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銳
[摘要]宗師是西漢平帝時由王莽設立的官職,東漢三國時被省并。兩晉時再次設立,南北朝時期由單一的官職變成了皇族所特有的宗室官制。宗師官制畢竟是特殊時期社會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特殊產(chǎn)物,在南北朝的不同時期體現(xiàn)了不一樣的特征與社會現(xiàn)實,并隨著亂世的終結(jié)于隋唐時期逐漸消亡,不復存在。
[關鍵詞]宗師魏晉南北朝宗室官制
宗師一職,起源于西漢平帝時期,《通典》將它并入九卿之一的宗正卿條目中,[1]703認為宗師一職屬于宗正卿。東漢及曹魏時期,宗師被省并。西晉重新設立,北朝自北魏時承襲漢制設立宗師一職,南朝自西晉南渡后不再正式設立宗師一職,但史料中仍有提及,因此也可商榷。及至隋唐之時,宗師之職恢復漢制,最終省并。
一、宗師官制的制度淵源
西漢平帝時期,王莽攝政當權(quán),于平帝五年春正月下詔:“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以為宗師。考察不從教令有冤失職者,宗師得因郵亭書言宗信,請以聞”。[2]358而王莽時期擔任過宗師一職的僅有南陽人李通,[3]573其后東漢光武帝時以王莽亂政而省并之,三國之時也不復設宗師一職。西漢時期的宗師僅為郡國所置,并非中央官員,也非必以皇族為之,這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宗師是不相同的。
兩晉時期,重新設立宗師一職,和漢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咸寧三年武帝下詔:“今以衛(wèi)將軍、扶風王亮為宗師,所當施行,皆咨之于宗師也”。[4]67歷數(shù)兩晉一百五十五年時間,史料可考的宗師共有五人。與西漢時期不同的是,兩晉的宗師人選皆來自宗室,基本都是封王一級的宗室弟子,可以說也是晉皇族的絕對主力。并且,“晉制”宗師的官銜品級有了很大提升。首任宗師扶風王亮時任衛(wèi)將軍,為二品,其后的梁王肜先領太宰一職,再代高密王泰為宗師,[5]1128太宰同樣是一品官職。[6]725因此,“晉制”宗師不僅全部由宗室子弟擔任,在官職品級上也遠高于西漢,這一改變被北魏所承襲,并在北朝發(fā)展出了新的官制體系。
《魏書·官氏志》中說:“(天賜元年)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7]2974這是北魏前期道武帝拓跋珪所設立的宗師一職。北魏宗師的再一次出現(xiàn)是孝文帝時期,[8]703隨著孝文帝興漢制,立朝堂,整個北魏的宗師官制也由此固定下來。前文說到,北魏宗師取法晉室,僅設一人且終身任職。有史可考的北魏宗師共有九人,基本每朝一位。唯一的例外是孝明帝時期的元雍,因其把持朝政,被胡太后所猜忌,“雍遣其閹豎丁鵝,自至宮內(nèi),料簡四人,冒以還第。太后責其專擅,追停之”,[9]700被害后改換元欽。這次更迭,是因為孝明朝政治斗爭,非常制使然。
北齊官制基本沿襲北魏,擔任過宗師的共有兩人,分別是清河郡王高岳[10]175和平泰王高歸彥[11]90。因為北齊朝政紛亂,宗室之間傾軋不斷,因此,也無法探尋北齊時的宗師官制情況,只能勉強進行比較。
北周的官制與南北各朝都有所不同,宇文泰雖沿《周禮》設官,但是在宗師官職上進行了改良。根據(jù)《通典》記載:“后周有宗師中大夫(掌皇族,定世系,辨昭穆,訓以孝悌),屬大冢宰(天官)”。[12]703通觀北周國祚,任宗師者依次為宇文邕、宇文深、宇文椿、宇文興、宇文胄、宇文亮和宇文孝伯七人。但與北魏宗師不同的是,北周七位宗師集中在明帝與武帝兩朝,其任免情況充滿了隨意性,這與北周動蕩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是密不可分的。
隋唐之際的宗師官制已經(jīng)再次與漢制統(tǒng)一,《隋書》中可考宗師僅有柳謇之,[13]1275而《新唐書》中則說“(武德二年)丙戌,州置宗師一人”[14]8,“武德二年,置宗師一人,后省”。[15]1251因此,隋唐時期的宗師重又變成了地方官職,不久省并,盛于兩晉南北朝一時的宗師最終消失。
二、宗師官制的職能分配
整個宗師官制從西漢一直延續(xù)到隋唐,在此大致將其分為三個種類。
