌意圖的前提下,通過語言、文字、肢體動作等方式對其他同學實施騷擾、搶奪財物、惡意戲弄、排擠、孤立、毆打等行為。目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比較頻繁,已經(jīng)影響到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qū)、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偶爾被欺負的學生占32.5%,有6.1%的學生經(jīng)常被高年級的學生欺負。
(2)當自身遭受欺凌時,45%的學生選擇不向老師、家長或警察報告;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時,有59%的學生選擇不向老師、家長或警察報告。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同學遭受過欺凌,但將近一半的同學選擇了隱忍,而看到別人受欺凌時,更多的人選擇不理睬。也許我們都知道沉默無濟于事,但又苦于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聽之任之。當然,抵制校園欺凌也不是以暴制暴這么簡單,我們要深入了解欺凌者和被害者的心理,才能對癥下藥。
楊永龍
校園欺凌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隨時有可能伸向你或者你身邊的同學,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是所有的欺凌事件都會被發(fā)現(xiàn)。有的人欺凌別人而毫無羞愧感,有的人被欺凌了卻不自知或忍氣吞聲,然而,暫時的“風平浪靜”很有可能會引發(fā)更大的風暴。我們必須看清這些校園中的不良現(xiàn)象,尋找解決的途徑,才能 還校園一份寧靜。
接下來,讓我們從欺凌者和受害者兩個角度來看看校園欺凌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1. 欺凌者施暴的背后
欺凌者的心理一般包括沖動施暴和蓄意施暴兩類。
(1)沖動施暴是指欺凌者在遭受挫折的當下立即爆發(fā)出來的侵犯行為。青少年把跟同齡人之間的交往看得極為重要,當感覺到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受到阻礙、挫折,或者失去了面子時,有些人會激烈地“反抗”,表現(xiàn)之一就是侵犯別人。尤其是高中生,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在學業(yè)方面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這些壓力和挫折更易使其自信心受損。有的人在內(nèi)心積蓄憤怒,一旦找到爆發(fā)點,便會立即將情緒都發(fā)泄出來。這就屬于沖動施暴。
(2)蓄意施暴是存心對別人進行欺凌,事先有心理和行動準備的行為。這類欺凌者一般都具有自尊心強、心胸狹窄、報復心比較強(個別欺凌者則是內(nèi)向、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點。他們往往會懷疑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如果被別人指出其缺點或嘲笑,他們就容易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2.對欺凌者說
首先,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總要同其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好感、贊賞,否則,就會感到孤獨,甚至喪失生活的希望。欺凌他人雖能逞一時之快,但也會被社會大眾所孤立,久而久之你將感到寸步難行。
其次,多從正面看待人和事,多注意他人的優(yōu)點,并有意識地與他人多接觸,爭取融入集體之中。比如參加體育活動,一方面你可以在活動中釋放壓抑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獲得同學的認可,增強自己的集體認同感及自信心。
最后,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盡最大可能改掉那些令他人生厭的語言和行為,并使之習慣化。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呢?比如,在欲發(fā)怒時轉(zhuǎn)移注意力,可以用舌頭在嘴里轉(zhuǎn)10個圈,或用橡皮圈彈擊自己以示提醒,或者做點別的事,暗示自己“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樣對制怒有一定的效果。
1.受害者被欺凌的背后
一般來說,遭受欺凌的學生有以下特點:內(nèi)向、膽怯、沉默;在同學之中不受重視,朋友很少,十分孤單;缺乏與同輩交流的技巧,容易引起同學的不滿和反感;有身體障礙或智力障礙。正是因為具有這些特點,他們看起來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淪為他人嘲笑、排擠的對象,最終成為校園欺凌的目標。
很多學生在遭受校園欺凌之后,出于恐懼或者好面子,并不會選擇向教師、家長報告,而是自己默默承受,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最終導致校園欺凌的不斷升級。
2.對受害者說
首先,要增強你內(nèi)心的力量。一般來說,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被欺凌,所以你可以經(jīng)常進行自信心訓練,練習步驟如下:挺胸抬頭,雙眼大膽注視前方,假設欺凌者就站在你面前,大聲說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對不合理要求說“不”。這種練習要持續(xù)進行,并且要不斷變換情境,形成習慣反應。
其次,增強你的社交能力,多與人溝通,遇到矛盾不要回避,耐心去解決。正視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不斷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過程中調(diào)節(jié)自我,這樣才能得到成長。
最后,掌握緩解心理壓力的各種辦法。①改變情境,主動脫離引起挫折情緒的環(huán)境,通過郊游、體育等活動放松身心,擺脫挫折感。②通過傾訴、放聲大哭等發(fā)泄情緒的方法釋放內(nèi)心的壓抑。③升華情感,把精力投入到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去,以轉(zhuǎn)移對當前挫折的注意力等。
(一)當你遭受身體暴力時,你可以這么做:
