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英,陳惠婷
(1.龍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福建龍巖 364000;2.廈門市同安區(qū)大同中心幼兒園,福建廈門 361100)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社會領域”要求指出:“3-6歲幼兒能夠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與分享,有同情心,教師要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與合作的態(tài)度,學會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為每個幼兒提供實現(xiàn)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1]游戲是幼兒期主要的活動,對幼兒的社會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戲是幼兒認知社會角色、理解社會角色關系的主要途徑。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再現(xiàn)生活事件和社會事件,并在其中通過多體驗各種社會角色,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中逐漸學會理解他人;通過遷移生活經(jīng)驗和還原真實社會事件,在真實與假裝的情境轉換中,幼兒經(jīng)歷著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洗禮。同時,角色游戲能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之間的合作,減少沖突。[2]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學會了如何與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學會了運用元交際語言進行交流互動,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使幼兒學會與人合作分享,養(yǎng)成了活潑開朗的性格。[3]同時,幼兒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和根據(jù)要求完成任務的意識和能力都在角色游戲的過程中慢慢發(fā)展起來。[4]
在西方幼兒教育界,Dramatic Play,Socio dramatic Play,Creative Drama等詞與我們談及的“角色游戲”一詞相近。Dramatic Play按字面意義可翻譯為戲劇性游戲,其本質特點是“假裝”或“象征”,包含我們所說的角色游戲和表演游戲;Socio Dramatic Play按字面意義可譯為社會性戲劇游戲,是幼兒圍繞共同的目標或主題進行的集體假裝,它主要強調這種游戲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與特征。[5]4Creative Drama可譯為創(chuàng)造性戲劇表演, Rosenberg 認為“它是一種即興的、非演出的、以過程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參與者在引導者指導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類真實或想象的經(jīng)驗。[5]4邱學青教授這樣定義角色游戲:“幼兒自主自愿的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人物,運用模仿,采用想象的心理活動,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反應的一種游戲?!盵6]劉焱認為角色游戲是以“角色扮演”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現(xiàn)和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和環(huán)境的認識與體驗、法與愿望的一種象征性游戲。[7]478-479國內外的學者對于角色游戲的界定都集中在強調幼兒的自主自愿,通過身份的假象,運用游戲材料進行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本研究將角色游戲的概念界定為:幼兒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按照自己的意愿,通過扮演角色,借助材料,以模仿、想象,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具有自主自愿性、愉悅性。
互動即相互作用或相互影響。狹義的互動,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與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性質、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影l(fā)生的過程有兩種,一種是發(fā)生在個體與他人之間,另一種是發(fā)生在個體與自身之間。[7]鄭航生認為互動包括三種含義:第一,互動一定要發(fā)生在兩個及以上的個體之間;第二,是否發(fā)生互動是有一定標準的,要有依賴行為或產(chǎn)生影響才算是互動;第三,社會互動的形成并不是只有在相互見面的情況下才發(fā)生,即使相隔很遠,也可以形成社會互動,借助一定的信息交流工具即可。[8]150
同伴互動是指發(fā)生在同齡兒童或者是年齡基本沒有差異的兒童之間產(chǎn)生的效應,即交織在行為和心理上;它具有相互影響的作用,呈正相關的趨勢,一個兒童因另一個兒童的改變而改變,體現(xiàn)在行為或觀念上。
本研究運用觀察法,在幼兒進行角色游戲的過程中觀察幼兒的同伴互動情況,對幼兒角色游戲中的同伴互動行為進行記錄。本研究收集了72個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同伴互動行為,借用華潔瓊的同伴互動觀察框架[9],其中在互動主題方面的選取上,選取了6個最為明顯的、可觀察的互動主題,并做整理與分析,將角色游戲中幼兒同伴互動做以下分類(見表1)。
表1 角色游戲中幼兒同伴互動以觀察框架
由表2可以看出,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同伴互動性別差異體現(xiàn)為:男孩-男孩的互動占42.9%,男孩-女孩的互動占23.8%,女孩-女孩的互動占33.3%。從同伴互動性別方面來看,大班幼兒更多的是進行同性別之間的互動,其中男孩同性互動的比例最高,而異性之間的互動則比較少。
