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言
《極限高飛》是經(jīng)典電影《終極傻瓜》的續(xù)集,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片段:
馬克思的鐵哥們兒鮑比——就是那個愛吃奶酪的家伙,他說:“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我們總是這樣戴著手套?”
這是個好問題,鮑比,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為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對紐約大學(xué)動畫歷史學(xué)家約翰·凱恩梅克教授進行了采訪。
“為什么動畫人物都戴手套?是不是很多人都問過這樣的問題?”
對此,約翰表示:“雖然很少有人這樣問,但要是有人問,我能給出很多回答?!?/p>
最基本的說法是,手套有助于節(jié)約動畫制作的時間。
在動畫電影剛起步時,一切都依靠手工一點一點地繪制,所以要通過某些特定技巧使過程更高效,從而完成動畫風(fēng)格的塑造。
比如,菲力貓本有一副非常方正的相貌,但隨著它越來越受歡迎,動畫師比爾·諾蘭決定移除它的長鼻子,使它的整體更為圓潤。這種被他們稱為膠管和圓圈的動畫設(shè)計,將人物的胳膊畫得像意大利面條,也被應(yīng)用到了米老鼠的身上。
膠管和圓圈的動畫設(shè)計美學(xué)使動畫師可以快速成像,不用花太多時間勾畫人物身體的細(xì)節(jié),比如說手肘和膝蓋。因為畫一個圓形要比畫一個角快得多。于是,所有手指和指關(guān)節(jié)都順理成章地這樣畫了。
在模糊的黑白電影時代,畫手也給動畫師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在黑白電影中,黑色的身體和手難以區(qū)分。
以米老鼠為例,在1927年的《瘋狂的飛機》中,他有像菲力貓一樣黑色的手和腳。
在1928年的《汽船威利》中,他穿上了鞋子。
而1929年的《奧普里之屋》中,他戴上了手套。膠管動畫風(fēng)格在這里充分發(fā)揮作用。每個人物都造型夸張、圓潤、簡單。
和米老鼠時代許多戴著手套的卡通人物一樣,米老鼠是一個非人類,卻做著人類做的事情。
在1968年的傳記《迪斯尼版本》中,華特·迪斯尼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們不希望他有老鼠爪子,因為他應(yīng)該更加人性化,所以我們給他戴上了手套?!?/p>
因此,除了節(jié)省時間和提供色彩對比,手套將非人類的角色生活化,重點刻畫他們的體態(tài)動作。
凡伯倫制片廠的1935個茶壺是這樣,電影攝像機里的人物同樣也是這樣。
當(dāng)匹諾曹是一個木偶時,他戴著手套。
但是當(dāng)他成為一個男孩時,手套就消失了,就不需要它們了。
不過,卡通人物的白手套背后,還有另一個不那么實際的影響。
《奧普里之屋》是一部關(guān)于米奇上演了一出大型歌舞表演的電影,這部電影和之前的許多動畫電影一樣,都與當(dāng)時的雜耍表演和歌唱表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事實上,早期的動畫師經(jīng)常在歌劇舞臺上進行表演。尼古拉斯·薩蒙德在《工業(yè)的誕生》中寫道:“早期的動畫人物,像菲力貓、賓堡和米老鼠,他們不僅像表演藝人,他們就是表演藝人?!?/p>
卡通和舞臺角色都被描繪成頑皮、叛逆卻又本性善良的樣子,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臉上涂上色彩,并且還戴著白色的手套。
20世紀(jì)30年代,歌舞雜耍表演藝人逐漸衰退,在新一代觀眾眼中,白手套與歌舞雜耍表演再無任何聯(lián)系。相反,這倒成為人們期待的卡通風(fēng)格的一部分。
1935年上映的《樂隊音樂會》里有個角色克拉貝爾牛,其中有個情節(jié)是它在吹奏長笛時,手套卡在了長笛里。假如沒有手套,這個情節(jié)將多難表達啊。
60年后,高飛在進入游泳池前摘下了他的手套,老實說,很嚇人?,F(xiàn)在真正困擾我的是,為什么達菲鴨和許多其他卡通鳥類不戴手套了,我們可能永遠(yuǎn)不會知道這點了。
或許正像動畫片中兔八哥對別人的回答:
“現(xiàn)在咱倆別斤斤計較了,為什么你要戴手套呢?”
“因為我一直戴著啊,這就是我。你脖子上又為什么要戴那玩意兒呢?”
兔八哥的說法,或許算得上最風(fēng)趣的回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