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音
摘 要:《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是一本介于學術著作與大眾讀物之間的圖書,作者試圖將專業(yè)與通俗之間的分界打通,在貼近歷史真實的同時,增強文本的可讀性。本文即從作品的歷史考察視角和表述方式兩個方面來分析此書的寫作藝術。
關鍵詞:蜀漢 考察視角 表述方式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2
本書作者既擁有深厚的歷史功底,又注重語言的錘煉,以三國蜀漢為切入點,從一種更廣闊的角度向大家解讀了政治定位如何影響一個政權的興衰。作品思路清晰,分析嚴謹客觀;語言簡潔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在考察分析歷史的視角和表述方式方面都有其新穎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考察視角
1.獨特的思想主題
本書考察歷史的視角與一般的歷史類書籍不同,沒有將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模塊分成專題進行描述,也沒有單純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歷史事件,而是緊緊圍繞“政治定位如何影響一個政權的興衰”這一主題,選取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進行闡述,以蜀漢的發(fā)展進程為例,深入剖析這一政權在興起中的局限、局限中的努力以及最后的滅亡這一系列歷史流程。所選角度新穎獨特,與眾不同,通過蜀漢政權的興衰來可以反映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合法性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品先從早期的劉備寫起,他很早便有建立一番功業(yè)的愿望,最初在青州徐州這個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獲得英雄之名。陶謙、孔融、陳登和袁紹等人對劉備的評價都很高,“有仁義之名”1是劉備早期積累的政治資本。但此時劉備對自己平生的事業(yè)并沒有一個清晰規(guī)劃與定位,因而在之后的探索中遭遇了諸多坎坷。
后來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成為劉備集團的指導思想。當時劉備對政權的定位是“復興漢室”,但并不確定是復興誰代表的漢室;而諸葛亮的“隆中對”也只籠統(tǒng)地說“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也擱置了“復興誰的漢室”的問題,模糊了政治定位,也就模糊了政治路線,劉備集團在以后處理與其他集團的政治關系問題上也就會產生問題,于是出現(xiàn)了后來孫劉聯(lián)盟關系的反復與不協(xié)調。
劉備取益州的過程也沒有恰當?shù)恼沃笇В瑧獎㈣爸氪▍s又轉而襲取益州,既損害了自己集團的政治信用,也傷害了孫劉聯(lián)盟之間的關系和巴蜀本土士民的感情,導致部分益州士人在內心并不認同蜀漢政權2,最后甚至關系到了蜀漢的國運。
直到劉備稱漢中王,劉備集團內部才有了一個清晰的政治定位,即把自己塑造成劉邦、劉秀的繼承人,討伐曹賊,復興由劉備本人代表的漢室。而后來沒有將“夷陵之戰(zhàn)”在政治層面上定義為討伐孫吳的“助曹為虐”,則又使劉備集團的軍事號召力減弱了很多;最終兵敗,除卻地理與戰(zhàn)略等問題,出兵的政治定位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及至諸葛亮主政,蜀漢的政治定位——“漢室的再次復興”3更加牢固地扎根于這個政權。諸葛亮以明確而堅定的態(tài)度增強蜀漢對復興漢室的信心,以身作則,堅持不懈地實踐北伐討賊的事業(yè),用北伐討賊來“充注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塑造認同感,使得蜀漢內部的凝聚力逐漸增強。諸葛亮對復興漢室政治定位的信心與堅守,使得在當時國力最為弱小的蜀漢政權表現(xiàn)出了一種極強的進取性,政治上也一直保持清明和一種上揚感。
