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君 金文偉
漢字中有一些偏旁形近甚至同形,初學(xué)者極易搞混。人們?yōu)榱藚^(qū)分,常根據(jù)字形特點(diǎn)來命名這些偏旁。比如“卩”“阝”因形近被分別命名為“單耳旁”“雙耳旁”, 左“阝” 右“阝”因形同被分別命名為“左耳旁”“右耳旁”。這樣據(jù)形命名的方式雖有效果,但效果不大,因?yàn)椴环蠞h字科學(xué)。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偏旁在合體字中多起著表義、表音的重要作用,但這些名稱只是關(guān)注了偏旁的形而未解釋音、義,無
法充分發(fā)揮這些偏旁的構(gòu)字作用。如果按照漢字科學(xué)來學(xué)習(xí)這些偏旁,不僅偏旁和整字都容易理解和掌握,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xué)生的識字效率,有效培養(yǎng)學(xué)生以簡馭繁的系統(tǒng)識字能力。為此,本文結(jié)合統(tǒng)編本一下教材解析偏旁“卩”“阝”“囗”系統(tǒng)。
右“阝”是“邑”作右偏旁時(shí)的隸楷寫法,“邑”由“巴”(卩)“囗”兩偏旁構(gòu)成。理解了“卩”“囗”,就容易掌握右“阝”。
1.“卩”
2009年,國家發(fā)布《現(xiàn)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guī)范》(以下簡稱《規(guī)范》),規(guī)范“卩”的讀音為“jié”,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卩”為什么是“節(jié)、癤、爺”三字的音符。“卩”的意思呢?看甲骨文“”,是屈膝跪坐的人形,短豎是手臂,其他是身體腿腳。小篆作“”,古隸為了寫得快而寫成“”。楷書寫成“”,“手臂”成長豎,其他“部位”變成橫折鉤;另有“、、”等形(如“危、卷、邑、辟”),這些偏旁在構(gòu)字中作意符時(shí),表示人或人的腿部動作。
叩:從卩(人跪著)口聲?!稄V韻·厚韻》:“叩,叩頭。”即人跪下俯首至地,是古代最敬重的
禮節(jié)。
卻:從卩去聲,本義是退,如“望而卻步”的“卻”就是后退的意思。引申為推辭,如“推卻”“盛情難卻”。用作副詞表示轉(zhuǎn)折,如“話雖不多,卻很有分量”。
色:下“巴”(卩)上“”(“亻”的變形),會意跪者仰觀立者的臉色。本義是臉色,如“和顏悅色”。臉有不同的神色,引申指顏色,如“紅色”“五色”。進(jìn)而引申為景色,景象,如“春色”“夜色”。
2. “囗”
“囗”與“口”因形近而被稱作“大口框”,也稱“國字框”,但《規(guī)范》定名為“圍字框”?!班怼毕袼拿姝h(huán)繞之形,音wéi,本義是環(huán)繞、圍起,作偏旁多表示圍繞、區(qū)域、界圍等意思,如在“圈”中表圍繞、在“圓”中表圓形、在“園”中表區(qū)域,其中“卷、員、元”是音符;在“國”中表疆域,“玉”是記號;在“困”“囚”中表示環(huán)圍,其中“木、人”是意符。后因“囗”主要作偏旁了,本義就加音符“韋(韋)”造“圍(圍)”字表示。
圖:繁體是“圖”,從囗(國界)從啚(bǐ,都邑四周的土地),合起來表示地圖,引申為圖畫、圖形。草書楷化為“圖”,其中“冬”是記號。
因:甲骨文作“”,從囗(草席)從大(成人),像人睡在草席上。本義是席子,此義后來寫作“茵”。席子常供人坐臥,引申為依靠,憑借,如“因勢利導(dǎo)”。由憑借引申為緣故、原因,如“病因”“前因后果”。由原因虛化為連詞,如“因雨太大,活動改期”;也虛化作介詞,如“因病請假”。
回:金文作“”,像水流回旋形,小篆作“”,用大圈套小圈表示兩重回轉(zhuǎn),所以此大“囗”不是“圍”而是回旋的水流形,因與“囗”(wéi)同形而歸入部首“囗”部?!盎亍钡谋玖x是旋轉(zhuǎn),回旋。引申為掉轉(zhuǎn),如“回頭”。進(jìn)而引申為返回到原地,如“回家”“春回大地”。由掉轉(zhuǎn)引申為轉(zhuǎn)變、改變,如“回心轉(zhuǎn)意”,李白《望天門山》中“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指長江經(jīng)天門山改變方向折向北。
3.右“阝”(邑)
甲骨文作“”,上“囗”(wéi,城郭)下“卩”(以人跪坐表示安居),會意人群居住的地方。隸楷寫作“邑”。小篆作右偏旁寫作“”,秦、漢隸書為了寫得快捷而將小篆的上下偏旁連筆寫,逐漸寫成“阝”形,演變過程大致為“--”,字形像耳,但與耳無關(guān),作意符表示古諸侯國、地域、地名、城郭等義。如“鄭、鄧、邢”是古代諸侯國名,“郡”是古代行政區(qū)域,“邯鄲”是城市,“郭”是外城,“郊”指城外。這些字的左偏旁“關(guān)、又、開、享”是記號,“君、甘、單、交”是音符。