1.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盡可能拖延時間。
當對方提出無理的要求時,你應適當予以回應,比如暫時答應對方的要求,“成全”欺凌者想對你建立心理優(yōu)勢的目的,穩(wěn)住欺凌者的情緒,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向別人尋求幫助。
2.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如果你被欺凌者單獨留在了教室里,可向窗外拋擲自己身上的衣服或者隨身物品,以引起路人的注意;如果是被困在密閉空間里,可通過擊打能發(fā)出較大聲響的脆裂物品釋放求助信號;如果發(fā)現(xiàn)周圍有人經(jīng)過,你可以大聲呼救,建議不要直接喊“救命”,而是有針對性地求救,如可以喊:“外面路過的那個人,過來幫幫我?!边@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3.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輕易激怒對方、與其搏斗。
欺凌者一般都自認為自己處于優(yōu)勢地位,假如遇到言語爭辯或者反抗的舉動,他們只會變本加厲,以維護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所以,盡量不要與其發(fā)生正面沖突,可以巧妙地從對方的言語中找到可插入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盡量減少對方對自己的傷害,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過后再采取補救措施。
(講述人:卜宗暉)
(二)面對語言暴力,你可以這樣機智回應:
一是沉默以對,完全不理會或假裝沒聽見;二是幽默以對,例如當欺凌者說“你好笨”時,被欺凌者可以回敬“笨蛋不止一個”這樣的話;三是不論別人說什么,都回以“多謝指教”四個字,這會讓欺凌者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發(fā)現(xiàn)他們傷害不了你;四是斷然以對,例如抬頭挺胸,帶著自信的表情,清楚而堅定地警告欺凌者停止欺凌行為。
(講述人:方穎)
卜宗暉
有的人看到同學遭受校園欺凌,往往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出于對自己可能會遭受報復的懼怕,另一方面則出于“我自己力量薄弱,估計也幫不上他”的習慣性認知。然而,受害者越孤立無援,欺凌者越容易變本加厲,看客的沉默本身其實就是對欺凌行為的一種縱容。
看到校園欺凌時,與其沉默,你不如這樣做:
1.表明自己不認可的態(tài)度。實際上,作為目擊者,我們完全可以在制止欺凌行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為有的欺凌者喜歡自己的行為被人觀看,由此產(chǎn)生扭曲的“成就感”,而如果目擊者表示對這個行為并不感興趣,或者不贊成這個行為,就會減少欺凌者欺辱別人的興趣。
2.轉(zhuǎn)移欺凌者的注意力。目擊者也可以通過大聲呼喊的方式將欺凌者的注意力引開,但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然后及時向可靠的人尋求幫助。
3.及時安慰受害者。被欺凌的人遭受傷害后,更需要目擊者及時的安慰和理解,因為他們對于在場的人有求助愿望,也更容易相信他們能理解自己當時的處境。
總之,在目睹校園欺凌時,請向受害者伸出你的雙手,哪怕不能做保護他們的雙翼,也請給他們一個擁抱。
那些曾經(jīng)被孤立的同學,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了?
在學生時代,每一個人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過孤立或者排擠別的同學。
那些曾經(jīng)被排擠、被孤立的同學現(xiàn)在都過得怎么樣了?他們對那段歲月釋懷了嗎?他們和曾經(jīng)在深夜哭泣的自己握手言和了嗎?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小學時,因為我臉上長痘,被同班男生叫作癩蛤蟆,幾乎被全班同學孤立。上了初中,我用了三年時間去努力,最后考上全市排名前五的高中。偶然聽到那些曾經(jīng)嘲笑過我的人都在過無所事事的生活,我并沒有什么感覺。說句實話,你對一個人最好的反擊就是比他過得好。
現(xiàn)在想起來也沒什么,只是比很多人都過得好了而已。畢竟在沒有多余的社交的學生時代,我有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并且始終活在知識的世界里。
高中畢業(yè)以后,我就再也沒有被別人排擠和孤立過了,但是仍舊不喜歡社交,還是喜歡過自己的生活,結(jié)果被別人說“高冷”。呵呵,我是會怕你們評論的人么?后來,我考上研究生,日子就更好過了?,F(xiàn)在我研究生畢業(yè)了,在省級單位工作,以前的同學考研究生還來求我?guī)兔Α?/p>
其實,有些同學真的很勢利,他們聽說我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就經(jīng)常想約我見面,要開同學會也會跟我講,有時候他們來個小團體聚會也會跟我打電話。然而,我一點都不想去!本寶寶從來就不是需要靠迎合他們而生活的人。
有時候好想回到過去,給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告訴那個不知道如何是好的自己:“沒事的,你會過得更好的?!?h3>人物三
高中時,我以為努力讀書就夠了,所以不修邊幅,看上去就是“胖丑+性格孤僻”的人。因為心理比較敏感,隱隱感覺到自己被一部分人孤立了,還受到男生的嘲笑。這導致我再也不想回那個城市去,從沒參加過同學聚會。
現(xiàn)在我過得不好不壞吧,沒賺大錢,還是一個普通人,但會打扮了,沒以前那么難看。我現(xiàn)在只想讓父母過得好。其實,回想起來,我遭受到的傷害都不算什么,還有比我更慘的,他們在青春期受到的傷害永遠無法被彌補。
就讓這些故事隨風遠去吧,努力生活就夠了。
誠然,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身邊發(fā)生的孤立和排擠,只是多數(shù)普通人對待少數(shù)不討喜者的一種方式。我們避免與之交談,我們排斥著心目中認為的“不良不善”者。然而,有多少人能夠靠客觀條件而不是主觀意識去判斷情況,有多少人能夠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和觀點,而不是盲目自大或者隨波逐流呢?我們可以遠離那些內(nèi)心陰暗的人,可是我們不能讓無辜的人受到傷害。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100K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