諸葛亮去世后,蜀漢的政治定位開始發(fā)生轉變,蔣琬、費祎只以有限的軍事行動來作為北伐的象征。當蔣琬大軍從漢中還駐涪城后不久,曹魏便發(fā)覺了蜀漢戰(zhàn)略的收縮,“詔大將軍曹爽率眾征蜀”4。到蜀漢末期,復興漢室的信念漸漸減弱,人們對蜀漢政治的認同感也就愈發(fā)疏離,再加之奸臣弄權等因素,社會矛盾便愈加尖銳,蜀漢政權就在其政治認同感支離破碎時急速沖向終點。
這一系列政治定位與政策深刻地影響到了蜀漢政權的興衰,體現(xiàn)了本書獨特的觀察視角與思想主題。
2.從歷史大局出發(fā)的考量
作者在寫到歷史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時,并不像有些史學作品單單在只言片語上糾纏,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如在“永安托孤”一章中,作者對劉備托孤這件事的見解十分獨到:以往人們談論到這段歷史,往往糾結于劉備對諸葛亮的那一句“君可自取”的意思,或云劉備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廢阿斗自立,以此來試探人心;或云劉備不可能讓基業(yè)轉手異姓,只是賦予諸葛亮廢立大權;也有不少人將此語看成是劉備為制衡政權內部荊州、益州勢力的深思熟慮等等??傊蠖鄶?shù)人不能相信這確是陳壽所稱贊的“古今盛軌”,總要在其中添加一些關于陰謀與權力的揣測,或只在“君可自取”的“取”字上下功夫考證。而本書作者則沒有把思維局限在這種狹仄的境界內,而是放眼全局,從當時天下大勢出發(fā)來分析劉備的舉動:在那個危急存亡之秋,蜀漢政權的合法性面臨危機,其存亡與盛衰都取決于復興漢室的事業(yè)是否能光大。因此,劉備托孤于諸葛亮,最重要的是托付一種政治路線,托付北伐討賊、復興漢室的事業(yè);至于那句“君可自取”,自然也就可以理解為“收取漢家河山”。作者在書中說,“我們只消走出心術權謀的死角,自可獲得一種更寬廣的視野”,涉及此類爭議較多的問題時,作者的確是結合時代的整體局勢來分析而得出結論的,并沒有把視野局限在一個狹窄的范圍之內。這種分析方法能使我們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深入問題的核心關鍵部分,而不被一些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二、表述方式
作者在本書的后記中引用白壽彝先生對史學著述的理解,在寫作中力求將“方以智”和“圓而神”有機結合,即既在涉及史實的部分審慎辨明史料,進行精細的考證、嚴謹客觀的分析敘述;又在不涉及史實考證的部分,用流暢的語言輔以適當?shù)氖闱?,生動地描繪出了歷史的流程,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讀者閱讀歷史有身臨其境之感。
1.“方以智”
作者在書中很多關鍵問題上都有對歷史嚴謹而詳實的考證。如在第一章“衣帶詔”事件當中,漢獻帝到底有沒有授予過董承、劉備等人衣帶詔,讓他們誅殺曹操,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此事涉及劉備今后政治定位的問題,所以作者進行了嚴謹?shù)目甲C。作者首先引用了《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和《資治通鑒》相關部分進行分析,《三國志》中寫“董承辭受衣帶中密詔”,《資治通鑒》中說“董承稱受帝衣帶詔”,兩本書中一個用了“辭”字,一個用了“稱”字,說明得到衣帶詔是董承自己聲稱的,所以不能確定漢獻帝確實授予過他們衣帶詔。
之后作者又引用了范曄《后漢書》中的記載:“董承……受密詔誅曹操,事泄?!边@則表明漢獻帝授予過他們密詔。
但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停止深入考辨,他緊接著分析了董承、曹操等人對此事的態(tài)度和心理,又列舉劉備在稱漢中王時的兩份文書,發(fā)現(xiàn)劉備在文書中只說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而并沒提及對他稱王伐曹有極大好處、可以作為“奉辭伐罪”依據(jù)的“衣帶詔”,這則表明漢獻帝并沒有授予過董承、劉備等人衣帶詔。
隨后作者再回過頭去分析《后漢書》中關于密詔的記載,范曄的敘述屬于典型的春秋筆法,他寫明“受密詔”意在貶損曹操,這與范曄本人的政治觀念有關。作者進而又以東晉袁宏的《后漢紀》來與《后漢書》作比較,成書時間早于《后漢書》的《后漢紀》中也并沒有提到衣帶詔之事。經過層層考辨分析,作者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漢獻帝沒有授予過董承、劉備等人衣帶詔。為一個歷史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一絲不茍地嚴謹考證,客觀理性的分析;不草率輕易地下結論,不夾雜個人感情色彩,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作者深厚史學功底的體現(xiàn)。