鄰:“阝”指居民區(qū),本義是周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如“五家為鄰”(《說文·邑部》)。引申為臨近的居住地,如“鄰居”。進(jìn)而引申為接近的,如“鄰縣”“鄰國”。注意:“鄰”是前鼻音,音符“令”是后鼻音。
都:音dū,本義是大城市,如“都市”。引申為首都,如“定都”。用作副詞,音dōu,表示總括、已經(jīng)等意思?!岸肌钡囊舴罢摺?,古音zhū,韻母“u”提示讀音,師生知道了該音,就容易掌握“煮、豬、諸、賭、堵、睹、著、暑、署”等字了。
那:原寫作“冄阝”,“冄”(rǎn,“髯”的初文)是音符。隸變寫作“那”,“”成記號?!澳恰北臼俏饕膰?,古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詞,與“這”相對。
“邑”在作音符時(shí)不作“阝”,如“渭城朝雨浥輕塵”中的“浥”。
4.左“阝”(阜)
左“阝”形同右“阝”,卻是“阜”字。教學(xué)實(shí)踐證明,師生用口訣“左阜右邑”理解并記憶,很容易掌握好兩偏旁的形音義和構(gòu)字作用。
左“阝”,甲骨文作“、”,像人在大土山高坡邊上挖的臺階形。作左旁古隸作“、”,表示階梯,如“階、除、陛”,更多是表示大山,如“險(xiǎn)、陡、阻、限、隔、隧、陵”皆與大山有關(guān)。
陽:會意字,從阝(阜)從日,表示山向日的一面。本義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貴陽”在貴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引申為日,如“太陽”“陽光”。由“向陽”又引申為明亮,如“乍陰乍陽”?!瓣枴迸c“陰”相對,又引申指中國古代的哲學(xué)概念,如“陰陽調(diào)和”。
陰:繁體“陰”從阝(阜)從云今聲,表示云遮蔽了山。簡化為“陰”,成會意字,從月表示山崗背陽的部分。本義是陰暗,如“陰天”。引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如“華陰”在華山之北,“淮陰”在淮河之南,“陰麓”指山的北麓。進(jìn)而引申為背面,日光照不到的地方,如“陰影”“陰干”(放在背陽處吹干)。再引申指暗藏的,不光明正大,如“陰溝”,“陽奉陰違”。又引申指暗中策劃做壞事,如“陰謀詭計(jì)”。又引申指鬼神地獄,如“陰間”。由“陰暗”又引申指月亮,如“陰歷”。
阿:在“啊”字中作音符,它自己的義和音:從阝(阜)可聲。音ē,本義是大土山,如“訪風(fēng)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閣序》)。引申指山的彎曲處,由“彎曲”引申指人的屈從迎合,如“阿諛奉承”“剛直不阿”。自漢代始虛化為前綴,常用在姓、小名或某些親屬稱謂的前面,后讀音?。喝纭鞍⑻啤薄鞍⒍贰薄鞍尅薄鞍⒁獭薄鞍⒏纭?。用作譯音字,如“阿(ē)彌陀佛”“阿拉伯”。
陣:會意字,從阝(阜)從車,表示古代軍隊(duì)在山前用戰(zhàn)車布陣。引申指軍隊(duì)的布局,如“陣法”。又引申為陣地、戰(zhàn)場,如“陣前”“臨陣逃脫”。用作量詞,指事情或動作經(jīng)過的時(shí)間段,如“陣雨”“一陣掌聲”“香風(fēng)陣陣”。
院:“完”是音符,阝(阜)以山表示大圍墻。本義是大圍墻、院墻,引申指包括圍墻房屋在內(nèi)的庭院、院子。因庭院大多寬敞,又引申指舊時(shí)的官署、寺廟,如
“翰林院”“寺院”。沿用至今也稱一些機(jī)構(gòu)或公共場所、院校,如“國務(wù)院”“醫(yī)院”“師范學(xué)院”。
降:音jiànɡ,金文作“”,右旁“”是“步”(,左腳前、右腳后)的反寫,楷書作“夅”(xiánɡ)。降,會意從高處走下來,夅兼表音。引申為從高空降落。進(jìn)而引申為降生、降低。音xiánɡ,在對抗中屈服,就是降低一等,故引申為降服、投降。進(jìn)而引申為投降的人,如“招降納叛”。
隱:繁體“隱 ”從阝(阜)(yǐn)聲。簡化字“隱”早在秦漢時(shí)就已使用,右旁“急”是記號。本義是隔著山而不相見,引申為藏匿不露,如“隱蔽”“隱士”。進(jìn)而引申指藏在深處的,如“隱情”“安全隱患”。又引申指隱秘的事,如“難言之隱”。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小學(xué) / 集美大學(xué)教師教育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