表2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性別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由表3可以看出,在大班幼兒同伴互動的主題中,幼兒對互動主題的選擇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互動主題依次是協(xié)商主題(28.5%)、質疑和糾錯(23.8%)、維護規(guī)則(15.9%),其次是爭搶(12.7%)和尋求幫助(11.1%),而索借物品主題只占8%??梢钥闯龃蟀嘤變涸诮巧螒蛑械耐榛又饕詤f(xié)商、質疑糾錯和維護規(guī)則為主;索借物品這一主題在角色游戲中較少出現(xiàn)。
表3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主題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由表4可知,大班幼兒同伴真實互動占23.8%,幼兒同伴角色互動占76.2%。從同伴互動類型來看,大部分幼兒都能夠融入到角色游戲中,以角色游戲中的人物身份進行互動交往。
表4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類型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由表5可知,大班幼兒使用不同互動方式的頻率是不同的。語言互動方式占14.3%,動作互動方式占23.8%,語言和動作互動方式兼有的占61.9%。可以看出,大部分大班幼兒同伴互動方式是語言互動與動作互動兼有。
表5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方式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由表6可知,大班幼兒同伴互動時正向情緒占23.8%,負向情緒占20.6%,中性情緒占55.6%。由此表明大班幼兒的情緒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表6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情緒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由表7可得,在互動的過程中71.4%的大班幼兒都能夠被同伴接受,只有28.6%的幼兒在互動中被同伴拒絕。
表7 大班幼兒同伴互動結果的頻次及頻率分布表
對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同伴互動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這種現(xiàn)象主要與男孩、女孩的性別差異有關。這種性別差異形成與社會文化的長期影響及家庭對不同性別的角色觀念是分不開的。每種文化從個體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通過各種途徑傳達其對男女性別的不同的期望,從而形成了一套男女有意無意必須遵守的刻板的性別模式。,它使個體在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一整套既定的模式化的觀念去期待和評價不同性別的人的人格特征、行為表現(xiàn),并以這種觀念來指導控制自己的思想行為,幼兒也不例外。同時,家庭對不同性別幼兒的教養(yǎng)方式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強化這種性別差異。不同性別的幼兒對角色游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愛好是不一樣的。有研究指導出:男孩大多喜歡動腦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和需要劇烈運動的游戲,而女孩則喜歡具有模仿性和較為安靜的游戲;游戲角色選擇上,男孩更多選擇扮演爸爸、警察、消防員等 ,女孩則更有興趣扮演媽媽、營業(yè)員等。游戲區(qū)域選擇上,男孩偏好結構區(qū)、科學探索區(qū),而選擇音樂區(qū)、美工區(qū)和娃娃家等區(qū)域女孩居多。[10]所以,在游戲中幼兒更加傾向于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同伴,這樣在游戲中的同性互動就要多一些。
這與大班幼兒年齡發(fā)展階段的特征相吻合。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能夠事先計劃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行動過程,并能夠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隨著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沖突發(fā)生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自行解決,他們已經(jīng)能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同伴交往中的問題,以共同建立的規(guī)則,作為解決游戲過程中角色輪換的依據(jù)。正是由于他們思維的發(fā)展,他們在游戲中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就游戲中的困惑提出自己的疑問,對游戲中幼兒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同時,按皮亞杰兒童道德發(fā)展的觀點,這一階段的幼兒屬于“他律道德階段”,規(guī)則對他們來說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違背的。在角色游戲的過程中,遵從規(guī)則的要求便成了幼兒在同伴互動時的一個重要原則。
在角色游戲中,大班幼兒的互動以同伴角色互動為主。大班幼兒相比小班幼兒,他們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經(jīng)驗也較之前要豐富。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游戲情節(jié),扮演不同的游戲角色,通過多種角色身份的互換體驗,經(jīng)歷不同思想、感情的沖擊,承擔起角色期待和所有的角色態(tài)度。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體驗著他人的人生,社會化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從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狀態(tài)。
