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福
按常理來說,詩歌教學離不開對意象的分辨和賞析,但小學詩歌教學與意象無涉,初中語文教材的前幾冊也避談意象。初中教材里遇到該談意象的地方,有時用其他的詞語替代,如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的“思考探究”提到“‘楊花‘子規(guī)兩樣景物”,只說“景物”,避談“意象”;又如七年級下冊《外國詩二首》的“閱讀提示”說“前者直抒胸臆,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后者則用了許多具體的形象(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來闡釋哲理”,只說“形象”,避談“意象”。直到九年級上冊才正式出現(xiàn)“意象”一詞:第一單元“活動·探究”的“閱讀策略”兩次提到“意象”,《鄉(xiāng)愁》的“旁批”中提到“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該單元有一短文《怎樣寫詩》,四處提到“形象”,或許應是“意象”。教材雖然提到“意象”,但對什么是意象,如何把握意象的意義等始終未予解說,留下許多疑難問題由師生自己解決。究其原因,詩好讀,意象難解。
詩歌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意象的教學又是難中之難。教師普遍反映“不知道怎么教詩歌”“學生怎么都不會分析意象和意境”。教一首詩歌,應該抓哪些意象?抓好后怎么分析?怎樣把詩中意象轉化為學生心中明了的意象?試舉一例,九年級上冊《我看》一詩有“春風”“青草”“遠水”“綠潮”“飛鳥”“翅翼”“晴空”等意象,如果放手讓學生抓,可以抓出各式各樣幾十個意象,教師反倒迷惑了:會不會還有遺漏的意象?即使抓盡了,接下來解說賞析是不是過于繁難了?
筆者反復思考,認為初中語文課堂不但可以而且應該講清楚意象的概念,并且審慎地推薦一些既合乎詩歌賞析原理,又順應初中學生接受興趣、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簡單地避而不談,或籠而統(tǒng)之地解讀詩歌、品析意象。筆者在此提出語象與意象辨析說,或許有助于詩歌教學走出困境。雖然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語象”的概念,但有助于教師解讀詩歌文本,且便于辨析和理解意象。
意象是廣為人知的概念,毋庸贅述;語象是新詞,有必要申說。語象本是個外來詞,英文為verbal image。這一語境里的verbal意為“詞語的”,image意為“形象”“意象”。試看專家對語象的定義:
蔣寅:“語象是詩歌文本中提示和喚起具體心理表象的文字符號,是構成文本的基本材料。物象是語象的一種,特指由具體名物構成的語象。”“……語象對于詩就是存在世界的‘基本視象,作為文本的結構單位,語象可視為文本不可再分的最小元素,物象包含在語象概念中,意象則由若干語象的陳述關系構成?!?/p>
趙炎秋:“所謂語象,就是一定長度的言語在其感性的顯現(xiàn)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感性生活斷片?!?/p>
夏漢:“語象作為新批評派的術語,直譯為‘用文字的物質(zhì)材料制成的象,是指不脫離語詞或詞組的具詞性形象?!?/p>
可見在詩歌文本中,語象是構成意象的最小單位。那么意象難道不是詩歌文本中的最小單位嗎?語象與意象究竟是什么關系?“意象是經(jīng)作者情感和意識加工的由一個或多個語象組成、具有某種意義自足性的語象結構,是構成詩歌文本的組成部分?!?/p>
綜上所述,語象通常以詞語(少數(shù)以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語象與意象相關,但不等同于意象;意象只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出現(xiàn),語象不限于名詞;意象既以語象為載體呈現(xiàn)出來,又是存在于詩人和讀者思想意識中的“意中之象”(對應于語象的“語中之象”)。再進一步推論,語象之義接近于詞語的基本義,意象接近于詞語或短語的語境義(或引申義、象征義)。例如“北國風光”是一個意義自足性的意象,它由“北國”和“風光”兩個語象組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作為人稱代詞的“你”,說它是意象有些牽強(事實上有些論文和專著將“我”“你”“它”等當作意象進行賞析),但說語象勉強還是可以的。
在明了語象和意象的概念之后,再來查找并分析九年級上冊詩歌單元的文本就別開生面了。下面搜羅5篇詩詞的全部語象。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冰、雪、長城、大河、山、銀蛇、原、蠟象、天公、晴日、紅裝、素裹、江山、英雄、秦皇、漢武、文采、唐宗、宋祖、風騷、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大雕、風流人物、今朝
