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傳承的唯一橋梁就是代代相傳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精髓,是侗家文明的載體。但是如今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如何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侗族大歌;文化保護與傳承
一、背景
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數量少,分布地區(qū)小,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交界地帶。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以貴州錦屏的啟蒙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qū),北方方言區(qū)包括天柱、劍河、三穗、新晃、錦屏、玉屏等;南方方言區(qū)包括黎平、從江、榕江、通道、三江、龍勝等,一般認為南部方言保持了較為古老的面貌。由于侗族語言的南北分布,加上經濟、地形、交通等的限制,導致專家學者們對侗族大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部方言區(qū)的黎平等地,而往往忽視了對與其同宗同源的北方方言區(qū)的研究。
二、侗族大歌的發(fā)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天柱縣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所屬縣,位于黔東與湘西的交界地帶,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侗族大歌的傳承和發(fā)展卻岌岌可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商業(yè)化
提起侗寨,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樸之中透露著神秘的世外桃源;提起侗家人,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碗碗米酒承載的熱情好客。都說侗家兒女是大山的孩子,得自然的恩賜。吊腳樓、風雨橋、刺繡、米酒、山歌、淳樸是侗家人的文化標簽,是大山賜予這一方子民的靈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原生態(tài)的侗族大歌幾乎已經消失不見,獨具特色的古樸侗寨被鋼筋混泥土覆蓋,大批商業(yè)人士涌入,其數量遠遠超過了土生土長的侗家人,就連象征自由的侗族大歌也淪為了謀取經濟利益的工具。
(二)文化斷層
侗族大歌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可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師徒傳承;二是家庭傳承;三是群體傳承。“文革”之前侗族的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唱侗歌,還有為傳承和宣傳侗族大歌而專門舉辦的歌節(jié),侗族大歌盛極一時。但是近些年來,傳唱侗族大歌的人數急劇減少,并且存在著歌手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調、歌師年紀普遍偏大的問題。隨著高齡歌師們的逝世和新繼承者們的缺失,侗族大歌的文化斷層危機日益嚴重,隨時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
(三)宣傳力度小,人們對侗族大歌的理論認識不足
在對高校的抽樣調查中,令人心驚的是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侗族大歌,甚至不知道侗族是少數民族。而且在對天柱縣侗族人群的調查中,絕大部分的人也沒有聽說過侗族大歌、更不會唱侗族大歌。有許多的人知道“山歌”,知道“侗歌”,卻不知道“侗族大歌”,這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侗族大歌的理論認識還不足,政府的宣傳工作還不太完善。
三、侗族大歌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漢化
教育制度改革后,即使是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接受的也都是漢文化教育,侗族孩子進入學校讀書,學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唱的是“漢歌”。從小學到大學,人們在學校的時間太長,接受侗族文化氛圍熏陶的機會微乎及微,導致學生群體對于侗族文化的記憶出現了斷層,并且在文化漢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侗族人對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袖手旁觀。
(二)經濟浪潮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了歌手的身份外出打工謀求生計,只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侗族大歌傳承主力的流失,直接導致本地的侗族大歌歌節(jié)、歌場停辦,傳播途徑被迫中斷,侗族大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受到經濟浪潮的沖擊,給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四、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的措施
(一)對現有的侗族大歌資料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
組織侗族大歌保護小組到侗寨采風,將歌譜進行整編和保護,對破舊的歌譜進行摘抄復制,充分利用錄音筆、攝像機、照相機、影碟等現代電子設備,對還在傳唱或瀕臨失傳的侗族大歌進行錄音、錄像,再轉換成音像制品,建立專業(yè)的資料庫,留檔保存。
(二)對侗族文化進行立法保護,設立侗族大歌傳唱者的獎勵機制
侗寨和風雨橋是侗族人民聚集的地方,也是侗族大歌主要的傳播場地,政府應當分出部分財政對侗寨和風雨橋進行修繕,并完善侗族大歌傳唱區(qū)域的基礎設施服務。參考當地傳統(tǒng)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對侗族文化進行立法保護,提高人們對侗族大歌的保護意識,鼓勵民間開展侗歌傳唱活動,設立相關獎勵機制,開展對民間歌師和民族音樂教師的培訓和資格認證。
(三)大力發(fā)展經濟,壯大侗族大歌傳唱隊伍
侗族大歌如今的問題,最嚴重的還是人員的流失導致的文化斷層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經濟的落后。精神文化的豐富是以物質條件的提高為前提的,唯有當地的經濟發(fā)展起來了,人們不用為了生計而擔憂,才能“回收”外出務工人員,壯大侗族大歌傳承的主力軍,自然而然的就會有許多人學侗族大歌、傳侗族大歌、愛侗族大歌。
(四)擴大宣傳陣地,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從網絡、視頻、攝像等方面加大對侗族大歌的宣傳力度,同時也不可放棄報刊、雜志、書籍等傳播方式,還可以將侗族大歌的精英組成一個專業(yè)的藝術團,到各地進行巡演,一方面有利于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侗族、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侗族大歌吸收其他民族的特色形式,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自身,打造獨一無二的侗族民族品牌。
五、結語
作為侗族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侗族大歌早已溶入這個民族的血液。保護侗族大歌絕不是簡單地保護一項聲樂藝術,也不單單是侗族或是貴州人民的責任。保護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全中國人,全世界人的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上任何一種擁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形式,都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項目基金:本文系江蘇大學第16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關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北方方言區(qū)侗族大歌的調查研究——以天柱縣為例”(項目編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云(1998.6-),女,貴州天柱人,本科,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
參考文獻:
[1]陶政雅.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研究——以天柱縣侗族大歌為例[J/OL].《北方文學:下》第6期.2017.
[2]趙捷.侗族大歌的現狀與未來.期刊.《神州民俗》第10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