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以語言參與的互動方式占優(yōu)勢,單純以動作互動的方式僅占23.8%。這也體現(xiàn)出語言在同伴互動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幼兒言語水平與其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如果幼兒使用比較長的且清楚的言語更能明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以便對方可以更好的理解,使同伴交往順利進行。[11]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與同伴互動活動的開展[12]”。同時,在角色游戲中,語言和動作的相互配合能更好表現(xiàn)游戲的內容,提升同伴互動的真實性。所以,語言和動作兼有的互動方式出現(xiàn)頻率最高。
在華潔瓊的研究中,將同伴互動的情緒分為:正向、中性和負向三種。所謂的中性情緒是指不含鮮明感情色彩的、相對平淡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的情緒控制能力更強,情緒的波動性更小。在角色游戲中,大部分幼兒能以相對穩(wěn)定的情緒進行同伴互動。
幼兒認知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水平。Cassidy(2005)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在做出積極行為之前,他們必須能夠感知到另一個人的需要和感受,然后給予正確的揭示,然后才能決定以什么樣的方式與他人交往。[13]大班幼兒處于皮亞杰思維發(fā)展階段的前運算階段中的直覺思維階段,其特點是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觀邏輯,同時又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響,因此思維也還有一些局限性。他們一方面能夠理解同伴的需要,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同伴互動。另一方面,又受“自我中心”思維的影響,傾向于從自身的立場認識事物,從而導致在同伴互動出現(xiàn)受阻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在角色游戲中進行同伴互動的技巧,教師可以從下幾方面進行。
由于社會文化及家庭教養(yǎng)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男孩和女孩不可避免地在各個
方面存在性別差異。作為幼兒園教師,首先應當承認男女差異,看到不同性別的優(yōu)勢與不足。龐麗娟教授認為“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關心和熱愛兒童,并且熱愛每一個兒童?!處煹膼凼瞧毡槎鴱V泛的,需要將自己的愛給予全班每一個可能招人喜愛和不招人喜愛的兒章,并保證他們受到同等的教育機會,都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盵14]在游戲中,教師要平等地對待不同性別幼兒,創(chuàng)造平等的參與機會;在同伴交往過程中,讓幼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讓孩子看到不同性別的優(yōu)勢所在,如女孩在同伴交往中語言與表達的優(yōu)勢明顯;男孩在空間思維方面更具優(yōu)勢,并在游戲中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讓幼兒互相學習,嘗試更多機會。作為教師更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積極地關注幼兒同伴間的互動,公平、民主、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幼兒,為幼兒提供鍛煉其同伴交往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使幼兒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里,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同伴交往問題。
移情是指兒童在覺察他人情緒反應時所體驗到的與他人共有的情緒反應,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14]366移情訓練可以提高幼兒體察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使幼兒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立場考慮問題。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某特定角色來展示相應的角色行為、角色規(guī)范及相關聯(lián)的社會關系,來形成對游戲組織的“泛化他人"的理解。 Villanueva(2000)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對同伴的情緒理解能力越高,他們在同伴群體中就越受歡迎,同伴接納度也越高。[15]我國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移情能力與同伴交往能力組成部分的親社會行為存在著高度相關。[16]發(fā)展生態(tài)理論家提出,游戲是兒童獲得和表達其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教師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讓幼兒逐漸學習考慮別人的想法與感受,并在相似情境中進行自我感受;同時讓幼兒體驗換位思考,學會共情,改變幼兒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能夠使他們認識并觀察到對方的觀點及需求,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與行為,從而在游戲中進行積極的同伴互動。