《我愛這土地》:土地、我、鳥、喉嚨、暴風雨、河流、風、林間、黎明、羽毛、眼里、淚水
《鄉(xiāng)愁》:鄉(xiāng)愁、郵票、我、這頭、母親、那頭、船票、新娘、墳墓、外頭、里頭、海峽、大陸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你、人間、四月天、笑響、四面風、春、光艷、云煙、黃昏、風、星子、細雨點、百花、冠冕、月圓、雪、鵝黃、綠、水光、白蓮、花開、燕、梁間
《我看》:我、春風、青草、它們、遠水、綠潮、飛鳥、翅翼、晴空、流云、大地、你、心胸、生命、諧奏、哲人、熱望、嘆息、靜流、季節(jié)、飛奔、天風、鳥、云、樹、呼吸、自然、歡笑、哀愁、心里、花朵、它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多數(shù)語象是不可再切分的詞,但有些語象是短語,如“紅裝”“素裹”“林間”“花開”等,因為意義相對完整,切分過后就變味了;第二,有些表示動作的名詞或短語也選人,如“笑響”“飛奔”“諧奏”“嘆息”“歡笑”等,因為它們在詩中本來就指示某事,意義相對完整,是當名詞用的;第三,多數(shù)語象所指是名物,有些語象好像有“語”無“象”,如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我”“你”“它”“里頭”“外頭”等,但它們在詩境中是實體的名物,姑且稱為語象。
詩作中如此眾多的語象,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賞析,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淘汰。精選之后的語象即是課堂上重點賞析的意象,精選的過程也是從語象向意象轉化的過程。那么如何選擇和淘汰?試著提出幾項原則:一是根據(jù)詩意。一般選擇最能傳達詩意的語象。二是根據(jù)詩題。詩題通常是詩意的集中反映,有時它本身就是一個語象(如“鄉(xiāng)愁”),而且是最重要的語象。三是根據(jù)語意。通常選擇含義最豐富,最有延展性和輻射力的語象。四是根據(jù)教學。以精選為度,不可過多過濫。筆者試將5篇詩詞中有待課堂精講的意象選擇如下。
《沁園春·雪》意象由28個減為7個,其中,主意象1個,次意象6個。
主意象1個:雪。象征廓清雜色、重塑世界的巨大無比的力量。
次意象6個:北國風光、天公、晴日、紅裝素裹、英雄(包含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風流人物。
《我愛這土地》意象由12個減為7個,其中主意象2個,次意象5個。
主意象2個:土地、鳥?!巴恋亍毕笳鞫酁亩嚯y的祖國,“鳥”象征熱愛和守護這片土地并為之哀歌、為之犧牲的詩人。
次意象5個:暴風雨、河流、風、林問、黎明。
《鄉(xiāng)愁》意象由13個減為5個,其中主意象1個,次意象4個。
主意象1個: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意象化的詞,也可理解為愛國情感的象征。
次意象4個: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意象由24個減為3個,其中主意象一個,次意象2個。
主意象1個:四月天。象征所愛對象是最美麗、最高貴、最靈動、最新鮮的生命。
次意象2個:我、你。(“我”是贊頌者、抒情者和施愛者;“你”是現(xiàn)實中的你,四月天是想象中的你,被寄予無限的愛和希望)
《我看》意象由32個減為8個,其中主意象1個。次意象7個。這首詩意象的生成與排列與前4首不同,非常復雜。一是以“我”為主意象,二是前兩節(jié)是“我看”生成的實景意象,后面各節(jié)是想象生成的虛景意象。
主意象:我。這是充滿豐潤的青春朝氣的生命,對外部世界非常敏感,內(nèi)心充滿了寂寞、歡樂、憂戚和希望等多種混雜的情感。抒情角色在我、你、他之間不斷轉換。
次意象:第一節(jié)主意象3個——春風、青草、綠潮,第二節(jié)主意象4個——飛鳥、晴空、流云、大地。后面各節(jié)主意象是“我”(你、他與之等同)眼中幻見的各個虛景(或虛想意象)。
說明:第一,這些詩作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意象最繁多,主意象好找,次意象難尋。次意象散布于全詩各節(jié),是平行排列的,無輕重之別,故選“我”“你”兩意象。第二,《我看》的詩意最難把握,詩中意象也最難品析。它不像其他詩作那樣有個一目了然的鮮明的主意象(如“雪”“土地”等),而是有許多分散的意象。筆者認定其中易被忽略的“我”即是主意象,因為“我”的視點、情緒等貫穿全詩之始終,“我”既是“看”世間萬象的主體,又是抒情主人公。在解析了“我”的意象之后再把握詩意,雖不中,不遠矣。以人稱代詞為主意象確實有些新鮮,但在特殊情境下未嘗不可。
篩選出詩歌的主意象和次意象之后,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賞析這些意象呢?此話題非常宏大,筆者僅就方法論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限于篇幅,不予展開論述。
