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森
[摘 要] 學生犯錯在所難免,一般的可以提醒,嚴重者要批評。批評的底線應是不致其受傷,用“心”糾錯才可孕育心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在批評教育中,關(guān)鍵在于用“心”,讓孩子心間的那方苗圃被刷亮。
[關(guān)鍵詞] 糾錯;刷亮;心間
一、宜靜宜析“推心靜”
部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行為往往未得到別人的肯定,犯錯誤后又極易受到教師的訓斥。長此以往,語言行動“找不著北”,情緒躁動,難顯平靜,他們總覺得不被別人理解,慢慢地就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若教師不做調(diào)查解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學生受屈流淚、懷恨在心者有之;不服瞪眼、頂撞教師者有之;批評止,就了事者有之。甚至有些事可能會驚動家長、親朋,不和諧因素將隨之而來。故孩子犯錯了,批評之前,宜靜宜析,勿貿(mào)然出擊。他們犯錯后,有的提心吊膽,也有的我行我素,極個別的還會屢教不改。常言道:“沖動是魔鬼,隨意是敷衍”。一般情況下,對于孩子的過失,教師應待其心情平靜下來后,再進行批評教育為佳。析解心事,化解心迷,解除心障,才是使孩子們心平氣靜的“智寶”,更是讓他們醒悟的“良藥”。
二、位置互換“助心納”
批評僅僅是教育中的“選項”。是否批評,我們得換位思考,假如我是這個孩子,身處那種環(huán)境,這種錯誤是否不可避免,是否非常嚴重,是不是非懲戒不可。如果不批評也能教育孩子,那么我們就舍棄批評,選擇提醒。這樣推己及人,以心換心,孩子們才更能虛心接受我們的教育。當然,事畢后,還得對造成影響的另一方做好解釋,同時也可選擇最佳時機由當事者與其平等溝通。若角色位置互換,師生間的心靈更易契合。
三、友善幫助“促心融”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批評的藝術(shù)在于嚴厲和善良的圓滿結(jié)合,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批評中,感受到的不僅是合乎情理的嚴厲,而且是對他充滿人情味的關(guān)懷”。當嚴厲、善意與心理撫慰巧妙對接之時,便是拯救“患者”、至其康復的最佳時機。即使我們必須選擇“批評”這個“利器”,我們也得提醒自己,批評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喚醒,是矯正與幫助。在“堵”中“疏”,在“堵”中“導”。哪怕言辭“逆耳”,也并非發(fā)泄與打擊。友善相許,心隨情往,讓孩子們飽吮心靈雞湯,內(nèi)心深處的“堅冰”終究會融化。
四、批中含賞“尋心鏡”
每一個班級都有一些問題孩子,懶惰、愛惹事、愛打鬧,也有一些心理亞健康的孩子,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悲觀、狂躁等。對于這些孩子,若我們只是一味地想通過批評來期望他們?nèi)〉眠M步的話,結(jié)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我們應主動走進這些孩子的學習生活圈“望聞問切”,找出他們的“病因”,同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到在批評中賞識,在賞識中提醒。例如:“某某同學你很活潑,就是有點愛惹事,若改掉這個陋習就好了。”又如,“某某同學雖然成績不理想,但你很聰明,若把聰明勁放到學習上就更好了?!痹偃纾澳衬惩瑢W你心很細,就是膽小點,以后課堂發(fā)言應更積極些?!薄瓕τ谧员案袕姷姆稿e孩子可適度“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即使少兒小,暖心的撫慰也能幫他們找到前進的方向??v然是批評,也要暗含欣賞,以優(yōu)為榜,以鏡為鑒。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