不同的游戲交往情境可能會導致幼兒不同的同伴交往行為表現(xiàn)。只有貼近幼兒生活、滿足幼兒發(fā)展的環(huán)境才能激起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幼兒在游戲中才會有更積極的同伴互動。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游戲發(fā)展水平有針對性地提供物品材料,以多元化的布景來刺激幼兒的想象力;對幼兒活動區(qū)域進行規(guī)劃,設立寬敞自由的互動區(qū)域,注意考慮各游戲內容的動靜需要,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同角色游戲之間的互相干擾,給幼兒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游戲氛圍;教師對于游戲材料數(shù)量與種類的需要要及時進行調整和投放,滿足幼兒對游戲材料的需求,減少和避免幼兒因為游戲材料產(chǎn)生沖突行為;在角色游戲材料投放中,結合幼兒生活經(jīng)驗,充分利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打造更為真實的游戲環(huán)境;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動手操作,適當參與角色游戲環(huán)境的布置,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看到自己制作的道具,增強角色游戲的有效性;同時,考慮主題式的角色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讓讓幼兒與環(huán)境進行充分的互動,提高幼兒參與角色游戲的積極性,讓幼兒真正進入角色的世界里,體驗同伴互動的樂趣。
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指導幼兒學會一些常用的同伴交往技能,如輪流、商量、交換角色、如何加入和支持同伴活動等,為同伴交往奠定情感基礎。同時,在角色游戲課程設計時,適當設計一些鍛煉幼兒交往能力的課程或游戲,讓幼兒學會處理同伴間常見的人際交往問題,學會傾聽同伴建議,提高人際交往技能。教師不僅要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引導幼兒在交往中多運用規(guī)范的交際語言,用積極的方式處理幼兒同伴交往中的各種事宜,幫助幼兒提高交往技能;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幼兒關注同伴的榜樣示范。同伴的榜樣作用更易于被幼兒模仿。因為同伴間的認知、社會性、情緒發(fā)展水平非常接近,幼兒看到和自己水平相近的同伴能做到的事情,更有可能判斷自己也同樣能做到,從而敢于嘗試,進行模仿學習。當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表現(xiàn)出消極的狀態(tài)或者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教師應當適時介入,實施隱性參與[17],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自然加入游戲,協(xié)助幼兒解決游戲中的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幼兒在交往中多觀察,學會謙讓與合作,讓幼兒多思考如何解決故事或游戲活動中的社會交往問題,積極成功交往的經(jīng)驗,提升同伴交往水平。
總之,角色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幼兒游戲類型,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同伴互動行為會影響角色游戲的質量。教師要采用多種策略提升角色游戲中同伴互動的技巧,才得更好地實現(xiàn)角色游戲的價值。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李春麗.5-6 歲幼兒同伴交往問題解決方式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3] 李林慧.學前兒童角色游戲中的元交際語言[J].幼兒教育,2009(12):44-48.
[4] 錢旻.淺談幼兒自定角色游戲規(guī)則能力的培養(yǎng)[J].上海教育科研,2010(3):1.
[5] Rnberg.H.Creative Drama and Imagination[M].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llg,1987.
[6]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7]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78-479.
[8] 鄭航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50.
[9] 華潔瓊.大班角色游戲中幼兒同伴互動的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4:13.
[10] 陳友娟.幼兒游戲中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分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07(2):16.
[11] 陳琴.4-6 歲兒童對合作本質的認知特點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5):36-39.
[12] Chen,H.Y.&Lai,W.F.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born to immigrant Parents In Taiwan:A case study.PECERA7conferen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social.competency and global citizenship,2006(7):1-12.
[13] Cassidy,k w.Theory of Mind May Be Contagious.but You Don’t Catch It From Your twins[J].Child Development,2005(76):1263-1277.
[14]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5] Villanueva,illanueva L,Clemente R,Garcia F.Theory of mind and peer rejectionat school[J].Social development,2000(09):112-125.
[16] 王磊,譚晨,寇彧.同伴沖突解決的干預訓練對小學兒童合作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04):83-88.
[17] 馬媛. 角色游戲在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