知人論世法。將詩作放在一個特定的背景中,借助時代環(huán)境、詩人生平、詩人慣常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詩人在特定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詩人對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等,獲得對詩意和意象清晰而深入的體認。例如毛澤東于1958年12月21日為《沁園春·雪》自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末三句,是指無產(chǎn)階級?!痹谡n堂上出示這一材料,對于學生理解這首詞非常有用。再如《我愛這土地》的教學,可以聯(lián)系艾青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理解詩中傳達出一種因摯愛而產(chǎn)生的近乎絕望的情緒,理解詩中一個預見毀滅而慘叫的鳥兒的意象。當時艾青在國統(tǒng)區(qū)看到的只有黑暗,沒有光明;只有悲切,沒有爽朗(等到奔赴延安之后,詩風大變,此類悲慘凄切的意象在詩中一掃而空)。此教學法偏重于挖掘詩作的思想意義或社會意義,幾乎適用于所有詩作和所有詩作意象的分析。其優(yōu)勢在于突破文本有限的疆域,探尋詩人創(chuàng)作的本意,放大詩作意象的蘊涵;劣勢在于如果知人論世過多,勢必減少對詩作文本和意象本身的專注探尋。
文本直解法。聚焦于詩作文本、詩作意象進行探究。例如對《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詩,搜羅了24個語象,最后著重探究其中3個意象,體會到女詩人內(nèi)心最純潔、最徹底、最細膩的愛,便基本上可以把握詩意。此教學法通常屬于審美的賞析,其優(yōu)勢在于對文本和意象的充分而細致的品味。
聯(lián)想想象法。充分利用詩歌形象思維和情緒感染的特點,并利用中學生形象思維發(fā)達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沉潛于詩中語象和意象之中,由感人悟,從而順利地把握詩意。例如《鄉(xiāng)愁》一詩,“鄉(xiāng)愁”本是抽象難言的內(nèi)在意念和心理狀態(tài),詩人卻將其轉化為可感可悟、可賞可析的4個意象。教學時可依循抽象意念(鄉(xiāng)愁)一可感意象(郵票、船票等)一詩作意義(家愁、國愁)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4個意象的特定意義和審美內(nèi)涵的基礎上,悟出詩作的家國情懷,且悟出詩歌形象思維、意象表達的特點。不可忽略對4個意象的充分感知,而過早過快地提示詩作的底蘊。此教學法屬于感悟式或體驗式的教學,其優(yōu)勢在于對文本進行意象感知和情感體驗,不似前面知人論世的理性化教學。
引申聯(lián)結法。拓展詩歌教學的視野,引進多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文本內(nèi)外的結合。一是從詩作意象的基本意義出發(fā),探尋意象的語境意義;二是引進多文本,進行比對賞析。先說前者。詩歌的常見意象總有千百年來固化的意義,如“冰雪”有高貴義(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高潔義(陳毅“欲知松高潔”)、堅貞義(明詩“兩兩冰雪心”)、高雅義(孟郊“一卷冰雪文”)、清寒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悲涼義(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等。今讀《沁園春·雪》,理解其中的“雪”,它與傳統(tǒng)詩歌意象的固化意義有何不同?境界之闊狹與高下如何?其他如“鄉(xiāng)愁”“土地”等也可作如此延伸拓展。再說后者。同一詩人的不同詩作,或不同詩人的近似詩作(如主意象近似),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聞一多《青春》、王蒙《青春萬歲》序詩、林徽因《笑》與《深笑》、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以及古代鄉(xiāng)愁詩詞等。此教學法專注于文本內(nèi)外、文本之間的對比、鑒賞、賞析,其優(yōu)勢在于擴大視野,豐富感受,升華認識。但如果把握不當,引讀過多,將會以次傷主,增添學生學習負擔。
以上提示了詩歌鑒賞和意象品析的多種教學方法,它們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不是單一運用的,而是多元、交叉運用的,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為原則;如果方法單一,勢必視野狹小,所獲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