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決定衣服如何搭配到判斷大街上陰影里的人是否存在威脅,人們都需要做出數(shù)十次判斷。一項新研究揭示,類似的決定并非基于固定規(guī)則。與此相對,人們對“威脅”,甚至是對“藍色”的概念,都是相對的。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向非色盲參試者展示了一系列1000多個點,它們的顏色包括從藍色到紫色,然后請參試者判斷這些點是紫色還是藍色。
對于第一組200個測試,參試者會看到光譜上均等數(shù)量的藍色和紫色圓點,但在此后的測試中,藍點的數(shù)量會逐漸減少到之前的極少比例。最后,參試者對顏色的解釋發(fā)生了變化:他們一開始在第一組實驗中認為是紫色的點后來被重新劃分到藍色中。研究人員在6月28日發(fā)表于《科學》的文章中報告稱,這意味著他們對藍色的概念延伸到了將紫色也包括在內。
即便研究人員提前警告參試者,藍點會逐漸變少,而且如果他們能夠保持判斷的一致性將會獲得一定的獎金,結果仍然出現(xiàn)了這種變化。該團隊在更加復雜的人物版本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傾向于對世界現(xiàn)狀感到悲觀。人類已經在減少社會問題方面做出了巨大進步,比如減少貧困戶和文盲率,但當這些問題變得不那么普遍時,此前的小問題開始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