其一,地方職官。西漢、隋唐的宗師是毫無疑問的地方職官。從最早的西漢來看,王莽設立宗師,其主要的職能就是針對地方上的劉氏子弟,進行約束、教育以及指導。但漢代的宗師主要負責監(jiān)察、教育,而實際的處理仍要向中央上書,再由九卿之一的宗正卿負責處理。
隋唐沿襲了這一制度,在各州郡設立宗師一職,但依然只有監(jiān)察、教育之權(quán),無法直接對宗室子弟進行處理。此時管理宗室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并入太常寺,從整體官制考慮也無需賦予宗師額外的實際處理權(quán)。此時的宗師職權(quán)雖小于南北朝,但身為外臣能有資格監(jiān)管宗室子弟,本身就是一種權(quán)力的體現(xiàn)。
其二,中央職官。這是整個宗師官制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宗師作為中央職官起源于兩晉,晉室宗師除了中正官以外還有族老的責任,協(xié)助皇帝訓導宗室子弟,對其進行教育與處理。這里的教育與處理,可以從“小者正以義方,大者隨事聞奏”中看出是一種模糊性的職權(quán)分配,即宗室子弟如有犯錯,大事需要上報皇帝,而小事就由宗師自己負責處理,這與西漢以及隋唐都是不同的。晉以后的宗師在職權(quán)分配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北魏尤其被發(fā)揚光大。
縱觀北魏一朝,宗師都是作為中央職官出現(xiàn)的,彭城王元勰傳中說宗師的主要職責是“專主宗制,糾舉非違”,這與晉制宗師確有相似之處。而北魏太和以后的宗師也負有協(xié)助皇帝訓導宗室子弟,對其進行教育與處理的職責?!侗笔贰分姓f靈太后臨朝期間,以元愿平“暴亂不悛”“付宗師嚴加誨獎”,[16]678此外,北魏宗師同樣有召集宗議,協(xié)調(diào)皇族事務的職責。例如孝明帝時,廣陽王元淵與城陽王元徽之妃于氏通奸,時任宗師的元雍就主持了宗議,對元淵行了處理,并協(xié)調(diào)了元淵與元徽之間的關系。[17]429
其三,禮儀性虛職。隨著北魏分裂,北朝政治斗爭不斷,朝局混亂不堪,有理由推斷自北魏分裂后的宗師都已經(jīng)成為朝中宗室出身的權(quán)臣所需要領受的一個禮儀性虛職,理由如下:
(1)宗師的領受具有間歇性,非常設職位,也非終身任職。從北齊一朝來看,僅有宗師兩人,且非上下承接。而北周的宗師人數(shù)則有七人,多集中在明帝、武帝兩朝,他們的任期從一到兩年不等,甚至有中途卸任而后復任的情況。例如宇文孝伯,其傳中說:“尋拜宗師中大夫。……六年,復為宗師”,[18]717可以看出,宇文孝伯曾經(jīng)兩次擔任宗師一職。此時的宗師設立充滿隨意性,不再是負責皇室事務的固定實職。
(2)宗師的任命與虛職相連。以北齊時清河王高岳為例,他先后擔任冀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河南總管等地方實權(quán)官職,間或擔任太尉、尚書左仆射等中央官職,但時間都僅有數(shù)月或一年。[19]174-178觀察高岳領受宗師時的職位,是“使持節(jié)、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宗師、司州牧”,[20]175這一系列職位中,基本都是虛職,因此,作為一并分封的宗師,此時應該也是禮儀性虛職。
囿于史料所限,無法對宗師這一官職的具體職能進行闡述,但基本可以推斷出宗師在各個時期的職能分配,這與魏晉南北朝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
三、宗師設立的社會緣由
最早管理宗室的官職記載來源于《周官》“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其親疏”,而秦置宗正卿正式掌管皇室親屬,并延續(xù)至東晉。魏晉南北朝設立宗師,與特殊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其具體原因如下:
1.宗室子弟逐漸增多,管理宗室的需要。據(jù)《漢書·王莽傳》所言:“五年正月,袷祭明堂……封孝宣曾孫信第三十六人為列侯,余皆益戶賜爵”,[21]4070王莽在平帝五年曾經(jīng)有過封爵行動。此外,平帝駕崩后,中央權(quán)力被王莽一手掌控,他必須對分布在各郡國的漢宗室子弟進行控制。因此,王莽設立宗師一職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從《晉書·職官志》來看:“宗正,統(tǒng)皇族宗人圖諜”,[22]737此時的宗正已經(jīng)沒有管理宗室子弟的職權(quán),那么就需要新的官制對宗室子弟進行管理?!锻ǖ洹ぷ谡洹分小皶x兼以庶姓”引用《山公啟事》:“羊祜忠篤寬厚,然不長理劇。宗正卿缺,不審可轉(zhuǎn)作否”。[23]703對于外姓擔任的宗正卿,顯然無法將直接管理皇室的權(quán)力交付。特別是繼承了晉室官制的北魏等游牧民族王朝,他們的宗室子弟對于漢人的天然看輕,導致了作為皇室貴族的他們不可能接受外姓擔任的宗正對其進行訓導與管理。而虞信的《為杞公讓宗師驃騎表》中也說:“伏見詔書,以臣為使持節(jié)、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宗師中大夫……大宗為師,更求同姓之國”,[24]548也說明即使在皇族內(nèi)部,宗師也一般授予與皇帝血緣較親近之人。
2.九品中正制的實行,要求皇室向門閥世家作出表率。值得注意的是,宗師官制盛行的兩晉以及北朝,九品中正的施行實際上與宗師官制的逐漸發(fā)展是相一致的。例如司馬虓傳中就有:“以宗室選拜散騎常侍,累遷尚書”[25]1099的記載,但根據(jù)上文所提,宗正卿在晉朝的職能僅有“統(tǒng)皇族宗人圖諜”,因此,此處的“宗室選”實際是由宗師仿照中正對宗室子弟進行品評,再由皇帝對其德才兼?zhèn)湔哌M行選任。而繼承了晉室官制的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燾重設宗師一職時就規(guī)定了它作為宗室中正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雖有吏部對宗室子弟進行入仕考核,但是隨著北魏宗室的不斷擴大,不可能每一位宗室都能獲得官職,而針對宗室內(nèi)部的品評,仍然需要宗師來對其進行把握,起碼對于較為重要的官職或是皇帝血緣較親者應該是如此的。此外,作為少數(shù)民族王朝,北魏等朝也需要遵從漢制,使得原有的部落血緣逐漸貴族化,從而更好地與漢人門閥進行合作,因此,仿照漢族門閥的中正品評,也就成了北魏等朝設立宗師的社會緣由之一。
3.家國天下思想的淵源,皇室作為第一門閥世家的需要。梁滿倉認為“皇室宗族隨著改朝換代衰落的可能性極大,而士族門閥宗族則更具有穩(wěn)定性”,[26]因而,對于晉室宗族的司馬氏而言,如何保持自己作為第一世家的地位就成了一大問題。特別是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實際上形成了晉室與江東門閥世家共治天下的局面,特別是在世家大族長期把持朝政的情況下,就需要宗師來對宗室進行輔助,從推舉人才到協(xié)助管理宗室,宗師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皇權(quán)在宗室內(nèi)部的獨立性,而宗室子弟的出仕在更好地拱衛(wèi)皇室的情況下,也離不開宗師的幫助。而到了北朝,少數(shù)民族王朝皇室對于宗師的需求比晉室更甚,按周一良所說:“蓋北方漢人重宗族,甚于南朝,加以鮮卑氏族部落舊習,故宗師、宗正等具有一定權(quán)力”。[27]330一方面,北魏等朝依然需要宗師作為皇室專有的中正官來幫助品評、推舉宗室子弟出仕,從而對皇室進行拱衛(wèi);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部落在漢化的過程中同樣也形成了宗族意識,宗師作為協(xié)助皇帝管理宗室子弟的官職,實際上就等同于各朝皇室宗族的族老角色。此外,由于少數(shù)民族王朝宗室子弟學識淺薄、野蠻粗鄙,整體素養(yǎng)滯后于王朝發(fā)展的需要。因此,也同樣需要宗師“風標才器,實足軌范”,[28]703充分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引導宗室奮發(fā)進取。在考慮家國天下關系的基礎上,無論是東晉與世家共治天下的情況,還是北朝少數(shù)民族王朝逐漸漢化的要求,宗師的出現(xiàn)與盛行都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緊密相連的,因而也就可以理解在魏晉南北朝特殊的社會歷史階段結(jié)束后,宗師官制逐漸衰落乃至消失不見的問題了。