2.“圓而神”
作者在不涉及史實考證的部分盡量使用了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來描寫歷史的流程,帶給了讀者更加舒適的閱讀體驗。如在作品第十六章,寫到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時的情景:“而今,諸葛亮的眼前,卻只有茫茫渭水。漢家陵闕猶自隱在煙塵之中。當年王莽敗亡后,關中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到劉秀的軍隊,唏噓感嘆:‘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而今,關中的百姓最后一次見到漢家的天子與公卿被挾持于涼州軍人之手,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關中故老,可還識得漢家旗鼓?”作者在這里的敘述盡量貼近暮年諸葛亮的視角,茫茫渭水、被煙塵遮蔽的漢家陵闕,勾勒出諸葛亮急切想要復興漢室的愿望和面對魏軍拒不出戰(zhàn)的無奈,表現(xiàn)出諸葛亮對國家政治定位清晰的認知與堅守,刻畫了英雄暮年一如既往的堅定決絕;百姓對漢家旗鼓的淡漠也反映了人們對漢室認同感的漸漸流失,進而更加突出了蜀漢抓緊時間北伐、挽回流失認同感的必要。
“田間耕作的百姓,四望都是飄揚的旌旗,東面的旌旗上大書著‘魏字,西面的旌旗上大書著‘漢字。他們可以與蜀軍雜耕于渭濱,彼此安然相處;蜀軍退走時,他們會奔走以告司馬懿;司馬懿被蜀軍嚇退時,他們也會編出‘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諺語,聊資談笑。在這片飽經喪亂的土地上,天命究竟是屬漢還是屬魏,與他們隔得太遙遠?!边@是作者對《三國志》中一句“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5的擴展,這既敘述出了諸葛亮所統(tǒng)領之軍隊軍紀的嚴明,沒有違背史實;又巧妙地補充出了當?shù)匕傩諏τ趹?zhàn)事的心理,蘊藉豐富。“想象虛構用于歷史敘事,頗能增加動感色彩,起到一種引人入勝的效果”6,作者用其巧妙的補充使讀者似置身于那一千七百年的戰(zhàn)場之上,置身于歷史人物之間,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追求與無奈,極具感染力。作者在敘述中也把握住了歷史與文學之間的平衡點,既生動地展現(xiàn)了歷史流程,又不失真實性,使作品的可讀性大大增強。
三、總結
本文在考察視角與表述方式兩個方面分了幾個小點來管窺作者的寫作藝術,分析還有不全面之處,但也力求探索作者在思想與語言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在《大漢帝國在巴蜀》的概要部分,作者說他寫本書最大的期許,是能夠在一段老生常談的歷史里領略全然不同的風景。作者確實通過他獨到的思想觀念和流暢的筆觸,使我們在這段歷史中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注釋:
1.《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2.《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3.《大漢帝國在巴蜀》第十一章
4.《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5.《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6.張耕華.《試論歷史敘事中的想象問題》
參考文獻
[1]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M].新世界出版社,2013.
[2]陳壽.三國志[M].中華書局,2006.
[3]盧弼.三國志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諸葛亮.諸葛亮集[M].中華書局,2009.
[5]張耕華. 試論歷史敘事中的想象問題[J].史學理論研究,2005(4):103-109.