四、結(jié)語
宗師官制從西漢首創(chuàng),直至隋唐消泯省并,其全盛期在魏晉南北朝。從西晉來看,魏晉禪代并不代表新生的王朝毫無隱患,缺少了戰(zhàn)爭的改朝換代,前朝的大多數(shù)門閥貴族在西晉仍然擁有巨大的權(quán)力。怎樣在世家門閥的包圍中維護作為皇室的優(yōu)越性,晉武帝司馬炎最終選擇了宗師官制,在外姓宗正無法幫助皇室的情況下,宗師就成為了皇帝為發(fā)揚宗室而選擇的另一種方法。依靠宗室實權(quán)大臣,在九品中正制的框架下推舉宗室子弟出仕,拱衛(wèi)皇室,不得不說在晉室衰微的情況下是一步絕妙好棋。而最后宗師被裁撤,宗正被省并,也恰在桓溫當政時期,距東晉滅亡已不遠矣。
反觀北朝的宗師官制,特別是北魏、北周兩朝,在繼承了原有“晉制”宗師的狀態(tài)下,不僅擁有品評宗室子弟,推舉其出仕的權(quán)力,還獲得了協(xié)助皇帝管理皇室事務、協(xié)調(diào)皇族關系的權(quán)力。北朝的這樣一種宗師官制,本質(zhì)上來說應該是較為畸形的。
北魏后期一直到北周時期,宗師官制在逐漸衰落成為禮儀性虛職的情況下又發(fā)展出了新的內(nèi)涵。對于東魏、西魏而言,宗師已經(jīng)成為一個觀賞性的虛職。而終北周一朝,基本上所有擔任宗師一職的都是宗室中的實權(quán)大臣,能夠主掌朝政的存在。因此,在宗室出身的實權(quán)大臣不想篡位的情況下,宗師實際上就成為了他在皇室宗族范圍內(nèi)所能領受的最大官職,畢竟按照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即使是皇帝,作為宗族的一員,也是要服從宗族族長的命令的。
而到了隋唐時期,逐漸穩(wěn)固的皇室已經(jīng)不再需要宗師這一官制來拱衛(wèi)皇室,于是重拾漢制,而在宗正都被太常所省并的情況下,宗師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官制的消亡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我們需要承認宗師官制作為拱衛(wèi)皇室、協(xié)調(diào)宗室、推舉人才的一種方式,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12][23](唐)杜佑撰:《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
[2][21](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3](南朝·宋)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4][5][6][22][25](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7][17](北魏)魏收撰:《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
[8][9][16][28](唐)李延壽撰:《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
[10][11][19][20]李百藥撰:《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
[13](唐)魏征等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
[14][15](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18](唐)令狐德棻撰:《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
[24](南北朝)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
[26]朱大渭、梁滿倉:《魏晉南北朝宗族組織試探》,《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4期。
[27]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